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龍 張忠偉 孫偉清
[摘要]文章闡述了《悉尼協議》的內容與要求,分析了我國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現狀與問題,如專業群建設容易本末倒置、專業群與產業鏈未能緊密對接、專業群建設創新運行機制較弱、專業群建設缺乏標準化建設范式,進而提出了《悉尼協議》對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幾點啟示:專業群構建要體現跨界的理念;課程體系要體現“通、專、實”的融合目標;師資團隊建設要體現綜合教學能力;實訓實習基地建設要注重“輸出”效果;教學資源庫建設要對接國際標準規范。
[關鍵詞]悉尼協議 高職院校 專業群建設 育人為本
[作者簡介]周曉龍(1969- ),男,江西吉安人,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城市建設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張忠偉(1968- ),男,吉林永吉人,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孫偉清(1978- ),女,浙江紹興人,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浙江 杭州 311402)
[課題項目]本文系浙江省2016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面向可持續發展的高職土建類專業群建設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jg20160396,項目主持人:周曉龍)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16-0097-04
一、《悉尼協議》概述
《悉尼協議》以三年制工科類專業為重點,在學制設置、人才培養目標等方面與我國的高職教育相似。目前,我國尚未加入《悉尼協議》,但高職教育界與學術界普遍認為,我國應加入《悉尼協議》,且勢在必行。《悉尼協議》從學生培養目標的設定,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畢業時要達到的知識、能力、素質,課程體系,師資隊伍的數量、能力等方面,專業的持續改進,畢業生跟蹤反饋及社會評價七個方面對工科專業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其顯著的特點是形成了輸入、過程、輸出的質量標準體系。
我國針對《悉尼協議》引導高職教育的研究并不多。王伯慶認為,《悉尼協議》的專業建設要求對我國的高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劉文華、徐國慶認為,加入《悉尼協議》將給我國高職院校帶來一定的挑戰;鄭瓊鴿等提出,我國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規格方面缺乏統一標準,應形成國家層面的統一標準;黃旭偉認為,《悉尼協議》可以基于協議中的標準和認證程序,提升高職專業的國際化水準。
二、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現狀與問題
1.專業群建設理論與實踐探索。姚壽廣提出,專業群是指由一些專業基礎相關或相同,能夠覆蓋一些技術或服務領域的多個專業或專業方向的組合;高葵芬提出,專業群體系下的“學校、學院(系部)、專業群團隊、專業團隊”教學管理組織模式,可以促進學校院、系二級教學活動,改進教學運行機制,提升教學質量;張歡通過食品設備自動化專業群建設范例,闡述了如何構建專業群課程體系;錢紅等對專業群建設過程中的專業群建設內容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議;聶瑞芳提出,要打破現有制約專業群建設的體制、機制,不要局限于傳統專業群概念。
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大學針對天津濱海新區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緊缺現狀,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構建了“服務—累積—孕育—優化”的專業群建設模式。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積極探討在專業群課程共建共享方面的建設經驗,闡述了如何對課程內容進行開發和整合,搭建專業群課程共建共享教學平臺。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在建設旅游管理專業群過程中,總結出應依照專業群相對應的產業鏈邏輯關系和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界定專業群內各專業的主輔關系。
2.專業群建設存在的問題。第一,專業群建設容易本末倒置。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是以專業建設為核心的資源整合活動,其出發點和落腳點仍是實現人才的有效培養。現有專業群建設、評價缺乏統一標準,專業設置、組群、資源整合的隨意性比較大,由于專業群建設的大部分工作量是資源整合活動,而相關的資源又歸屬不同的院系、專業團隊和教研室,在整合過程中容易受到人事、地域、歷史遺留等因素的制約,在建設過程中容易出現本末倒置現象,從而過度關注項目驗收、評先創優等方面,偏離了專業群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初衷。
