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愛萍
摘 要 新媒體技術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網絡綜藝節目盡管有大眾化、娛樂化等明顯特征,吸引極多的受眾,但其中也不乏一定的問題,需做好改進工作。對《奇葩說》節目做簡要介紹,以其為例分析當前網絡綜藝節目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未來發展之路徑。
關鍵詞 《奇葩說》;新媒體時代;綜藝節目;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6-0103-02
自2104年起,各類視頻網站逐漸在網絡綜藝節目自制上投入重金,包括騰訊公司、阿里巴巴集團、百度公司等互聯網公司首先開拓自制內容領域的先河,此后大批優質網絡綜藝節目衍生出來,如《奇葩說》等,極大程度上推動網絡媒體行業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在網絡綜藝節目數量上升趨勢下,節目同質化、類型化問題日益凸顯出來,導致節目發展遭遇瓶頸,需探求創新突破之路。因此,本文對新媒體時代下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奇葩說》節目基本介紹
1)節目簡介。《奇葩說》首次播出于愛奇藝平臺,第一季2014年11月29日—2015年2月15日,節目分為海選、晉級、踢館與總決賽等階段,自開播后便躋身于綜藝節目前幾名榜單中,數據顯示豆瓣評分9.0分,第一季節目點擊率達2.6億之多,這與投放至網絡平臺的大多電視綜藝節目比較均位于前列。第二季節目播出時間為2015年6月26日—2015年9月19日,人員配置、賽制形式無較大改變,統計發現,#奇葩說#討論參與達到92萬人次之多,閱讀量為20億之多。而在第三季,選手、辯題與賽制均發生明顯變化,該季閱讀量統計數字32.7億,許多如#很高興跟你做一世父子#、#請讓我有尊嚴的離開#等話題均成為公眾探討的熱搜話題[1]。
2)節目特點。從《奇葩說》節目特征看,主要表現為:
第一,全民辯論形式。與大多綜藝節目不同,節目參與者并非完全選擇綜藝明星,而以說話達人為主,整個辯論過程與“亞洲高校辯論賽”等嚴肅型辯論不同,更注重辯手自身優勢的發揮與個性展示。同時,節目的特色在于全民的參與,一旦“一言不合”,便會出現“群起而攻之”局面。
第二,鮮明的兩性特征反差。以其中幾位導師為例,均以蘇格蘭長裙登場,特別蔡康永、金星,出現“女性化的男性視角”碰撞“男性化的女性視角”情況。而在辯手方面,以“金句女王”馬薇薇為例,辯論中完全表現為“女漢子”形象,絲毫無溫柔可人、小家碧玉之感。
第三,金句發人深省。如范湉湉“謊言是我們進出這個粗魯世界的一抹潤滑劑”,馬薇薇“沒有邏輯的正能量就是負能量”等。
第四,節目制作別出心裁。如在節目環境上,現場環境注重各種色彩的融入與抽象藝術表現形式,明暗色彩呼應,配合鏡面效果使舞臺的立體感與層次感提高。再如后期制作中,除通過蒙太奇或其他專業拍攝方法外,包括后期特效、字母設計與剪輯風格,均與觀眾心理特征吻合,節目的觀賞性與趣味性增加。
2 以《奇葩說》為典型的網絡綜藝節目發展
問題
《奇葩說》之所以作為網絡綜藝節目中成功的典型,離不開舞臺、制作以及符合觀眾心理需求等多方面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包括《奇葩說》節目在內的大多網絡綜藝節目均呈現出一定的不足之處,成為制約節目發展的瓶頸問題。具體剖析這種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過度娛樂化表現。大部分網絡脫口秀節目均屬于商業娛樂節目類型,強調以娛樂實現商業價值目的。以《奇葩說》為例,節目中每位辯手均準備極多的素材,但這些素材內容均停留在“為了搞笑制造笑料”層面。如許多辯論話題“肉體出軌”“精神出軌”均屬于道德邊緣話題,通過雙方辯手爭議,使節目的娛樂性凸顯出來。再如辯題選擇“沒有愛了要不要離婚”,支持離婚、堅持不離婚的各占18 000人、14 000人,均體現出節目話題的娛樂
特征[2]。
2)社會責任的缺失。正能量傳播是各類娛樂節目設定的主要方向與責任,即便許多綜藝節目完全屬于商業性質,但在整體價值觀上需與主流意識形態吻合。以《奇葩說》為例,受眾群體單月達到500萬以上,在引導社會輿論方面可發揮積極作用。但需注意的是,節目中許多的熱點話題往往走在道德底線、法律紅線邊緣,缺乏社會責任,以“同性戀出柜”話題為例,僅停留在博取觀眾眼球上,實質為不負責任的一種體現。雖然該類節目以脫口秀形式為主,有明顯的娛樂性質,但節目的道德水準仍不容忽視,只有傳遞正能量、感染受眾、引導正確價值觀的樹立,才能成為精品節目。
