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基于互聯網支付風險的研究,運用“刪除行列法”的互聯網支付風險集中度量法,得出多個風險因素在一個事件中的聚集發生,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防范,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和發展,以此為依據提出相關風險防范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支付 刪除行列法 風險防范
一、引言
互聯網支付是付款方通過互聯網自主發起支付指令將自己賬戶上的資金轉到收款方,具體實現方式可以是銀行網銀支付和第三方支付。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等10部門2015年7月共同發布的 《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支付是指通過計算機、手機等設備,依托互聯網發起支付指令、轉移貨幣資金的服務。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蓬勃發展,互聯網支付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迅猛,但其存在的風險與監管防范等問題突出明顯。
目前學者文獻將互聯網支付風險分為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在途資金風險、技術風險、操作風險、洗錢風險、套現風險、政策風險、法律責任風險、主體資質風險、客戶流失風險、潛在市場參與者風險等等,上述風險在某些互聯網支付事件中會集中表現,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擾亂金融市場,本文將各類風險因素作為整體考慮,得出哪些風險因素容易在同一事件中集中發生,以及風險集中表現的危害程度。
二、互聯網支付風險集中度量法
首先,根據德爾菲法工作流程,就某一互聯網支付事件,匿名反饋,得出風險因素各個風險得分(10分為最高分,表示風險最大),組成風險因素矩陣。然后基于線性規劃理論,根據風險因素矩陣得出風險最大解,其基本步驟是首先將風險得分矩陣Am*m(為風險因素數量)中風險得分小于五分的元素個數按列進行統計,計為jn(n∈ [1,m]),比較各jn,刪除風險得分小于5分個數最多的元素,第j列。由于該矩陣是實對稱矩陣,在刪除第j列數據時同時刪除對應行,此時所得矩陣Am-1*m-1記為A1,在A1基礎上再循環上述步驟,得A2,A3…。實施上述步驟過程,其目的是在刪除與其他風險得分較低的某些事件情況下,盡可能多的保留一些風險得分較高的因素,最后得矩陣Ai(其中矩陣元素≥5)。矩陣Ai即為所求最大解,此時保留下來的風險因素風險得分均在較高以上,這些風險因素原則上容易出現在同一個事件中發生。
例如,表1是我們就某一互聯網支付事件所示是的對13種風險因素(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在途資金風險、技術風險、操作風險、洗錢風險、套現風險、政策風險、法律責任風險、主體資質風險、客戶流失風險、潛在市場參與者風險)進行德爾菲法得出的風險得分所組成的風險因素風險得分矩陣。
1.計算各列“風險得分y<5個數”的,先刪除風險得分最大值所在的列及所在列的風險因素的行,即刪除“B”風險因素所在的列,再刪除“B”風險因素所在的行;
2.得出一個新的矩陣,再按第一步方法,進行刪除行列;
3.最終得出一個風險得分均在較高值以上(y>5)的一個矩陣。這樣得出的矩陣會有1-2個,分別見表2和表3,說明表2和表3所組成的風險因素容易聚集在上述該一個互聯網支付風險事件中發生。
上述“刪除行列法”后,得到的風險最大值所組成的風險因素較集中在某一互聯網支付事件中發生,當然風險因素可以由業內專家就特定互聯網支付事件自行選擇。同時經過德爾菲法之后,運用“刪除行列法”后,可以較大程度集中所有專家的風險打分情況,并且得出多個風險因素較在一個事件中聚集發生,從而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防范,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和發展,保障客戶的權益,促使互聯網支付機構不斷創新,降低風險,提高服務質量。
三、互聯支付風險防范建議
互聯網支付作為一種基于互聯網的新興支付方式,雖然具有快捷、方便、低成本、安全等優點,但也應注意其風險的防范,尤其是多個風險因素在一個事件中的集中爆發。因此建議完善政府監管,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進互聯網支付監管法制化進程。加強“一行三會”的監管與協調,開展多方創新對互聯網支付平臺實行有效監管,將其納入宏觀審慎監管的框架當中。同時呼吁行業自律,真正體現互聯網支付模式的成本優勢、競爭優勢、創新優勢,為經濟金融發展的支付清算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謝平,鄒傳偉,劉海二.互聯網金融手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吳沈娟(1986-),女,漢族,浙江杭州人,任職于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金融管理學院,研究方向:互聯網金融、銀行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