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閱讀教學展開后,教師引入以讀促悟教學理念,可以成功激活學生閱讀的主動性。教師在教學中啟動初讀、優化精讀、創新互讀、升級賞讀,不僅能夠創優閱讀學習氣氛,還可以強化學生閱讀感知品質,促使學生形成完善的閱讀認知體系。文章從以上四個方面探討基于以讀促悟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新設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以讀促悟;主體意識;創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1-18
作者簡介:金麗敏(1975—),福建壽寧人,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以讀促悟屬于先進學習理念,既能豐富學生閱讀形式,又能提升學生閱讀感悟品質,這是閱讀教學需要重點探索的目標。瀏覽、粗讀、自讀、互讀、點讀、領讀、精讀、賞讀、品讀、分角色讀等,都屬于個性閱讀形式,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做好選擇設計和提醒,以提升閱讀教學的針對性。
一、啟動初讀,創新課堂教學情境
啟動初讀環節時,教師要利用多種教學引導方式,為學生創設適宜的閱讀環境。教師利用生動講解、故事導入、多媒體展示都可以成功調動學生閱讀的自覺性,讓學生利用工具書和教輔材料,對文本進行預習,提前掃除文字障礙,要求學生理順文本,展開多種形式的誦讀訓練,這樣才能確保閱讀教學的順利展開。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神奇的克隆》,這是一篇介紹克隆技術的文本。為提升學生閱讀的自覺性,教師在課堂之初,便給學生播放了《西游記》中孫悟空用猴毛變替身的片段,學生看得特別認真,教師隨即引入課堂閱讀:“這是神話故事,當然不是真的,但我們現在有一種技術,真的就能夠達成復制的效果,這就是克隆技術。什么是克隆?克隆技術究竟能夠做什么呢?只有深入課文才能弄清楚。”學生對文本展開饒有興致的閱讀學習,并紛紛給出自己的閱讀認知。有學生說:“這克隆技術如果真能夠發展到給人類克隆器官的程度,一定能夠極大地提高人類的壽命,這將是造福人類的大好事。”也有學生說:“克隆技術已經在很多領域有了廣泛運用,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感受到克隆技術帶來的便利的。”
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影視片段,給學生帶來深刻的觸動。學生對神話故事有著特殊興趣,特別對超能力的相關信息更是著迷,教師在閱讀設計時,讓學生將課文與超能力結合到一起,對學生形成閱讀動力有明顯效果。教師抓住學生閱讀學習心理展開教學設計,其適合度更高,教學發動效果也更突出。
二、優化精讀,強化學生感知意識
精讀文本屬于閱讀縱深設計,教師要對精讀展開必要的布設和引導,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或者對重點字詞、片段展開深度解析,確保閱讀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展開,讓學生順利進入到文本情境之中。
《二泉映月》以阿炳創作的同名樂曲為習作線索,為我們展示了主人公敢于與命運抗爭的勇氣。在對相關片段進行賞析時,教師先給學生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讓學生感受音樂動人的旋律,然后給出閱讀思考問題:“你從樂曲中聽出了什么呢?這首樂曲主要表達的意境是什么呢?阿炳通過閱讀要傾訴的到底是什么呢?找出最為經典的描寫,體悟其精彩之處在哪里。”問題拋出后,學生展開了深度閱讀學習,并自發進行課堂討論。經過一番準備,學生大多達成了閱讀認知共識。有學生認為:《二泉映月》這首曲子之所以成為經典,那是因為樂曲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特別是如泣如訴的旋律,給人帶來的是心靈的觸動。也有學生說:“阿炳人生經歷坎坷,這也是樂曲成功誕生的關鍵。阿炳是在用二胡向世人傾訴,又像是對自己訴說,要道出生命的真諦。”
教師為學生設計片段賞析任務,并提出了一些閱讀問題,給學生帶來更多思考和啟迪。學生對閱讀文本形成的感知是比較深刻的,說明教師問題設計和引導是比較合理的。為學生設計閱讀問題,或者發動學生展開質疑性閱讀,都能夠從思想深處形成閱讀激發,讓學生展開更深入、更廣泛的閱讀學習認知,使閱讀發動更具有實效性。