3)辯論理念曲解。互聯網環境本身有明顯的開放性特征,這也使節目的話語環境逐漸寬松,如《奇葩說》中節目宣傳語“YOU CAN YOU BB”,語言大尺度表達、個性化表達極為明顯。再如其中的辯手,針對部分話題辯論中,往往利用自嘲、自黑形式進行辯論,或在語言上選擇夸張性語言、網絡流行話語等贏得年輕群體關注。除這種語言暴力表現外,也有辯論理念曲解情況,主要表現為區別于傳統辯論形式,《奇葩說》在賣點上完全選擇沖突性、對抗性,辯題選擇有多元生活化特點,賽制規則個性化,這種形式對于大多年輕觀眾,很可能出現先入為主情況,即將這種脫口秀節目當作為真正的辯論賽。
3 網絡綜藝節目發展的路徑思考
1)塑造文化內涵。針對當前網絡綜藝節目存在的問題,未來發展中應注重在保證節目內容娛樂性、創意性特點的同時,應通過寓教于樂形式將正確的價值觀念傳遞給大眾。節目制作之處,便注意對事件創意背景的挖掘,保證節目深度。以《奇葩說》為例,兩期過于成人化的話題因不適宜學生價值觀的引導,被監管部門刪除。而另一檔綜藝節目《我是超模》,雖然節目也有選手間的激烈競爭,但均會選擇特定的情境,如唐人街,各模特均以中國民族服裝著裝拍照展示,保證節目的豐富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將中國傳統文化展現出來。再以《曉松奇談》為例,節目主要采用戲說形式,關注度極高,節目藝術性特征明顯,且將許多中華年民族優秀文化內容融入其中。這些均能反映出并非過度娛樂化的節目能夠獲取受眾認可,只有價值導向正確、文化涵養較高,才能使節目的生命力更加頑強[3]。
2)節目內容創新。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下,為電視節目的制作提供極大的技術支撐,受眾視聽感受更具立體化、全面性特征。網絡綜藝節目制作中,應正確認識新媒體環境包容、開放特點,不斷在節目形式與內容上突破創新,改變傳統電視節目中嚴重的同質化問題。如《奇葩說》《火星情報局》《晚安朋友圈》以及《明星大偵探》等,均呈現各自獨特的內容,且在節目播出中注重與大眾的互動,如彈幕視頻單元形式的引入,觀眾可通過彈幕表達觀點、點評節目。事實上,這種全民互動形式在《奇葩說》中較為成功,除彈幕形式外、熱點問題閱讀與討論等,均能吸引受眾參與。
3)推進臺網融合。網絡媒體的發展近年來如火如荼,特別許多年輕觀眾本身熱衷于互聯網,這種網絡親和性很大程度上增加網絡平臺的流量。然而應注意網絡平臺節目的發展并不意味電視節目被完全淘汰。例如,將電視綜藝《奔跑吧兄弟》與網絡綜藝節目《奇葩說》比較,前者冠名費達到5億以上,而后者第三季招商為3億,能夠反映出電視綜藝節目仍有極大的優勢。對此情況,網絡綜藝節目在未來發展中,應考慮如何與傳統電視平臺攜手合作,通過聯動效應實現共贏。如優酷制作《侶行》在中央電視臺一套播出、騰訊制作《我們15個》在東方衛視播出,這些均是推動網絡綜藝節目發展、實現臺網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未來臺網融合重要發展方向[4]。
4 結論
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是新媒體時代發展的重要體現。如《奇葩說》等許多節目均得到大眾的青睞,但從節目整體看,其中不乏較多瓶頸問題,如過度娛樂化、缺乏社會責任等,成為限制節目發展的主要原因,要求在發展中尋求突破路徑,包括節目塑造文化內涵、節目內容創新以及推進臺網融合等,推動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易.“互聯網+”背景下網絡綜藝節目發展模式評析[J].中國電視,2018(1):110-112.
[2]周逵,何苒苒.2017年上半年國內網絡綜藝節目發展綜述[J].東南傳播,2017(7):1-4.
[3]田帆.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發展策略研究[J].新聞傳播,2017(13):32,34.
[4]付曉光,馬梁英.去粗取精 蓄勢發力——2016年度網絡綜藝節目發展綜述[J].電視研究,2017(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