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冬梅
【內容摘要】農村的留守兒童的行為偏差和心理問題,是我國在城市化發展進程當中的一例特殊現象,如此特殊的青少年群體從小缺失父母家庭的關愛與教育,在成長的道路中必定會出現許多困難。本文旨在借助分析農村行為偏差留守兒童的心理成長和發展問題,繼而提出合理的應對策略,以期留守兒童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 行為偏差心理發展 問題及對策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速,農村的大批青壯年均傾向于到城市打工,而把自己的孩子交給老輩親人留守農村,或者讓其他朋友與親戚代為撫養。留守兒童屬于我國社會中不可忽略的一個特殊群體,其成長發展影響到未來社會的穩定發展與國家民族的進步。然而,目前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卻遭遇到極大考驗,尤其在心理發展方面存在行為偏差。因此有必要分析當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針對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心理瓶頸,提出推動其健康穩步成長的對策。
一、農村行為偏差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現狀
1.內心迷惘,缺乏科學引導
農村兒童最初和最關鍵的外部支撐來自于家庭方面的支持,這是兒童開展或參與其他任務項目或者活動的根本,在其健康成長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留守兒童長期和父母分離,父母較少選擇陪伴與教育留守兒童,并且將孩子交由其他監護人看管照顧。然而他們所選擇的監護人絕大部分都是年邁的祖父祖母,造成兒童和監護人之間的年齡差距較大,且監護人教育思想滯后,難以科學地教育兒童。尤其是來自農村的留守兒童,本來就缺乏同外界的交流,很難清楚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也不明確將來需要朝何種方向努力,其內心是脆弱的,缺乏安全感。
2.性格自卑、逆反,耐挫能力較差
幼年孩童階段是形成和塑造性格與心理素質的黃金時期。然而因為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家庭內部同孩子交往時,總會呈現出時間上的間斷性、交往上的間接性、空間上的距離感等的弱點,導致留守兒童只能獲得代理監護人的溫飽式教育,長此以往,兒童心理發展就會產生病態現象。基本上表現在:偏愛孤獨與寂寞,性情冷淡;自控能力薄弱,情緒波動起伏大;內心生出嚴重的自卑感,且容易拘束;再者體現為圓滑世故,具有顯著的成人化特征;尤其容易緊張不安。農村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會趨于自卑,久而久之就極易患上自閉癥。
二、應對農村行為偏差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
1.重視家庭教育,建立和諧家庭關系
相較于社會和學校,家庭環境本身的優勢使其可以對留守兒童產生較強的吸引力,而且也是兒童最為信任的場所。所以父母應承擔起對留守兒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職責,構建良性的親子關系。盡管父母身在遠方城市,不過還是能夠借助電話及書信的形式與途徑同子女展開交流,緩解兒童的孤獨感;還可以利用節假日等時機,盡量同兒童團聚,從而創造更多情感交流的機會。同時,家長應當同教師保持頻繁聯系,熟悉孩子在學校學習的情況,并圍繞他們的表現展開教育,將教育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兒童精神層面的需要上。
2.關注學校教育,發揮教育的針對性
在當前的學校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并未采取必要和特別的心理關懷方式,這造成留守兒童在學校遇到問題時并未實現科學的應對解決或者有效的響應,導致他們的心理發展方向愈加偏離正軌。所以學校及教師應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更多地關懷留守兒童,主動接近其心理世界,使其體會快樂與幸福。首先,可以組織有益的課余活動,多開展豐富的集體活動,這是培養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舉措,能夠防止他們產生孤獨的情緒和心理,填補他們思念父母的心情。還可以在寒暑假期間組織學生去體驗外面的世界,開拓視野增長見識。
3.注重人文關懷,構建書香校園
學校是教育的關鍵場所,各地的學校與教師可以開展組織幫扶留守兒童的活動項目,多同他們進行溝通和相處。一旦學生對教師產生信賴感,就應積極發揮自身的指引作用,有意識地輔導和建設兒童的心理。同時,學校可以增加圖書館開放的次數,引導學生多閱讀,學生在正能量的朗讀中性格則會日漸開朗,并逐漸形成健康的心理。
4.強化家校共同的心理疏導
學校針對留守兒童的愛護與關懷要著眼于細節之處,并將其納入教學管理任務之中。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遵循留守兒童的成長規律,提倡健康的心理教育理念,積極深入兒童的心靈深處,及時定位他們的心理及行為偏差,與其保持一定的互動空間。其次要善于選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把對兒童的心理指引融入不同方面,調節他們的異常心理情緒。另外還可適當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及時將兒童的所有狀況向其在遠方城市的家人匯報;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定期輔導學生心理,引導其發揮自我控制和調節能力,使其坦然面對各種不同的難題和煩惱。同時還需營造健康的校園環境,預防其出現孤獨或抑郁的心理問題。
結語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社會轉型時期很實際的形勢問題。針對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者應及時轉變思想觀念,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更要從精神上給予其更多關愛與指引,從而可以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行為語言方式,對其深化人文關懷,以避免他們繼續產生孤獨或者自卑等負面心理,迎接將來身心健康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陳黎力. 農村留守兒重心理問題及解決機制研究[J].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05).
[2] 魏軍鋒. 農村留守兒重心理資本的實證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5(23).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