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延展性的視角和拓展性的思維,將小學數學知識點梳理為四大領域:數 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歸納為十大核心概念: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根據課程標準的核心要義,文章著重探討利用目標合作導學課堂來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讓學生在學習、探究中提高合作能力,在合作、交流中體驗數學的樂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素養;目標合作;導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1-17
作者簡介:朱景元(1972—),男,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涂嶺第二中心小學教師,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數學是一門學科,但有人將其上升為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歸根結底是一種數學素養。也就是說,數學教育其實質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隨著經濟與社會的大發展、科學與文化的大變革,數學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并達成共識。基于此,在小學數學文化的構建上,教師不僅要心系責任,還要勇于擔當。在這一理念的支配下,尤其在數學核心素養觀的指導下,筆者致力于目標合作導學案的研究與實踐,創造性地數學課堂分為“導、探、展、評”四個環節。
一、導——導學:為學生建立數感提供肥沃土壤
數學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在課堂導學這一環節上,教師創設妙趣橫生的生活情境,讓學生一進入數學課堂就感到眼前一亮,從而真正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激發起來、迸發出來,真正領略到數學是碧藍大海里靈動的浪花,而不是一個個冷冰冰的符號。數感作為數學核心素養之首,它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可實現,而是要經歷學習與生活慢慢累積的過程;數學問題與數學現象作為一種情景狀態,它完全可以通過學習加以解決和解釋。要想讓小學數學課堂擁有生命的溫度,成為師生心靈的歸宿,需要一線數學教師用新課標理念來解讀教材,以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為目標來發掘教材,不斷給探尋高效課堂的奧秘培植豐厚的土壤。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數學《長度單位的應用》這一課時,筆者首先讓學生去估一估或量一量教室的長度與高度、跑道的長度與寬度、筆盒的高度、數學課本的寬度、鉛筆的長度等,以此讓學生體會到單位多樣性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使學生在學會清晰描述物體長度的基礎上,能夠把學到的知識拓展到實際生活中去。通過正確運用合適的數量和長度單位解決實際問題之后,厘米和米的長度大小模型就在學生們的頭腦中建立起來了。這不但從概念上發展了學生的數感能力,還從本質上發展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探——探學:為學生發展素養提供科學養分
探學是學生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在以前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把結果放在首位,以能否產生正確的結果來檢驗教學成效,而新課標卻將其修正過來,更加重視過程,鼓勵學生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享受過程;更加強調方法指導,注重培養學生動手以及動腦能力。這一本質上的改變,使學生從學習的幕后走向臺前,成了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從學生學習的臺前走向幕后,成了學生學習的輔助力量。學習主體地位的翻轉,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我的課堂,我做主”,從而對學習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基于這一認識,為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氛圍中進一步理解數學知識,進一步掌握數學方法,進一步提升數學技能,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非常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帶著數學問題和數學想象去思考。勤動,通過“擺一擺”促進學生不斷的“動”,培養學生從“動”中增強操作能力,從“動”中掌握知識技能,從“動”中懂得獲取知識;勤思,通過“想一想”激發學生不停地“思”,讓學生主動將生活經驗提煉上升為數學概念,主動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觀察和處理問題,主動用已知的知識推斷出與其有因果關系的新知識;勤說,通過“說一說”鼓勵學生多“說”,并引導學生在說的過程中參與融入教學全過程,在說的過程中進行創造性學習,在說的過程中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動”“思”“說”三者有機結合、融為一體,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個個都表現出對數學的極大興趣,人人都希望所學的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三、展——展學:為學生構建數學語言提供舞臺
展學是指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用數學語言匯報自己在探學過程中的發現和得出的結論。由此可見,數學語言對于數學素養的形成至關重要,正確的數學語言能更直觀、更清晰地描述一個人的思維過程,能更準確、更真實地展示一個人的思維水平。基于這一認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通過教師示范、同桌交流、小組討論、班級評價、學生小結等形式加強學生數學語言的訓練,使學生學會用準確、規范的數學語言表達數學概念、數學思想和數學觀點,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下有條理地敘述計算方法及計算過程。傳統課堂內,雖然教師也積極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卻不贊成學生在座位上自言自語,但在核心素養觀指導下,筆者無意中發現讓學生邊動手操作邊出聲思考,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項高效方法。例如,邊想邊說、邊想邊畫、邊想邊寫、邊想邊做,學生必然會思考如何說、如何畫、如何寫、如何做,為什么要這樣說、這樣畫、這樣寫、這樣做……學生的思維借助說、畫、寫、做得到了鍛煉,從而幫助學生理清了思路,并把抽象的語言具體化、形象化。
四、評——評學:為學生獲得矯正信息提供載體
評學,包含三個方面內容:一是學生自己評價自己;二是學生評價其他同學;三是教師評價學生。這是通過學習之后,當堂檢測學生如何正確運用課堂上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在這一環節上,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一個總結和反思,對自己和其他同學作出一個客觀的評價。對于學生自身來說,能及時了解學習的結果,可以很快地獲得矯正性信息,進一步調整自己的學習;對于教師來說,也可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及時的、恰當的評價,是一種很重要的反饋形式,是推動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的有利因素。因此,在數學課堂模式改革中堅持當堂評學,能有效幫助學生掌握新知識,形成能力和技能,從而構建高效數學課堂。例如,在筆者執教的《分桃子》這一課時的評學環節上,筆者就作了適當的創新,用了一個 “跳一跳,摘桃子”來檢測學生對這堂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對學生掌握得不好的地方得到了及時反饋,也能對學生進行及時糾正和補償。另外,在當堂評學方式上筆者也做到多樣化,讓學生進行自評、小組評,或是筆者給予相應的點評或點贊,充分鼓勵學生。不管是數學問題還是非數學問題,數學概念、數學意識非常重要,如何能夠從數學的視野與視角去觀察問題與思考問題,從中發現其存在的數學問題與數學現象,并能夠靈活運用數學的知識與方法去解釋、去處理、去解決。所以說,這也就是人們通常所指的能主動地用數學理念與方法來進行思考問題的“數學頭腦”。
五、結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學引進目標合作導學案的“四學”教學模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效改善課程數學教學結構和課堂教學質量。其優勢表現在它讓每個學生都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真正使學生變成了課堂的主人。同時,這一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新的挑戰,促進了教師與學生的雙向發展,課堂上,用了更少的時間做了更多、更有效的事,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打造出了真正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施 麗.研讀課標教材 提高課堂效益[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4(Z3):42-43.
[2]黃 燕.中國和南非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比較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5.
[3]黃寧靜.小學“統計與概率”教學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