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艷秋
【摘要】校園貨,又稱校園網貨,是指一些網絡貨款平臺面向在校大學生開展的貨款業務。校園貨雖然有申請便利、手續簡單、放款迅速等優點,但也存在信息審核不嚴、高利率、高違約金等特點,學生在不斷膨脹的消費欲望和僥幸心理之下可能陷入“連環貸”的陷阱。近年來,由校園網貸引發的行業亂象持續發酵,特別是“裸條”事件爆發后,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因此針對不良校園網貸,社會、高校和家庭應緊密聯系,形成教育合力,讓大學生對“校園貨”能夠有一個正確客觀全面的認識,注意相關風險防范,懂得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權益,真正預防和消除不良網貨給大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校園貸 風險防范 教育引導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金融己經成為當今金融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互聯網金融服務中的借貸業務,因為方便、快捷、借貸門檻低等優點,發展更加迅速,目前國內金融市場出現了各種P2P網絡貸款平臺。其中“校園貸”是近兩年主要針對在校大學生發展起來的一種網絡貸款平臺,自從“校園貸”誕生以來便不斷爆出各種惡性事件,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高校作為國家人才培養的第一責任人,應該充分結合社會和家庭力量,集思廣益,創新教育,增強學生對網貸業務的甄別、抵制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消費觀,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一、“校園貸”發展現狀
據相關資料顯示,“校園貸”其實早在2005年前后就己經誕生,但是受限于國家銀監會對貸款人年齡、收入等方面的限制,并沒有取得顯著的發展。近幾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各種P2P網絡貸款平臺打著“零利息、低門檻、快速放款”等誘導性旗號逐漸向校園滲透。目前市場上的“校園貸”可以分為4類,分別為分期購物平臺,如分期購、趣分期等;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如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針對在校大學生推出的信用借款服務憑條,如名校貸、投投貸等;提供信貸的中介平臺。其中分期購物平臺和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以強大的征信體系作為支撐,規模大,利率低,信賴度高,市場占有率也最高;針對在校大學生推出的信用借款服務憑條主要是為大學生的發展提供助力,可靠性和保障度高;而提供信貸的各中介平臺,是產生校園貸危機的根源,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這些中介平臺打著各種虛假的旗號,通過各種名義收取客戶手續費,甚至采用性質非常惡劣的手段進行要挾,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二、“校園貸”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校園貸”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一些不法分子基于“校園貸”模式,借助分期購物等名義規避市場的監管,采用多種形式誘騙大學生貸款,謀取暴利;二是有些學生因為無法承受“校園貸”帶來的巨大債務問題以及債主的惡劣催收行為,引發多起惡性事件,造成了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引起社會各界以及媒體的熱議。
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市場監管力度不夠,市場秩序不夠規范,近幾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各P2P網絡借貸平臺迅速興起,業務規模迅速擴大,網貸形式各種各樣,我國相關部門雖然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但是沒有針對市場的特點及時作出調整,導致了市場的混亂局面,出現監管漏洞;二是大學生相對來說不夠成熟,他們一直處在簡單純潔的校園環境中,受到家庭父母的呵護,并沒有真正步入社會,沒有正確的消費觀念,沒有風險防范意識,也沒有自律自控能力,很多人都是出于虛榮心理,為了同學之間的相互攀比才選擇了“校園貸”;三是學校沒有進行足夠的教育引導,學校作為國家人才培養的第一責任人,不僅要重視對學生的日常學習進行管理,更應該對學生的生活進行引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消費觀,尤其是對于社會上出現的新興事物,大學生相對來說不夠成熟,辨識度低,學校應給予充分的教育引導。正是因為學校教育引導的缺失,給“校園貸”的發展創造了機會。
三、“校園貸”中存在的風險
“校園貸”中存在的風險主要包括信息被泄露,個人征信容易受影響和容易被“校園貸”的協議條款所蒙蔽。很多網絡借貸平臺不正規,導致大學生個人信息存在泄露的風險,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大學生相對來說不夠成熟,對征信體系理解不夠深入,在“校園貸”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不能按時還款的情況,導致個人征信信息很容易受到影響,信用等級下降,情節嚴重的還會被記入失信黑名單,給未來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在貸款過程中,很多大學生對于貸款的成本、利息、違約金、服務費、滯納金等相關內容不夠了解,對貸款合同重視度不夠,很容易被合同中的一些協議所蒙蔽,掉入不法分子設置的陷阱之中。
四、防范不良校園網貸的建議
首先,政府要加強監管力度。目前我國相關監管部門己經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校園貸”的監管。2016年8月我國銀監會明確提出“停、移、整、教、引”的五字整改方針對“校園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有些平臺己經迫于政府壓力,選擇退出。除此之外,政府還應該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健全完善整治體系,同時聯合教育部以及各高校,建立健全“校園貸舊常監測機制,對“校園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處理。
其次,學校要加強教育引導。學校應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消費觀,加強對各種不良網絡貸款事件的宣傳力度,對所有學生的信貸情況進行整體排查。同時可以結合當前發生的一些典型的“校園貸案例,通過采用主題講座或者班會的形式,向學生詳細闡述“校園貸”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及隱患,加強警示教育。教育引導學生謹慎使用個人信息,不隨意填寫和泄露個人信息,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第三,家長要與學生及時溝通。家長在學生的監管教育環節起的作用最直接、最關鍵。家長要時常跟學生保持聯系,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了解學生的心理動向,對孩子的一些心理需求、消費需求等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對社會新興事物的辨識能力。
此外,還應該充分結合社會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通過社會各界的力量,對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現象進行批評抨擊,營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徐娟.大學生”校園貸”風險防范與教育引導機制研究[J] .教學考試,2017,(11).
[2]王結義.高校校園不良網絡貸款風險防控與引導機制研究[J] .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
[3]文伊娃.“校園貸”的風險防范及教育引導研究——基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