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莉
摘要:隨著低利率時代的到來,固定收益類資產收益率逐漸降低,擁有大量資金的保險企業面臨著“資產荒”問題。當前資本市場低估值、高股息率的藍籌股成為近幾年險資搶籌的對象。截止2015年末,已有國華人壽、富德生命人壽、君康人壽等36家險企舉牌上市公司,涉及資金量巨大。本文在簡要分析了險資舉牌上市企業的現狀及其投資邏輯后,探討其中所涉及的風險,并從舉牌險企、被舉牌的上市企業、監管部門三個方面,提出了針對險資頻繁舉牌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低利率 險資舉牌 風險分析
近幾年,保監會連續出臺了一系列關于保險資金改革的監管政策:2012年先后出臺了13條資產管理與保險資金運用的新規,逐步放開了保險資金投資管制;2014年修訂了《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并繼續發布了近10條政策,進一步拓寬了險資投資渠道;2015年,保監會印發了10項關于保險資金運用的規范性文件,其中《關于提高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將投資單一藍籌股票的比例上限由5%提高到10%,為險資進入資本市場放寬了條件。
一、險資舉牌上市公司特點分析
從所涉及的行業來看,大多為金融、房地產、快消品行業的藍籌股,這些行業在經歷了A股市場異常波動后,估值進入相對合理的空間。這些公司具有較好的現金流,收益較為穩定。相對中小盤、創業股,其價格也較為合理。這使得險資投資這些股票時,不僅能夠享受其較好的股息收益率,還能享受市場估值提升所帶來的賬面價值的提升。
從參與舉牌的保險公司來看,大多數為近幾年規模發展迅速的保險公司。一方面,新興保險公司因為資產規模擴張迅速,對各類資產配置的需求量巨大;另一方面,其產品大多為高現金價值和理財型產品,負債端的資金成本高、周期短,使得其必然要求資產端具有穩定、較高的收益,因此藍籌股成為其主要的投資選擇之一。
二、險資頻頻舉牌的邏輯分析
(一)宏觀經濟下行的低利率環境下,出現“資產荒”
在低利率環境下,無論是傳統債券和定期存款,還是債權計劃、信托產品等非標資產,都處于收益率逐步下滑的態勢中。并且隨著保險公司投資型產品的大量增加,資產端收益覆蓋負債端成本的壓力逐步增大。因此怎樣在有限的資產配置渠道下,防止期限錯配,獲得更高的收益,成為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主要問題。
(二)基于“償二代”下,通過配置低價藍籌股以節約資本
2016年初,保險業逐步展開“償一代”向“償二代”的切換,在“償二代”的背景下,保險公司可以通過調整資產配置來達到節約資本的目的,好的資產對償付能力充足率的提升具有較為顯著的影響。因此,保險公司在進行股權投資時更青睞于估值合理、具有良好收益率的藍籌股票,從而達到節約資本的目的。
三、險資頻繁舉牌背后的風險分析
(一)市場波動易引發系統性風險
2015年6月以來,A股市場多次發生較大的異常波動,使得這期間險資舉牌的上市公司處于浮虧狀態。以國華人壽參與舉牌的兩個企業為例,其持有新世界5317.99股,成本價為19.35元,恰為新世界股價的最高位;其舉牌的房地產企業華鑫股份5240.83股,成本價為14.12。截止2016年6月1日,新世界和華鑫股份的價格分別為12.03元和9.74元,這意味著國華人壽這兩筆投資目前浮虧分別達到37.83%和31.02%,浮虧比例較大。
綜上,受資本市場極端波動的影響,2015年險企舉牌浮虧比例較大。這種高位舉牌的行為,不利于保險企業的發展,為險企的投資管理和償付能力埋下較大隱患。
(二)舉牌公司將面臨更多限制,被舉牌企業面臨更多的經營風險
險資企業在舉牌后,需要監管部門履行更多的監管義務,其進一步的投資行為將受到市場的高度關注,其投資行為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險資舉牌會改變公司股權結構,可能導致公司的股權斗爭以及管理層更迭等問題,使得企業經營狀況不穩定,導致經營利潤降低,進一步降低險資投資收益率。例如2015年底,前海人壽及其相關寶能系、安邦保險搶奪萬科A的股權之爭,致使萬科A管理層改制。管理層動蕩使得股東和管理層分散精力,不僅會導致經營策略和方針的改變,還會影響日常經營,甚至涉及司法訴訟或導致公司重大資產重組流產。
四、針對險資頻繁舉牌的幾點建議
(一)從保險公司角度看,應合理優化資產配置結構,理性舉牌,實現共同發展
第一,資產負債相匹配是險資投資的核心原則。而目前行業內資產驅動型公司、集中持股公司、高成本負債公司等面臨著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等眾多風險,這不僅會導致保險公司自身的虧損,還能帶來資本市場的波動以及公眾利益的受損,這與保險行業所發揮“社會穩定器”的作用是背道而馳的。因此,險資應當建立資產與負債相匹配的資產配置模型,來合理優化資產配置,不能在資本市場上一味冒進;還應當建立資產負債動態匹配的壓力測試機制,設立相關預警指標,守住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底線。
第二,險企應當注重與上市公司共同發展。險資舉牌上市公司浮虧不斷,如何在舉牌后規避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已成為行業關注的問題。我認為,保險公司可以根據其自身發展狀況,利用上市公司資源,與其成為“聯營企業”,一起發展。例如安邦保險在2014年舉牌民生銀行后,將其列為聯營企業,采取權益法核算,這使得安邦保險能夠按照持股比例享受民生銀行的凈損益份額,減少二級市場上股價的波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從被舉牌的上市企業看,應當充分利用險企資源,實現自身發展
當上市公司被險資大規模舉牌后, 往往面臨著被收購、股權轉讓等問題,容易引發股權紛爭及管理層變更等問題,不利于企業正常運營發展。因此,被舉牌企業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險資的注入,根據險資長期性等特點,管理層應當充分利用險企的資源優勢,專于企業治理問題,做好企業長遠的戰略規劃,實現與險企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郝佳,范強華.關于我國保險資金最優投資組合的實證研究——以中國平安保險集團為例[J].海南金融,2007,(08).
[2]李伏安.保障房運營難點及政策建議——基于河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調研報告[J].中國金融家,2012,(06).
(作者單位: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泰安中心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