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應作為數學課程學習的首要和基本的目標,其應用能使所學的數學富有生命力,真正實現數學的價值。《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認為應用意識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有意識地利用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釋現實世界,解決現實問題;二是認識到現實生活蘊涵大量的數學問題,可以用數學方法予以解決。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教學中加強問題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數學的角度抽象與思考,在搜集的事例中體會,最終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解決現實生活問題中去,從而達到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
關鍵詞:小學生;應用意識;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1-25
作者簡介:盧海娟(1981—),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曉港西馬路小學教導主任,小學高級教師,本科。
現代教學論指出:獲取數學知識并不是最終目的,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科研、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是我們學習數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數學學習不能僅關注掌握知識的層面,更應該關注的是應用層面。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數學乃至整個世界。因此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體現數學知識的應用性,以展現數學本身的魅力。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必然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實行培養和提高學生應用意識的教學策略。
一、從生活情境出發,發現與探索問題
小學階段的大量知識均來源于生活實際。從現實生活背景出發引出數學問題,需要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從數學角度分析問題并探索解決途徑、驗證并應用所得結論的全過程。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探索更多可以應用的實際問題和場景。比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加減混合計算》時,情境圖的安排與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實際生活存在著大量與和、差有關的事件。我引導學生從情境圖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池塘里有4只天鵝,飛來了3只,之后飛走了2只,現在池塘里有幾只天鵝?學生通過口述情境圖,初步感知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的特點,經歷了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同時還感受到了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又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方程的意義》時,我首先通過天平演示,說明天平平衡的條件是左右兩邊所放物體質量相等,引出等式50+50=100。接著更換物品,在天平的一端放置一只空杯,通過在另一端放置砝碼,使天平平衡,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接著往杯中倒水,設水重x克,通過在天平的另一端逐步添加砝碼并嘗試、調整,使天平再次平衡,計算得知,砝碼重250克,由此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這樣由數的等式到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為引入方程奠定了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基礎。在此過程中,學生經歷了分析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為其從數學角度出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示范。
二、從數學角度思考,尋找和描述規律
現實世界的存在形式繁多,導致無法直接看出或讀出它的數學表現,而需要學生自己去描述、去發現,找到其中與數學有關的因素,才有可能進一步去探索其中的規律或尋求解決辦法。從數學的角度描述客觀事物與現象,尋找其中與數學有關的因素,是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環節。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時,教師通過“田忌賽馬”的故事,讓學生初步了解對策論的思想。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從故事中發現、整理數學信息,以問題為引領,通過將取勝方式列表填寫的方式,回顧了“田忌賽馬”的故事,明確田忌所用的策略,感悟田忌以弱勝強策略的產生過程;再安排第二個表格,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理解田忌共有多少種可采用的應對策略,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方法尋找、分析“最優策略”,體會到對策論的重要性;最后安排與實際生活有關的撲克牌比大小的游戲,規則是每人每次出一張牌,各出三次,兩次大為勝。對方手中的撲克牌為9、7、5,自己手中的牌是8、6、3。通過分析在已知對方出牌的順序時,如何出牌方能取勝,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通過贏取對方加強了對對策論的理解程度和應用意識。除了鼓勵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描述現實生活中的事物與現象,教師還應努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具有原始背景的數學問題,交由學生去抽象出其中的數學問題,并用數學語言加以描述。
三、從搜集事例入手,理解與體會應用
通過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廣泛應用,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勇氣和信心,更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既可以自己搜集有關資料并介紹給學生,也可以鼓勵學生自己通過多種渠道搜集數學知識應用的具體案例,并互相交流。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百分數的認識》時,教材中呈現了安裝程序格式化程度、服裝面料和里料的成分、汽車銷售情況的百分數,突出了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說說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樣的數。學生們從生活中找到了花生的出油率、學生的出勤率等,這些事例激發了他們從生活經驗中發現數學應用的興趣,引導其建立起新知與生活應用的聯系。又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常見的數量關系》時,教材介紹了汽車行駛的速度大約是70千米/時,自行車的速度是225米/分……課外布置作業時,我鼓勵學生收集有關速度的知識,學生收集到了光的傳播速度和聲音的傳播速度等,并主動通過“太陽光到地球大概要8分鐘”,計算出了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加深了對知識應用的理解和體會。
四、從日常實踐引導,解決現實問題
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最有效的辦法應該是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實踐。教師努力發掘有價值的專題活動、實踐作業,讓學生在現實中尋求解決方案,鼓勵學生主動在現實中尋找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機會,并努力去實踐。面對現實問題,學生能夠主動從數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并探索解決方案,這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根本所在。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租船問題”時,用租船的現實情境讓學生理解圖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全面理解題意,為分析現實生活問題奠定基礎。有32人乘船,大船限乘6人,小船限乘4人,大船30元,小船24元,怎樣租船最省錢?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先由租哪種船便宜,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從單價比較,大船每個位置5元,小船每個位置6元,由此可見,選擇坐大船會比較省錢。但同時我們還發現,如果選擇都坐大船,那么需要6條大船,有4個空位。接著,由“如果不空位,會不會更省錢?”引出進一步探索,調整租船方案直至最佳。又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搭配》時,教材選取解決服裝搭配的問題,用以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的能力。穿衣搭配的問題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易于理解和探究。男生和女生分別呈現了兩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及表達方式,借助直觀的分配圖表達了自己的思考過程。在解決問題的探討和交流過程中,所有的學生都意識到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理解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性,從而引導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積累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
綜上所述,我們要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就要大力倡導從生活情境出發,抽象出現實的數學問題。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尋找和描述問題解決的規律;從搜集事例入手,理解與體會數學的應用;從日常實踐引導,解決現實的生活問題。在數學課程學習中,教師只有把數學應用作為首要和基本的目標,才能使所學的數學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實現數學的價值,達到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張 丹.小學數學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金成梁.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