第二,專業群與產業鏈未能緊密對接。大部分高職院校專業組合后形成的專業群設置與相應的產業鏈對接不緊密,專業群教育教學改革步伐脫離于行業、產業轉型升級進程,專業鏈對接產業鏈、教學鏈對接崗位鏈的融合還缺乏深度,不能精準把握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情況,行業、企業參與專業群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尚未調動起來,以致人才需求與專業人才培養在需求側與供給側出現“兩張皮”現象。
第三,專業群建設創新運行機制較弱。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跨界專業組合為專業群建設帶來新的挑戰。當前專業群建設一般以行政管理部門、院、系或專業團隊、教研室作為專業群建設主體,但其慣性思維仍是遵守現有的規章制度,而現有規章制度往往制約著專業群建設的創新與發展,束縛著專業群跨院系、跨專業的大類發展,從而在應對產業、行業變化上缺乏反饋機制和持續改進機制,以致專業群內各專業間的協同創新往往停留在形式上。
第四,專業群建設缺乏標準化建設范式。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是基于評先創優、項目申報等要求進行專業群建設,不同的高職院校進行專業群建設的流程不一樣,缺乏統一的建設范式標準和有效評價專業群建設的標準,以致專業群建設都按照申報要求進行建設和驗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三、《悉尼協議》對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啟示
1.《悉尼協議》視野下專業群建設的意義。第一,專業群建設具有國際化視野。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制造2025”“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一系列發展戰略,促進了高職教育“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大部分《悉尼協議》的成員國都能形成從教育到職業人的一體化質量保證體系。對照《悉尼協議》要求,我國應細化專業群建設的國際化標準,促使專業組群、課程體系、教師隊伍、實訓實習基地、教學資源庫建設等方面向國際化標準靠攏,以培養兼具國際化視野和跨國職業資格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服務于我國的國家戰略。
第二,專業群建設形成標準化流程。《悉尼協議》的成員國依據具體認證標準,按照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調整(Action)的循環規則,分析出專業群建設的關鍵活動及可評估檢測的觀測點,進而形成專業評估觀測點責任制,保證每一項活動的開展都能形成相關活動記錄,從而確保每一項活動落到實處。《悉尼協議》還提倡持續改進,相應的認證體系應建立有效的跟蹤與反饋機制,以促進專業群建設的良性發展。為此,高職院校要形成專業群內部的常態監測系統,并邀請第三方認證機構進行評估,積極實施舉證評價,及時保留專業群的建設證據。
第三,專業群建設要體現“育人為本”原則。《悉尼協議》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明確規定了畢業生的質量要求,并實行“以結果為導向”的評價觀,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核心、以“學生產出”為標準的教育理念和宗旨。《悉尼協議》要求,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應圍繞如何培養學生來開展,要考慮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與產業和企業發展的技術同步,即倡導以“產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培養高職學生。
第四,有利于形成專業群共性與不同專業方向的個性。《悉尼協議》的認證標準基本依據大專業領域的思路,從大專業角度劃分專業認證范圍,但不干涉具體的專業及專業方向設置,這為專業群構建、專業群培養目標提供了依據,也保留了專業方向設置的靈活性。《悉尼協議》明確了畢業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但沒有具體的“工程內容”指向,沒有對培養方案做出統一的規定,雖然明確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設置,但也只是專業實施的框架和指導方針,具體內容還擁有較為寬松的發展空間。這樣既保持了專業群工程技術教育共性的標準,又充分尊重了專業群內各專業設置的自主性,從而為各專業群結合本地域市場需求和本校專業條件形成自有的專業群和專業(方向)特色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五,專業群建設要順應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悉尼協議》對畢業生畢業標準提出了要求,其中,知識目標包括了解技術在社會中的作用等,職業道德包括經濟、社會、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等,能力要求包括社會保護、職業道德、決策責任等,素質要求包括工程師與社會、環境與可持續性發展、個人與團隊等,這些要求突出了對社會、經濟、環境的重視,對與環境密切相關聯的工程技術類專業群建設具有指導意義。《悉尼協議》要求學生要正確處理工程與環境、工程與經濟、工程與社會的關系,并注重工程倫理問題,以推動學生職業責任感、職業文化修養、職業道德的養成,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悉尼協議》對專業群建設的啟示。