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養
【摘 要】現在在小學數學的授課中,授課水平沒有改觀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因為小學數學老師的授課觀念過于陳舊,對授課水平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和感知,因此為了改變小學數學教師的授課水平,教師需要全面提升小學數學老師的授課水平和更新他們的教學觀念。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把學生的學習狀態當作自己授課水平有沒有提升的一個判斷依據,并且老師要主動和學生溝通。老師更新教學觀念后,就需要創造一套全新的授課方法,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將孩子的學習興趣盡量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 主體性 教學方法 思考建議
在現代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切實認識到學生的主體性的重要性,素質教育需要建立小學數學老師貼近時代的授課觀念,使他們知曉學生才是班級授課的主體,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需要關注學生的想法,小學生很活潑,好奇心非常強烈,老師需要利用孩子的這一特性來改革自己的授課方法,創造一個比較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學習。
一、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靈性提升數學能力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更加看重考試成績,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將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難以激發學生的課堂主動性和積極性。而新課標強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堂空間和時間,促使學生發揮創造力,展示自我。
教師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同時,還要創新教學方式,這是實行主體性教學模式的關鍵手段和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更新理念,改變灌輸式教學模式,采取啟迪式以及引導式教學方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同時,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要轉變舊觀念,在課堂中盡量弱化教師的作用,為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提供空間,增加學生對數學學科的熱情和信心。教師要在對教材進行科學、全面的整理和把握后,認真設計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清楚認識到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的密切關系,進而理解學習數學的意義。
二、遵循課堂教學原則,靈性提升數學能力
首先,堅持“以生為本”的主體性原則。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堅持“以生為本”,就是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舞臺,教師專業發展的天地。
其次,教學設計趣味性原則。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和教材不同板塊的不同內容,設計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或教學活動,以能快速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最后,教學活動應具合作性原則。合作性學習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強化師生、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
三、注重數學思維引導,靈性提升數學能力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只是對數學知識平鋪直敘,并沒有引導和啟發,學生只是死記硬背了一些基本的數學理論,而不明白真正的數學原理,就更談不上對數學知識的應用了。在主體性教學模式中,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和激發,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能力。
以平面圓的教學為例,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其對于二維的圖形和三維的物體往往會發生混淆,這就使得小學生經常把球體、元宵、乒乓球等三位物體與圓混為一談,沒有真正對平面圓有一個深刻的認識,這就給教師在之后圓半徑、圓周長、圓面積等知識點的教學帶來了困難。在主體性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準備一個乒乓球,如果課堂上學生將三維的球體誤認為平面的圓,教師則將乒乓球拿出來,并將其一分兩半,這就直觀的展現了球體與圓的區別,從而引導學生思維,讓學生認識到圓是平面圖形而球體是三維的立體物體,使之后關于圓的各種知識點教學變得容易起來,加深了學生對平面圓的理解。
四、營造民主學習氛圍,靈性提升數學能力
教師和學生之間只有知識多與少,先知與后知的差別,沒有人格上的差別,教師必須尊重主體,尊重學生的人格,給予適當的給地位,適時變革學生的課堂“角色”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之間既要有追求知識的同頻共振,又要有思想交流的情感共鳴。既要有教師誘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信息輸出,又要有學生對教師創造性勞動的深刻領悟的信息反饋。教師與學生彼此需要心心相印,水乳交融,這是主導與主體相結合的最佳境界。
事實上,師生彼此尊重目的的是創設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實現主體性教學的必要前提。主體性教學的目標是通過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達到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然而,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并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而是通過師生交流合作過程得以完成,學生人格得到尊重,師生間情感傾心投入,融洽的關系自然會形成。在教學過程中,一旦師生間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就會產生愉快的教學氣氛,就會使學生樂于學習、愿意學習。只有在平等和諧的師生情感上,學生才不會因師道尊嚴而縮手縮腳,天性才會凸顯。只有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發揮自主性,才能喚起和培養孩子們的創新意識,才能催生創新能力的萌芽。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主體性教育思想是學科教學的靈魂所在。只要教師轉變觀念,培養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扎實備課,精心創設條件,堅持啟發研討,激活思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理解、去動手、去小結,就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掘學生的聰明才智,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參考文獻
[1]沙家強.記憶危機:“藝術終結”的一種預兆—— 兼論文學記憶研究的現實必要性[J].社會科學,2009(10).
[2]熊梅,李紅霞.主體性·人的發展與啟發式教學觀[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