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英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進入到歷史發展新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和政府針對三農問題提出的新規劃。新農村的建設離不開財政的支持,縣級財政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惠農政策落實的基礎,其在推動新農村建設中雖然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從建設效果來看,其中存在的問題依舊突出。基于此,本文從目前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整體狀況出發,進而探究縣級財政在支持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的作用。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縣級財政;問題;解決對策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在新農村建設中,財政的資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相較于中央財政,縣級財政與農村的關系更為密切,因此,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在新農村建設中,縣級財政首先能夠發揮自身的宏觀調控職能,有針對性地實現對各種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進而整合縣級工業發展成果,反哺農業,為農業提供必要的生產資料,并實現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其次,利用財政收入建立再分配機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中的矛盾也日漸突出,尤其是在農村資源條件與城市存在較大差距的情況下,單純依靠市場經濟調節必然會進一步擴大城鄉差距,激化社會矛盾,而財政可以利用轉移支付等手段彌補市場經濟建設中的不公平現象,以體現再次分配的公平性;最后,發揮杠桿作用,激勵、調動各類社會資源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來,構建內外協調一致的建設機制,提高新農村建設效果。雖然縣級財政是推動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調控手段,但是目前新農村建設中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一、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整體收入偏低,增收困難
雖然經過十幾年的建設與發展,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農民收入偏低,增收困難的問題依舊困擾著許多農村工作者。如2016年安徽省某縣建設效果較好的某農村人均年收入為8321.90元,而建設效果相對較差的農村,人均年收入只有6524.80元,這組數據不僅從整體上說明了農民整體收入偏低的問題,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農村建設中的收入差距。此外,農村在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由于缺乏技術人員,多數只能從事體力勞動,這使得農民獲得增收的渠道狹窄、單一,難以從外出務農上真正改變自身、家庭,甚至農村的落后面貌。
(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
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農業發展的前提條件,但是由于在新農村建設中普遍存在著“沒錢辦事”等財政轉移支付瓶頸,導致一些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難以滿足新時期的農業生產要求。其中的問題主要有:第一,基礎設施年久失修,無論是在使用過程中,還是在抵御自然災害過程中都難以發揮應有價值;第二,縣級財政對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不足,更有一些縣政府領導者目光短淺,缺乏對新農村建設的長遠考量,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嚴重破壞了農村生態環境,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埋下隱患;第三,多種農業發展不力,市場化不足,抵御市場波動的能力缺乏,無法發揮農村優勢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
(三)農村社會公共事業發展滯后
農村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的滯后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村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其中的主要問題表現為:第一,教育事業發展落后,農村教育資源與城市相比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而這也是一些農村勞動力離開農村,希望在城市立足的主要原因,教育資源上的不平衡也使得農村陷入了落后發展的惡行循環;第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落后,新農合的覆蓋面還有待進一步擴大,醫療衛生條件差,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致窮等問題在農村依舊普遍存在;第三,公益事業落后,農村道路建設、人畜飲用水設施建設,水利修復等工作難以獲得充足的財政資源,加之農民參與“一事一議”的積極性不高,許多公益事業陷入了形式化,甚至半途而廢的尷尬。
(四)新農村建設項目收益管理不善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財政轉移支付項目在效益上難以得到保證。在財政資金轉移支付過程中,由于農村相關制度建設不完善,配套落實措施難以形成,使得資金落實不到位的情況時有發生;專項資金使用途徑不透明,在縣級財政完成轉移支付后,基層財務部門存在著擠占、挪用資金的情況,使得一些用于農業生產的專項資金流入到了非農建設領域;在支農建設項目管理中,由于資金規模限制,專業管理人才的缺乏,責任制落實不到位等問題,使得項目建設效益得不到有效評估,財政轉移支付效果也無法用市場手段進行量化分析,影響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二、縣級財政在支持新農村建設中的對策
(一)重點支持現代農業發展,拓寬農民的收入渠道
增收、創收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只有讓農民在經濟收入上得到真正的實惠,才能夠調動其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基于此,縣級財政在改革過程中,首先應該增加對農村轉移支付的規模,讓財政政策惠及更多農民,如安徽省某縣農林水利在2015年的財政支出規模為108960萬元,2016年15268萬元,2017年則為24641萬元;同時縣級財政還積極配合農村發展需要,推動中低產田的改造,提高土地質量,讓農民能夠通過土地經營獲得更多收益。此外,縣級財政還應該支持農民實現勞動力轉移,為農民的技術培訓提供條件,將農民從體力勞動中脫離出來,在城市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
(二)建立專項支農項目,形成長效管理機制
縣級財政在支持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也應該建立長效的增收機制,以保證對農村經濟社會建設的轉移支付規模。縣級財政在健全支農資金長效增長機制的過程中,首先要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確定農村建設投入重點,保證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效果;其次,拓寬農村財政收入渠道,利用補助、貼息、稅收、優惠等財政杠桿作用,激勵更多的社會資源進入到新農村建設中來,以緩解縣級財政轉移支付壓力,提高新農村建設效果;最后,整合農業專項發展資金,實現對農村的綜合開發與精準扶貧,提高土地整合效果,改善基礎設施質量,提高縣級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三)推進農村公共財務制度建設,大力支持公共事業發展
農村社會公共事業投入對改善農村社會環境,提高農民生產、生活保障具有重要意義。縣級財政在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的過程中,首先要在教育上加大投入,我國目前城鄉二元經濟的主要矛盾就在于教育的不公平,縣級財政應該根據國家基礎教育政策,增加教育專項資金的投入,改善鄉村中小學教育環境,盡量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其次,增加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擴寬農村合作醫療的覆蓋范圍,提高鄉村衛生所的醫療服務質量,確保縣級醫院對農村醫療服務的支持;提高社會保障制度,完善農村社保,為農村的低收入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四)推動縣級財政制度改革,提高財政資金支出效益
所謂“好鋼用到刀刃上”,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縣級財政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作用,保證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是縣級財政改革中需要集中解決的問題。在財政制度改革過程,縣級財政部門首先要依據支農項目評估結果,制定資金使用機制,強化相關人員的財政資金收益意識,利用市場標準衡量財政資金的使用效果;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監督管理,確保專款專用,利用責任制嚴格控制資金轉移過程中的違規、違法行為,實現財政轉移支付環節的公開化和透明化,確保轉移支付資金的安全完整,提高縣級財政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農村建設與發展中,財政作為支持和維護農業的基本手段,不僅能夠為其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還能夠綜合調動多方面資源,不斷完善新農村建設體制。目前我國縣級財政在支持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而從全面應對、解決三農問題的角度出發,縣級財政應該積極推進改革,按照新農村建設對財政工作提出的總體要求,制定出縣級財政支持新農村的政策措施,進而體現財政服務、支持新農村建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月玲.新農村建設與縣級財政問題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6(12):8-9.
[2]王賾.縣級財政部門預算的細化與執行機制[J].財經界(學術版),2016(08):15.
(作者單位:安徽省壽縣壽春鎮財政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