劉惠妮
【摘 要】目的:分析對新生兒實施鳥巢式護理的護理效果;方法:采用簡單數字表達法將60例新生兒30例實驗組和30例參照組,參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實驗組則是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鳥巢式護理,對比兩組新生兒護理效果;結果:實驗組新生兒睡眠時間(21.05±2.43)h長于參照組(15.36±1.84)h,體溫波動幅度(0.27±0.13)℃低于參照組(0.57±0.24)℃,血氧飽和度(99.54±1.28)%高于參照組(91.35±1.04)%、出暖箱時間(13.31±1.04)h短于參照組(17.65±2.54)h,并發癥發生率6.67%低于參照組26.67%,且P<0.05;結論:針對新生兒,實施鳥巢式護理,能夠延長新生兒睡眠時間、降低體溫波動幅度,提高血氧飽和度,縮短出暖箱時間,并且還有助于降低黃疸、口腔感染等并發癥。
【關鍵詞】新生兒;鳥巢式護理;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4--01
新生兒主要指的是從胎兒娩出至出生后的28d,這一階段也是新生兒自身免疫力最差的階段,因此護理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著新生兒今后的成長和發育。近年來,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人民醫院對新生兒實施鳥巢式護理,護理效果顯著,現將詳細情況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人民醫院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兒科收治的60例新生兒臨床治療,所有患兒家屬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有先天性疾病、產傷以及嚴重并發癥新生兒。采用簡單數字表達法將60例新生兒分為30例實驗組和30例參照組。實驗組:男、女分別為18例、12例,日齡為1~26d,平均日齡為(5.7±1.5)d;參照組:男、女分別為17例、13例,日齡為2~25d,平均日齡為(5.5±1.3)d。將參照組、實驗組新生兒的基本資料逐一對比,結果顯示不具備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參照組護理方法 參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護理內容包含加強新生兒的保暖,適當調整暖箱中的光線強度,以免燈光直射新生兒眼睛,對其眼睛造成一定傷害;加強新生兒抗感染護理,提醒新生兒家屬要嚴格消毒滅菌新生兒用品,毛巾、被子、衣服、尿布不可混用。新生兒出生后應每天洗1次澡,洗完后輕輕將水分擦干并在其皮膚上涂抹潤膚油,以免新生兒皮膚干燥。護理人員注意觀察新生兒臍帶及四周是否有紅腫、滲血、潮濕等情況,一旦有要采取相應措施,定期對包扎臍帶的繃帶進行消毒,并保持臍帶的干燥。用生理鹽水棉球,沿著由里至外的順序擦拭新生兒眼睛,定期清潔新生兒鼻腔,保持其呼吸道暢通,喂奶后加強其口腔護理,保持其口腔黏膜的清潔。
1.2.2 實驗組護理方法 實驗組則是在參照組基礎上實施鳥巢式護理,具有護理方法如下:由護理人員運用印著卡通圖案的絨棉布制作成柔軟且大小適中類似鳥巢的橢圓形,然后將其放置在暖箱或者輻射太傷,將其預熱至33℃左右;將新生兒放置在鳥巢中,取側臥位,使新生兒四肢稍微彎曲,保證其背部和臀部緊緊貼在絨布上,并沿著其身體四周環繞布卷,最后在根據新生兒體重和長短調整護圈大小以及布卷的松緊度。根據新生兒體重變化情況,對暖箱中的溫度和光線調度進行調節,選擇柔光[1]。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新生兒睡眠時間、體溫波動幅度、血氧飽和度、出暖箱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統計軟件應用SPSS21.0,患者例數用n表示,新生兒睡眠時間、體溫波動幅度、血氧飽和度、出暖箱時間用均數()表示,用t檢驗,并發癥發生率用(%)表示,用t檢驗,當P<0.05時,表示組間差異顯著。
結果
2.1 兩組新生兒各項指標對比
實施不同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新生兒睡眠時間長于參照組,體溫波動幅度低于參照組,血氧飽和度高于參照組、出暖箱時間短于參照組,且P<0.05,具體見表1:
2.2 兩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在護理過程中,實驗組新生兒有2例出現了并發癥,其中口腔感染1例、黃疸1例;參照組新生兒有8例出現了并發癥,其中口腔感染3例、黃疸5例,實驗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率6.67%低于參照組26.67%,且P<0.05。
3 討論
在人生發育的整個階段中,新生兒階段是最關鍵也最重要的階段。由于新生兒剛剛脫離目的,缺少母體的保護,需要獨立接受陌生的環境,再加上新生兒自身免疫能力較低,各項機能均非常稚嫩,一旦出現疾病后,不能給予常規的藥物的治療方法,嚴重時還可能導致新生兒死亡。因此,針對新生兒,必須高度重視對其的護理工作,在護理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為其創造穩定的外環境,而且還應該注意避免因為體溫異常波動引起新生兒各項生化指標和生理功能變化[2]。
近年來,隨著臨床護理的發展,有研究發現鳥巢式護理模式對新生兒具有極大的作用和影響。鳥巢式護理,主要指的是運用絨面布制作成橢圓形類似鳥巢的形狀放入暖箱中,從而讓新生兒出生后依然可以感受到與母體相似的體位,從而達到一定的固定體位和撫摸作用,從而增加新生兒安全感和舒適感,為其提供促進其健康成長和發育的外環境[3]。
在上文中,對比了鳥巢護理模式和常規護理模式應用于新生兒中的護理效果,結果發現,實施鳥巢式護理的新生兒睡眠時間(21.05±2.43)h長于常規護理新生兒睡眠時間(15.36±1.84),主要是因為鳥巢式減少了外界對新生兒刺激,體溫波動幅度(0.27±0.13)℃低于參照組(0.57±0.24)℃,主要是因為鳥巢式護理減小散熱的面積,從而有助于降低新生兒體溫的波動幅度。通過應用鳥巢式護理,可以有效的保護新生兒身體,因此血氧飽和度(99.54±1.28)%高于常規護理新生兒(91.35±1.04)%,縮短了新生兒在暖箱中的時間,新生兒一旦體溫維持良好,可有效改善其他功能,因此降低了新生兒黃疸、口腔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郭娟,魏婷.鳥巢式護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包頭醫學,2017,41(02):125-127.
裴小瑜.新生兒護理工作中鳥巢式護理干預的具體措施及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11):250-251.
蘭藍.鳥巢式護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05):7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