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含笑
【摘 要】在現代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強調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強化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數學素養能夠得到巨大的提升,而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仍然需要教師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總結和探索。
【關鍵詞】小學數學 自主學習 能力培養 方法建議
在現代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強調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因為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經常是,強制性的要求學生進行學習,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這個學生布置一些硬性的任務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自主發展能力就得到了限制,學生的個性發展也受到了限制,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和發展,在現代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強調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以此為基礎實現小學數學的價值。教師如何多維引導,靈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加強感性認識,靈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活動是認知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融眼、手、耳、腦等多種感官與學習活動中,既符合小學生的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又易于為廣大師生接受。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結合教材內容,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動手操作機會,讓學生通過動手折、拼、補、算等操作活動,學生充分感知知識形成過程,獲得豐富的表象,并在動手操作中,自己去發現、探索數學新知識。
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時,上課開始,我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許多三角形紙片,啟發學生動手拼擺,看能不能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并找出其中的聯系,從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人人動腦,積極思考,動手拼擺,很快有的學生便得出: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等底等高,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2倍,從而得出三角形面積公式。還有的用兩個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還有的拼成一個正方形,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2倍,從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這樣,學生通過拼一拼,擺一擺,想一想等方法,從不同的途徑,自己推導出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探索新知識,不斷產生創新的欲望和動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二、學會自主學習,靈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是學生是否形成獨立、自主的一個重要指標。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發揮自身的特長,對自己擅長的方面有所進步同時,也能加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最為重要的是,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有助于學生提升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自主學習階段,不能忽視教師的重要作用,教師要以督促者的身份來監督管理學生,以便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同時,教師也要督促每位學生都要參加到自主學習活動中,讓學生感受探索知識的樂趣,從而感受成功的喜悅。
雖然自主學習方式強調學生要養成獨立思考、解題的好習慣,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對課本知識的講解毫無意義。教師對課本知識內容的講解有助于學生理解理論知識的實際意義,同時也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但是,教師在講解知識內容需要向學生發問時,有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時間,只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學生思考,教師在講解時才能有所提高,對自己當初沒有想到的方法進行思考,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倘若教師沒有給學生思考時間而是直接講解,學生便會一頭霧水,不能完全理解一些知識。此外,教師在主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課堂模式前,需要慎重考慮這節課是否需要學生合作交流。
三、創造性地學習,靈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創新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創造性地進行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特征。因此,數學教學一定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時,我是這樣做的:當學生在學會教材中的算法(即先做短除法,再用除數與商連乘起來)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放開課本,再觀察一些式子,如24和60、18和32、……的短除式子,尋求簡便的計算方法。不少同學通過觀察、思考,得出了另一種方法,即用短除后所得的商與乙數直接相乘,比教材里講的簡便多了。追問什么緣故?學生說:[24、60]=2×2×3×2×5,根據乘法結合律,2×3×2×5=60,所以[24、60]=2×60或[24、60]=24×5,同理[18、32]=9×32或[18、32]=18×16
這一教學活動,不僅使學生學到了簡便算法,而且又受到了“沖破教材知識框框的限制,尋求最佳方法”的教育,使學生解放思想,釋放潛能,萌發創新意識,自覺地進行創造性的學習。
四、讓學生想說就說,靈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又是密切相關的。而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又表現為不同步性,分析問題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達不出來,再加上數學學科特有的抽象性、邏輯性,使學生更是感到無從說起。針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首先要不斷鼓勵學生,使他們敢說、愛說,怎樣想就怎樣說,說錯了重說,培養學生慢慢學會說話。其次,課堂中還應充分利用討論的機會,鍛煉學生去說。如在學習“時分的認識”一課時,學生對“時針指在2、3之間,分針指在11”時,是2時55分還是3時55分出現了不同意見,我讓學生結合自己手中鐘表模型分組討論、探索,最終得出了統一答案。這樣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再次,在教學過程中,一些簡單的例題可由學生模仿教師到講臺上給大家講解,說說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為什么這樣理解,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在實踐的過程中思考如何才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的總結和嘗試。
參考文獻
[1]賴德勝.數學課程標準(討論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孔企平,朱杰人.小學數學教學的理論與方法.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田慧生.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