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
[摘 要]開放性教學是相對于傳統的封閉性課堂而言的,是指課堂教學中包括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形式和思維方式的開放,它要求各種教學信息得到多向互動交流,使學生從中既能學到知識,受到教育,又能獲得人文關懷,實現自我發展。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實施開放性的課堂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主體發展,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和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開放性教學; 實施策略
一、開放教學目標
主體教育思想主張把學生看作富有個性與主觀能動性,不斷發展著的認識主體。而教學過程則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地去學習新知識、了解新事物、掌握新技能的過程,其目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也就是說,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新課改的實施要求下,結合主體教育思想,小學語文教學不能把目標局限在掌握基礎的字、詞、句、篇上和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上,我們要將眼光放得更長遠,注重所學知識和能力的運用,將學習的最終目標定位為更好地為生活服務。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要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實際生活應用為目標。
二、開放教學內容
從內容設計上說,要回歸兒童的生活。“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實際上語文課文中的內容反映的無非是自然中或社會中的人文內容,因此學習課文時不能孤立地處理課文內容,必須盡量把自然中、社會中的人文性內容引入課堂中來,盡量聯系生活實際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感悟。這可以通過實物或表達、圖片、錄像、課件等再現自然或社會內容,或通過引導學生表情朗讀、聯想、想象、表達、表演等表現課文情境。一直以來,我總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深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理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讓孩子感受到開放的內容,還應該與其他學科融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互相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三、開放教學形式
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知識與能力水平,根據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情況,采取恰當的教學形式。
1.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解決開放性問題。開放性問題沒有固定答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或自身實際選擇解決的途徑,教師在評價時不用統一的標準,而是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個性的發揮,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形式很容易把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聯系起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有利于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定勢,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開展小組合作活動。教師創設出情境,提供相關條件,學生分組開展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判斷。例如,在進行口語交際課時,可以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輪流發言,然后每小組推選一至兩位同學向全班同學說明本組觀點,再辦一個辯論會。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往能力,而且有利于教師在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3.角色扮演。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出表演情景,學生在不同的具體情景中以小組為單位,分工準備,表演小品,體驗現實生活中的某個角色。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學習,使課堂學習回歸到學生的生活,把抽象的理論變成身邊生動的事例,提高學生應對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自我教育目的。
此外還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演講、故事會、分組討論、辯論會等活動。在活動中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放開思路,各抒己見,深化認識。
四、開放教學手段
教師應該轉變觀念,讓單一的課本知識傳授變成多樣化的傳授,鼓勵學生多動腦,多疑多發現。要讓學生完成從“學答”到“學問”的轉變,以新的教學手段,給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1.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腦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于是單調的課堂一下子變得有趣了,多媒體課件容量大,效率高,極易激起學生的興趣,進而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與創新,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2.靈活運用質疑藝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語文課堂教學提問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目的、要求設置問題,它是課堂教學經常采用的一種教學形式,是語文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響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門教學藝術。“教育就是教人思維。”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堂激疑時一定要著眼于學生的“思”,教師應通過課堂教學,教會學生思維的方法,有意識、有計劃地采用多種質疑的方式激起學生思想上的波瀾,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五、開放語文作業
語文的社會性決定了語文與生活同在,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因此,把作業延伸到課外是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方向。我們在作業設計時,尤其注意考慮作業與生活聯系,從而調動了學生主動作業的情趣。比如,我們可以嘗試讓學生留心身邊的廣告、標語,體會其中的語言技巧,寫幾句環保警示語,通過作業,把學生學習的觸角伸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還可以利用寒、暑假,多布置一些實踐性比較強的作業,讓假期作業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學會交際、學會生活,增加生活積累,全面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在生活中學,拓寬視野、豐富知識,發展能力。
六、 開放教學評價
在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上面提到的幾項內容還是比較好實施的,實施最困難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應首先采取措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都有所發展,但是針對不同學生不同的情況重點又要有所不同,不能一切都一刀切,對所有學生要求都一致。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既要從德智體美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對一個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又要按照實際情況針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評價標準。可以采取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形式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多重評價。總之,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的目的并不是給學生一個素質能力的評判結果,而是通過不同階段的評價使學生自己看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并且在教師的指導下尋找發揚優點、改正缺點的方法與途徑。
七、結語
總之,語文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環境,我們就生活在其中。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真正體會到語文開放性教學的優越性,保證開放性語文教學的實施,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做到有機統一,同時把語文的學習與其他學科的學習整合起來,讓它們相輔相成,并找到其中的聯系與不同,互相促進。這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馬秀杰;開放式教育在小學語文中的運用研究[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08).
[2]李超男;淺談新課改理念下小學語文開放式課堂[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