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為切入點,對合肥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的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從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意識、態度和認知,教師信息化教學知識技能,教師信息化教學實踐,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信息化教學效果影響因素五方面分析了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現狀,進而在教學機制、管理機制和教師教學需求三方面提出了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 信息化教學能力 調查研究 提升對策
[作者簡介]黃建國(1974- ),男,安徽舒城人,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在讀博士。(安徽 合肥 230013)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7年安徽省重大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策略及評價標準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jyxm1048)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16-0105-04
高職院校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和區域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在新形勢下,教師的責任也不再局限于簡單地“傳道授業解惑”,尤其是隨著智慧教室、云空間、移動學習等教學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快速發展。高職教育教學信息化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社會所需的高素質人才,而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是影響信息化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
一、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概念界定
大部分文獻認為,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是指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利用信息技術設計課程教學、開發課程資源、管理教學活動的一種能力,這也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能力。高職院校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應是教師在信息化環境下,以職業為導向,運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進行有效融合,以促使學生獲得職業技能,實現職業教育教學過程最優化的一種能力。
二、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現狀調查
1.調查對象。為客觀全面地了解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筆者對合肥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的140名在職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40份,回收134份,其中,有效問卷127份,有效率為90.7%。接受問卷調查的教師任教專業主要有:小教專業、英語專業、藝術專業和學前專業等。調查對象的性別分布是:女性教師93名,占66.4%,男性教師47名,占33.6%;教齡分布是:教齡20年以上為17人,占12.1%,教齡10~20年為31人,占22.1%,教齡5~10年為68人,占48.6%,教齡低于5年為24人,占17.1%。
2.信息化教學能力調查結果分析。第一,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意識、態度和認知。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實施者,他們對信息化教學的態度和認識直接影響其信息化課堂教學的開展情況。調查結果顯示:有78%的教師經常使用信息技術;有19%的教師很少使用信息技術,有3%的教師幾乎不使用信息技術。結果表明:大部分教師已具備應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的意識。
調查結果(見表1)顯示:教師對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認可度平均值在“同意”水平,這表明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手段比較認可,普遍認為運用信息技術能夠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減輕教學負擔。但其中一項“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減輕教學負擔”的均值為3.26,由此可見,大部分高職教師并未真正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優勢及其為課堂教學帶來的便利,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第二,教師信息化教學知識技能。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信息化教學知識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完成信息化教學任務。筆者對教師信息化教學活動所需的基本教學工具軟件的使用情況和掌握情況進行了調查,如表2所示。
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對于網頁瀏覽、搜索引擎和文字處理的使用整體呈現良好的趨勢,但對于圖像處理、音視頻處理等軟件的使用和掌握情況較差,這說明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第三,教師信息化教學實踐。信息化教學實踐是指教師將信息技術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充分發揮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重要陣地作用。筆者對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如表3所示。
調查結果顯示:高職院校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工具開展部分教學相關活動,但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教學活動還比較少,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第四,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調查結果顯示:近三年,合肥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教師主要參加了學校組織培訓、校外機構培訓、網絡培訓自主學習等信息化學習和教學培訓。其中,有73.4%的教師參加過信息化學習或教學培訓,參加7天培訓的占46.33%,超過7天的培訓占9.57%,少于1天的培訓占17.53%。教師參加的信息化教學學習或培訓以學校組織培訓及自主學習的方式為主,雖然大部分教師參加過培訓,但總體來說時間都比較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訓力度。
第五,信息化教學效果影響因素。調查發現,大部分教師認為影響其信息化教學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學校信息化教學所具備的軟硬件設施條件、教師自身的信息化教學意識和觀念、教師的信息化教學實踐能力,據統計其均值大于4.0,且標準差的數值比較小,這說明教師對這幾項影響因素的認可度非常高。學校信息化教學軟硬件條件是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如果缺乏環境的支持,將會直接影響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效果。同時,高職院校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意識和觀念,也是影響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師認為,教學實踐能力除需要靈活運用信息技術之外,還要能將其有效地融入課程教學中。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強信息化教學軟硬件建設的投入力度,以營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學氛圍,激發教師信息化教學意識,提升其信息化素養。
