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曉玲
摘 要:語文新課標強調,要關注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創造機會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在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導向下,小學語文教學需要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關注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引入批注式閱讀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與能力,優化語文教學質量。由此,教師有必要教給學生批注方法,或鼓勵學生個性化批注,經歷批注閱讀過程,再由教師針對學生的批注閱讀情況,少教多學,有效優化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批注閱讀;實施策略
語文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與能力,且“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批注指的是學生在自主閱讀時,對文章的語言進行感知,對文章的內容、層次、思想感情、表現手法、語言特色、精彩片段、重點語句,在思考、分析、比較歸納的基礎上,用線條、符號或簡潔的文字加以標注的方法。閱讀時,批注能提升閱讀效果,增加學生思考和與文本的互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習批注方法、批注技巧,并結合教學實踐,不斷強化批注能力。
一、教給批注方法,確定批注策略
批注符號與批注方法一般較為隨意,師生可以一起約定,或由學生個性化制定與運用。教師可以簡單介紹批注符號,可在文章中的重點句、文章精辟的語句處畫上“~~~”(波浪線也是曲線),用圈“○○”畫出重點詞語,“——”畫在重點語句,需認真理解和記憶的詞句下面,“?”打在有疑問句子的末尾,用“/”或“||”來分段或劃分層次。批注內容常見有四種:注釋,不懂的生字生詞,在查閱字典后注釋起來,掃清后續閱讀障礙;提要,閱讀時用語言將段落大意標注出來,便于理清文章架構;批語,閱讀時,對文章的用詞、寫作方法、修辭手法、提出的觀點等有感想、見解或疑問,可以做好批語,記錄下寶貴的思維火花;警語,優美的地方、典范引文、重要段落、新穎說法或值得注意的地方,應用批注寫上“注意”“重要”“抄下來”等字樣。
二、預留時間、空間,參與批注過程
學生學習或自主制定了個性化的批注方法以后,需要在批注閱讀實踐過程中,逐步發展批注能力及自主閱讀能力。這就需要教師預留時間和空間,在新課教學前,讓學生自主參與批注的過程,運用批注方法進行批注閱讀。如學習《剪枝的學問》時,學生運用批注式閱讀方法預習:用“○○”畫出重點生字生詞:“遠近聞名、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用“——”畫出故事發展變化的語句,并找出王大伯剪枝條的原因,還在王大伯說的話旁邊標注上疑問:“?為什么剪枝條后,桃子會更多更大呢?這是什么原因?”“真是有道理呢!”標注上批語,“不結果實的枝條不剪掉,到了春天就會瘋長。”“這應該跟植物的生物學知識有關吧!”通過參與批注過程,學生參與了高效的閱讀過程。
三、學生合作探究,交流批注心得
針對學生自主預習的批注內容,在匯報展示后,教師組織學生展開合作探究,針對文章的重點詞句解釋、文章架構、寫作方法、分段大意、學生的疑惑等展開合作探究,學生相互討論交流,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并做好批注。如學習《云雀的心愿》時,學生自主經歷批注式閱讀以后,教師再給予學生時間,鼓勵合作探究、相互展評批注式閱讀成果,并合作探究解決部分問題。學生對貧瘠、漫天飛舞、亂砍濫伐等詞語進行了解釋,還造了句子。云雀到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說了些什么,“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這句話下面,學生都畫了波浪線,“為什么重要呢?”學生合作探究,“因為森林可以……還可以……”學生相互交流批注的過程與心得,還合作探究解決部分問題,發展了合作學習能力。
四、教師科學少教,針對批注教學
學生合作探究解決了部分問題,深刻分析了一些難題,但還留下了一些沒有解決的問題,需要教師科學少教、答疑解惑。基于批注式閱讀方法,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留下來的難題進行點撥與指導,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涵。如,教學《最大的麥穗》時,教師針對學生批注式合作探究預留的問題進行科學少教。“這是一篇什么文章?”師:“借事喻理的散文。”“‘無數株小麥搖晃著腦袋,似乎在嘲笑他們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用是什么?”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學生發現其采用了擬人手法,進一步品味語言及其作用。學生意識到“擬人的手法生動地描寫了小麥的表現,體現了弟子們的失落、沮喪與尷尬”。師:“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弟子們為什么會兩手空空,是因為沒認真對待嗎?”引出文本主旨。通過教師科學少教、提示鼓勵,學生在有啟示和想法的地方做好批注,優化了教學質量。
總之,批注運用于閱讀教學,具有非常不錯的效果,不僅能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批注式閱讀能力。今后的小學語文教學,需要加強對學生批注方法的引導,授之以漁,發展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需要基于學生批注閱讀能力的培養,有效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秦榮俠.談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法的教學[J].新課程研究(旬刊),2014(12):106-107.
[2]廖肖根.例談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方法[J].文理導航,2017(3):36-37.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