三、創新互讀,提升學生學習效度
互動式閱讀,是指學生合作學習活動,學生展開質疑對話、閱讀討論、課堂辯論、相互檢查,都可以提升互讀學習效度。小學生閱讀思維還不夠成熟,存在一些認知偏差是正常現象,教師設計互動閱讀形式,可以發動學生展開閱讀大討論,并在不斷糾偏過程中達成閱讀學習共識。教師在學生互動閱讀學習時,需要給出必要的引導,投放一些閱讀討論話題、組織閱讀互動,都可以成功調動學生閱讀的學習主動性。特別是課堂演繹活動,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學習形式,讓學生用角色演繹的形式來理解文本內涵,符合學生閱讀認知規律。
教學《鄭和遠航》時,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梳理文本主要內容,然后給學生設計一個互助閱讀演繹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研讀課文內容,對鄭和遠航過程展開研究,設計一個集體造型,充分展示鄭和遠航的氣勢,注意造型要體現鄭和團隊的雄偉壯志及戰勝困難的決心。學生拿到演繹任務之后,都積極參與到造型準備活動之中。教師展開巡視,對各個小組的造型設計進行點評和指導。經過一番準備,課堂演繹開始:有的小組展示一個雕像的造型。中間最突出者是鄭和,其他小組成員扮演成船員,有掌舵的、有拉帆的、有觀察的、有起錨的……教師組織學生對各個小組造型給出個性評價,課堂學習氣氛被成功點燃。教師設計集體造型展示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創新體驗機會。學生需要對文本內容進行細致的分析解讀,對人物群體進行個性研究,并在不斷排練糾正中形成閱讀認知共識。小學生對文本理解有一定局限性,教師給出了必要的引導,讓學生成功展示群像造型,給其他學生也帶來了豐富聯想,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四、升級賞讀,完善學生閱讀認知
小學文本閱讀展開后,教師要發動學生展開賞讀探索。所謂賞讀,是指對文本展開的賞析性閱讀學習,促使學生順利實現認知的內化。賞析閱讀講究方法運用,在學法指導時,教師要給學生做出榜樣,給學生以更多的提示和啟迪,促使學生能夠在不斷賞析閱讀中總結學習規律,形成有形的學習認知。
《月光啟蒙》寫的是母子親情,給人帶來的是溫馨的感覺。教師主要從情感角度發起閱讀感知活動: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根據課文中描寫的場景,聯系自身實際,說說偉大的母愛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學生聽說要介紹自己的親身經歷,開始了熱議。“我媽媽經常給我講故事,雖然都是一些小狗小貓的動物故事,卻給我帶來不少的知識。”“我媽媽最喜歡給我出謎語,我感覺很有意思,并在這樣的活動中,掌握了不少有用的知識。”“我媽是老師,給我講的東西就更多了,特別是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跡,非常有鼓動力,讓我聽得熱血沸騰。”教師對學生表現給出了肯定評價,并讓學生為偉大的母親寫一句贊美的話。學生再次活絡起來,紛紛給出自己的精美贊詞:“世上有一種愛叫奉獻,那就是偉大的母愛。媽媽是最溫馨的名字,我愛您媽媽。”……
教師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談母愛,讓學生為母親寫贊語,這都屬于比較有創新的閱讀設計,是對文本閱讀的自然延伸,這無疑屬于文本閱讀賞析的自然升級。閱讀教學有自身規律,教師在具體設計時,不僅要遵循基本原則,還要有創新意識,超出文本內容進行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多種制約因素,這樣才能成功調動學生的閱讀思維,形成閱讀成長動力。
以讀促悟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意識,讓學生多讀多悟,這是對讀悟結合的最重要詮釋。以讀促悟首先強調的是“讀”,其次是“悟”;“讀”是學習前提,“悟”是學習目的,教師設計安排好“讀”,才能獲得最為滿意的“悟”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張海燕.以讀促悟積淀小學語文素養[J].江西教育,2017(27):35.
[2]李 芳.以讀促悟,盡顯語文智慧[J].中華少年,2017(2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