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芬
摘 要:小學德育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必由之路。學生在接受德育教學的過程中,能夠發展自身的道德品格,從而為他們今后的發展奠定道德基礎。當前的小學德育教學,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在發展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要對這些問題進行認真分析,總結出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以及解決對策,從而更好地促進小學德育教學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德育;教學現狀;德育實踐;傳統文化
在當前的小學德育教學中,德育教學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更高的重視,但是在具體的德育教學中,存在著諸如德育教學脫離實際、德育教學過于理論化等問題。我們在德育教學中,應該盡量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德育知識,讓學生接受更好的傳統道德熏陶,從而使學生真正發展成為具備良好道德品質的好少年。以下就基于當前小學德育教學現狀,進行德育教學策略的探究。
一、小學德育教學現狀
隨著“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提出,德育教學正在受到更為廣泛的關注。在當今小學德育教學中,德育教學的重要意義已經被人們所重視,但是在具體的教學環節,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以下就根據當前小學德育的總體發展情況和具體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1.小學德育教學正在得到更高的重視
當前,國家、社會、學校層面對小學生的德育教學都報以高度的重視。德育課程的教學時間、師資力量與教育水平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在小學德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德育與自身發展的重要關系也普遍明確。在家庭層面,學生的家長也對小學的德育教學報以高度的關注??梢哉f當前小學德育教學已經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得到了更高的重視。
2.小學德育教學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雖然當前小學的德育教學得到了高度的重視,但是在小學德育教學方面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小學德育教學存在著脫離實際、偏于理論化的問題,德育教學內容過于抽象、籠統,使學生很難結合自身生活經驗進行理解和運用,阻礙了學生德育實踐能力的發展。其次,當前的小學德育教學內容缺乏文化底蘊,與我國的文化背景相脫節。學生面對一些道德知識的時候,不知道這些道德的根源從何而來,從而使他們的德育學習變得基礎薄弱。
二、小學德育教學策略
面對小學德育教學脫離實際、偏于理論化的問題,我們應積極采取德育實踐活動進行解決,使學生能夠有效地將道德與生活相結合,發展良好的德育。對于小學德育教學與文化背景相脫節的問題,我們應在德育教學中有效融合傳統文化,使德育教學更加富有底蘊。以下根據具體教學情況分別進行介紹。
1.開展德育實踐活動,讓德育走出課堂
對于德育實踐活動的開展,首先需要我們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將德育課程的定位,從傳統的知識教學課程定位為道德實踐課程,從而真正發揮小學德育課程的道德實踐力量。在德育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仔細考量學生的道德發展需要,為學生制訂完整的活動目標、活動計劃,并帶領學生參與完成德育實踐活動。
例如,我們在去年展開的“爭做環保小衛士”的德育實踐活動,首先為學生進行環保知識的教學,讓學生在掌握環保知識之后,利用課余時間,幫助自己家的鄰居進行“垃圾分類回收”的宣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真記錄實用的環保知識,之后在課余時間走入鄰居的家中,為他們進行詳細的講解,提倡他們實現垃圾分類回收。這次德育實踐活動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公德意識,讓他們能夠利用自身的知識,促進社會道德的發展。
2.在德育教學中有效融合傳統文化教育
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即為傳統道德文化。為了更好地繼承我國的傳統道德文化,發揚傳統美德,我們特意為學生進行了當代德育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德育教學,使學生在收獲傳統美德的同時,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了一種自覺繼承與擔當的使命感。我們的國家之所以有著五千年綿延不斷的歷史文明,其根本就是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作為炎黃子孫,能夠自覺傳承與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這就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的最好實踐。
例如,我國的傳統道德文化以“孝”作為立人的基礎,我們針對“孝”文化,讓學生展開深入的學習。為學生介紹孝的基礎是孝敬父母,孝的發展是熱愛祖國,孝的最終形式是對自身負責。并讓學生在家孝敬父母,在學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這樣才能體現出自己的“孝”。另外,我們還根據“孝”文化中尊敬的內涵,引導學生學會尊敬身邊的每一個人,讓學生能夠待人有禮、敬人有度。學生在接受“孝”文化的教育之后,在家里對待父母更為順從,在學校對待師長倍加尊敬,對待同學更為友善,充分展現了“孝”的現實意義與實踐價值。
總而言之,當前的小學德育教學,是為祖國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強國的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學生的德育發展質量,關系到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前途。我們在德育教學工作中,要使教學更為貼近生活實際,更好地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德育教學能夠真正發揮道德教育作用,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培養出更多合格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次仁玉珍.小學德育中的反德育現象及解決對策研究嘗試[J].教育,2016,10(12):108.
[2]張林.小學德育現狀分析與學生主體發展型德育模式探索[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7(10):19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