第一,專業群構建要體現跨界的理念。高職院校現有專業群圍繞職業崗位群、產業鏈、學科基礎等進行構建,并認同“與產業、職業崗位群對接”的“職業崗位關聯”是高職教育專業群的構建依據。在《悉尼協議》的指導下,高職院校應在以往專業群的構建思路上,充分考慮國際性互認協議的要求及國際勞動力市場的要求,其專業設置將面臨重大的調整,甚至重新洗牌。例如,土建類專業群的構建,要考慮國際上 BIM(建筑信息化模型:通過三維數字技術全面模擬構建建筑物所包含的實際信息,為設計、施工、管理提供全方位協調、一致的信息模型)技術、3D打印技術在土建工程技術的應用,這需要信息工程技術類專業的支持;要考慮國際大力推廣的預制裝配式、建筑工業化,從而形成重要的土建工程技術人才需求方向,這需要模具技術類專業和信息工程技術類專業的支持;要考慮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基于建筑全壽命周期(決策、設計、建造、使用、拆除回收階段)構建土建專業群,將綠色工程理念融入專業群建設中。
第二,課程體系要體現“通、專、實”的融合目標。《悉尼協議》要求專業群課程體系構建,以“通、專、實”融合為目標,要形成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相融合的課程體系,合理分布通識課程、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的比例,并加強外語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應重構土建專業群課程體系,將其劃分為通識教育平臺課(數學、英語、體育、軍事、道德修養、社交禮儀、文學等),土建專業群平臺課(工程識圖、工程測量、工程材料、CAD、工程力學、建筑構造、工程經濟、建筑法規等),專業方向課(建筑工程技術類、建筑工程管理類、建筑經濟管理類、工程造價管理類、市政工程技術類等),專業拓展課(BIM技術、新型建筑工業化、建筑智能化、綠色工程技術等),土建綜合實踐教育課(識崗、跟崗、模崗、頂崗實習,綜合實訓,畢業設計等)。
第三,師資團隊建設要體現綜合教學能力。《悉尼協議》對師資隊伍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如教學能力、工程經驗、專業水平、溝通能力、職業發展能力等方面,并要求教師能夠有效地開展相關專業實際工程問題研究,進行縱、橫向課題分析,制定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培養目標,并將目標分解執行到教學活動中。高職院校應依托專業群構建“雙師型”教師團隊,將“專、兼、聘”相結合,充分利用行業、企業師資不斷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并制定專業群教師團隊發展規劃,依據教學效果進行全程跟蹤調查,以評價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
第四,實訓實習基地建設要注重“輸出”效果。《悉尼協議》更關注教學“輸出”(Output),即教學效果,其將專業群實訓基地進行分拆、合并、建設,以學生學習效果為導向,強化結果意識,并作為專業群實訓基地建設驗收、評估的重點,及時根據學習效果和反饋評價進行不斷改進。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重視實訓場地大小、實訓設備配備情況、生均實訓設施費用等方面,這是高職教育評估、項目驗收的要求,也是教育教學的“輸入”(Input),但其最終的人才培養效果并沒有得到重視,以致出現部分實訓設施設備閑置、利用率低等現象。為此,高職院校應積極借鑒《悉尼協議》,及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反饋評價不斷改進實訓實習基地建設。
第五,教學資源庫建設要對接國際標準規范。《悉尼協議》要求教育證書、資格證書可以相互通用,這就對專業群教學資源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只有建設與其標準相匹配的教學資源庫,取長補短,共建共享,才能達到《悉尼協議》對畢業生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高職院校應聯合境內外大學共同開發與國際認證標準對接的教學資源,共同建設專業群教學資源庫,整合優秀的教學資源,實現教育資源的廣泛共享。例如,我國土建類設計、施工、驗收等規范標準和國外規范標準有很多不一致,以致大部分國外工程都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了解和熟悉當地的標準和規范。在《悉尼協議》背景下,我國土建類專業群應共享資源庫建設,促進標準規范的有效融通,從而對接國際標準,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董少校,汪瑞林.為什么要向“悉尼”進發[N].中國教育報,2014-12-10.
[2]王伯慶.參照“悉尼協議”開展高職專業建設[J].江蘇教育,2014(7).
[3]劉文華,徐國慶.“悉尼協議”框架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策略探析[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6(1).
[4]黃旭偉.引入“悉尼協議”加強高職工程技術教育類專業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5]錢紅,張慶堂.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高教,2015(1).
[6]聶瑞芳.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建設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