三、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對策
筆者結合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實際情況和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從教學機制、管理機制和教師教學需求三方面,提出了具體可行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策略。
1.信息化教學機制方面。第一,建立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機制,有效促進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過程,建立培訓機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促進環節,也是教師能力發展的助推器。因此,高職院校應以校為本,建立培訓機制,積極推動教師有效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
一是要加強培訓內容的針對性。目前,高職院校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高職院校應全面了解全校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針對不同課程專業、不同年級的教師實際教學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培訓內容,并采取主題式培訓,突出以實踐應用為導向,以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為目的,重點培訓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設計和信息素養,促使每個教師都能獲得信息化教學知識和技能的有效提升。
二是要保證培訓方式的多樣性。為增強教師培訓效果,高職院校應推行“開放式、自主式、菜單式”的培訓選學方式,提供可供選擇的培訓課程,且將校本培訓、教研服務、短期培訓、院校培訓、網絡在線平臺培訓等多種培訓方式相結合,幫助教師提升信息技術素養。高職院校還應建立一體化網絡研修體系,幫助各專業教師開展協同備課、教學經驗分享和教學反思、教研探討、課例研究、專題研討等校本研修活動,以提升教師在整體教學流程中合理使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能力,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是要確保培訓工作的分層性。高職院校應從校級、省級和國家級三個層面設置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的考核目標。其中,校級層面培訓側重強化教師信息化課程教學的基礎,并通過開展信息化教學大賽有效推動教師積極參與培訓;省級和國家級層面培訓則側重進一步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并通過開展信息化教育教學培訓,重點圍繞全國信息化教學設計與案例,分享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加強信息化教學改革課題研究,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和課程教學的深入改革,提供指導性方向和知識技能支持。
第二,健全信息化教學能力考核機制,充分調動教師自我提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健全信息化教學能力考核機制,有利于高職院校全面、詳細地了解每個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水平,便于有針對性地制訂培訓方案。高職院校應成立信息化教學能力考核工作小組,按照培訓內容對教師開展相關培訓,培訓結束后以理論知識、使用信息技術設備、課堂教學應用、電教設備使用、論文、課件制作、上課或說課等為評價指標,對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進行考核,并對考核優秀者給予一定獎勵,且實行教師定期考核制度,充分調動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信息化教學管理機制方面。第一,加強信息化教學軟硬件環境建設。信息化教學軟硬件環境建設是實施信息化教育教學的基礎。目前,我國約有90%的高職院校擁有校園網絡,但只有不到40%的學校擁有信息化課程體系。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強信息化校園建設力度,建設覆蓋全校的有線和無線網絡,促進交互式教學設備及錄播教室的投入使用,實現教室多媒體化,并逐步增多依托課程建設的數字化資源,形成校本資源中心。高職院校還可建立本校教師網絡學習平臺,鼓勵教師上傳優秀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分享實用的教學經驗,實現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使教師能快捷、方便地獲取學習資源,為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提供良好的硬件環境和資源支撐。
第二,健全信息化人才管理制度。一是要針對信息化課程體系建設,構建與之相配套的信息化教學人才管理制度,成立高素質的管理者隊伍,積極引進高能力的信息化人才,并加強信息化人才培訓力度,采取適當的激勵制度,促進信息化人才能力的不斷提升。二是根據信息化人才管理制度合理設置教師崗位工作,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設平臺,設置以教學管理系統為核心的教材管理崗位、以教學人才培養為核心的人才培訓崗位等,全面促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
3.教師教學需求方面。第一,激發教師信息化教學意識,提升其信息素養。高職院校應開展豐富多彩的信息化教學活動,激發教師信息化教學的意識,促使其不斷更新知識,在教學之余,多從優秀的教案案例中汲取經驗,并積極掌握常用的信息化教學素材搜集與加工處理方法,結合自身的專業課程教學,對已有資源進行再次創造,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和信息化教學能力。
第二,注重實踐反思環節,促進知識技能轉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M.I.Posner提出,教師的專業成長由教學經驗和教學反思兩部分組成。教學實踐是教師教學信息化能力的重要渠道,而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汲取經驗教訓、取長補短的重要途徑。教學實踐與教學反思的共同作用,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提供了場所和經驗,教師應把信息技術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流程中,將信息化教學知能體系和信息化教學實踐有機統一起來,并緊扣教學實踐活動,采取培訓式反思和自發式反思相結合的方式,逐步形成實踐—反思—實踐的螺旋上升式能力發展模式,從而加深對信息化教學知識體系的理解和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
教師作為信息化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其信息化教學能力水平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因此,高職院校應大力研究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借助于信息化教學技術,積極探索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有效策略,以推進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教育教學改革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陳偉.民辦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與提升——以廣州地區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7(33).
[2]陳曉蘭.“互聯網+”時代農林高職英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與提升策略[J].農學學報,2017,7(5).
[3]張瑩,吳素超,胡永翔.“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調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