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貴媛
【摘要】目前,隨著信息、通訊、網絡等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對傳統廣播媒體產生了巨大沖擊。但是,回顧廣播的發展歷程,技術變革促進了廣播媒體的生存和發展。在新媒體環境下,廣播媒體多措并舉,積極應對,全媒體演播室應勢而生。廣播媒體的發展優勢與劣勢同在、機會與挑戰共存,廣播媒體應積極應對新形勢,研討新問題,形成新思路,以下三點新思考愿與廣播媒體工作者共同探討。
【關鍵詞】新媒體 廣播媒體 新思考
一、關于傳媒人才素質的新思考
(一)復合型創新人才
復合型人才是在傳媒專業人才基礎上進行復合,要具備兩個及以上專業背景的知識結構,具備多種能力于一身;但復合并非是簡單的復合,不僅具備復合的專業知識結構,而且要有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口徑的知識面。復合型創新人才要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要具有創造性的思維、創新的實踐,還要取得創新的成果。這樣,才能練就“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能力,成為一個大師型的專家。
(二)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現代傳媒業的發展迫切地需要一批既懂傳媒業務又懂經營的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他們懂得傳媒特點和規律,又懂得媒體經營,更善于市場運作,對傳媒與市場的關系理解深刻,具備現代化、專業化、市場化的營銷水平和手段,善于配置和整合資源、打造傳媒品牌。他們擁有開拓創新的精神,能夠靈活運用資本手段和市場手段,引導媒體之間進行合作和資源互補,實現傳媒產業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復合型經營人才能夠帶領廣播媒體走向市場,將其整體競爭力帶上一個更高水平,將廣播媒體產業做大做強。
(三)全媒體技術應用型人才
媒體融合背景下,傳媒人才將不再為單一媒體服務,而是為傳媒集團內的多種媒體服務。全媒體技術應用型人才是應用型、技能型、實用型人才,他們能夠滿足傳媒行業發展需求,對節目內容進行一體化的全媒體內容設計和生產,也就是說要懂得不同媒體的傳播效果,能將信息資源包裝成不同媒體的信息產品,通過產品組合,整合傳播,重新聚合己經分散的受眾。
(四)國際傳播人才
擁有一支綜合素質高、能力強的國際傳播人才隊伍,才能將廣播媒體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一流媒體,從而提升與我國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傳播能力。目前,國際傳播人才短缺是制約我國國際傳播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原因。
二、新媒體對廣播媒體的影響
根據傳播方式、技術手段和運營模式的不同,經常把電視、報紙和廣播等稱為傳統媒體,將帶有網絡、數字和信息交流等創新技術的媒體和平臺稱為新媒體。由于網絡數字產品的不斷推出,比如更新換代極快的智能手機和層出不窮的手機軟件,使得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成為具有強大新聞力的“新聞人”和“信息傳遞者”。因此,新媒體具有廣泛深厚的信息源、快速多元的傳播方式、持久有效的生命力和全民關注的輿論導向,如反腐倡廉、明星八卦、房價盤點、公積金政策、旅游美食等,都是全民關注的熱門話題和輿論導向。同時,每一個普通的公民都可以參與到信息傳播和參與評論的過程中,新媒體的可互動性極大地吸引了受眾的關注和喜愛。反觀廣播媒體,僅僅是單向的聲音傳播,缺乏具體生動的可視化吸引,傳播方式的單一也大大減少了受眾量,同時缺乏互動也使得廣播難以吸引更多更長久的受眾。因此,新媒體的每一項優勢都對傳統媒體的存在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和影響。
三、我國廣播發展的現狀和優勢
由于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思維的改變,目前廣播媒體的應用和普及還不夠廣泛。雖然傳統廣播媒體受新媒體的沖擊很大,但廣播媒體本身存在的問題也嚴重影響了自身的發展。比如廣播頻道的數量和節目種類有限,無法滿足不同受眾的不同喜好;各種低俗廣告的植入太多,使廣播失去了本身的品位;廣播媒體對節目的質量把關力度不夠,缺乏優質特色節目;廣播媒體的功能定位不清晰,使得節目形式同質化比較嚴重;同時,目前廣播的受眾數量急劇減少,受眾對廣播的信任度也明顯降低。當然,廣播媒體本身也具有很多優勢,是新媒體目前無法超越的。廣播作為具有百年歷史的傳統媒體,具有很多忠實的固定受眾,他們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形成了較為穩定的收聽習慣,比如老年人、司機和軍人等。同時,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私家車的數量也越來越多,駕駛過程中的聽覺需要使得私家車的駕駛者也成為廣播受眾的一個重要部分。此外,廣播媒體的傳播方式較為獨特,廣播是唯一靠聽覺獲取信息的媒體方式,聽眾在收聽過程中不需投入所有的精力,可以在做其他事情的同時享受廣播帶來的信息和服務,是日常生活中人們獲取信息的優質選擇。最重要的是,傳統廣播媒體具有專業的媒體團隊和高質量高嚴格的信息把關,信息真實可信,因此公信力很強。
四、新媒體環境下廣播媒體發展與創新路徑
(一)手機化
中國目前智能手機、手機客戶端的使用量和Wi-Fi的覆蓋量都達到了快速發展的空前模式,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也形成了激烈的市場競爭局面,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向移動手機行業進軍。同時,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休閑娛樂、工作學習等活動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大。因此,傳統廣播媒體也應充分把握機遇,將手機客戶端和互聯網等新媒體相結合,改革創新和開拓市場,以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比如近幾年,江蘇新聞廣播等廣播媒體通過收集當地重要新聞信息和節目廣告,進行精心優化和改造后,在新媒體智能手機終端上以圖文、視頻和音頻等方式呈現出來,使受眾可以方便地觀看、收聽和互動,實現廣播信息快速、便捷、廣泛、深入的傳播效果,同時也為受眾提供更多、更精確、更優質的信息服務。
(二)網絡化
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和思維都帶來了極大的改變,也為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互聯網等新媒體為傳統廣播媒體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單一的聽廣播發展為讀廣播、用廣播和分享廣播等更多娛樂和獲取信息模式,比如可以開拓傳統的電臺點歌環節,設置專門的音樂頻道,在嚴格挑選和把關后,在音樂頻道中開展真人獻唱、真人唱歌比賽、受眾投票、實時互動等環節,充分體現網絡的視聽效果、零距離互動等優勢,讓受眾在音樂頻道節目中找到更多的樂趣、發展更多的自我、交流更多的朋友和學習更多的知識技能。在傳統廣播媒體網絡化的過程中,要注意確保網絡的流通、節目的高品質、視頻音頻的清晰度、媒體庫的豐富度等關鍵因素,讓網絡的廣闊空間為傳統廣播媒體的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和更加豐富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