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穎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所有科目教師都積極探尋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方式,究其根本,學生的主體感受才是教學的根本實施方式。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可以引發求知欲和好奇心,并充分利用這些要點來營造教學氛圍,以提高物理教學效率作為新課改的主要目標。本文將結合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相關實踐,具體闡述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物理 有效教學 策略研究 能力提升
高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關鍵階段,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行為上都存在自我認識和自我封閉,因此在高中科目教學中,教師更是要注意其方式方法,充分了解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心理變化和認知方式,力圖教學方式貼近學生成長的方式。高中物理教學也必須遵循該項準則,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學科,對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切忌任務主義,將傳統生硬的應試教育體制運用到其中,只關心成績而不關心學生主體。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很多教育工作者也漸漸意識到,無論教學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成績分數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學到正確高效的學習方法和面對這個世界萬物的方法。因此如何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讓高中物理以獨特的魅力去感染學生是每個物理教師需要深思的問題。
一、靈活運用小組合作,讓物理課堂更有效
高中物理是一門實驗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因而合作性學習顯得很有必要。在以往的物理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只是被動的接受信息,老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成為知識的客體,學生的學習很少能夠聽到別人的意見,缺乏與周圍同學之間交流的機會。把知識還給學生,他們才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導演,課堂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以高中物理實驗為例,在小組合作性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用一個實驗方案的討論環節替代實驗具體的實施方案,同時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在各自的小組里面各抒己見,發散思維,爭取讓其他人同意自己的方案。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討論,進而在思維上擦出火花,加深對物理學科內容的理解。在爭辯的過程中,老師要仔細觀察小組中各個同學的表現,如果一個小組中某個同學保持沉默,不參與討論,老師要及時采取相應的對策,比如立即加入這個小組,積極引導,參與其中,使他勇敢講出自己的想法觀念。若同一組中同學在不同的實驗方案上意見不統一,老師的參與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通過合理的分析和的指導,可以有效的讓其中一名同學的方案脫穎而出,同時對于一些同樣可行的但沒有通過的實驗方案,事后也可以找同學進行溝通,肯定其方案的可行性,鼓勵其不要因為實驗方案沒有通過而因此放棄物理學習,保持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興趣,使學生能愛上這門學科,能夠積極參與到物理這門課的學習上來。興趣往往是學好一門課程的關鍵,老師要多多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學習。
二、靈活創設問題情境,讓物理課堂更有效
新課改倡導“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就要求物理教學活動應緊密聯系生活、生產實際。物理學是一門與生活結合非常緊密的自然學科。因此,在物理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能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牛頓第一定律時,我在講臺上放一輛小車,問學生:“怎樣才能讓小車運動起來?”學生爭著回答:“用手推、用繩子拉。”然后我問:“對小車施加力的作用小車就運動了,那么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嗎?”接著做演示實驗,用手輕輕地推小車,車動了;松開手,車立即停下來;用較大的力推小車,松開手后,車繼續滑行了一段距離才停下來。慣性的唯一決定因素——質量起了作用。這說明,不在力的作用下物體也能運動。教師有意識地創設物理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通過實驗,學生猛然醒悟,原來物理學如此神奇。
三、引導養成傾聽習慣,讓物理課堂更有效
高中生的年紀其實相對來說仍然比較小,他們在上課的過程中,其實更加喜歡亂動.與此同時,高中生也有著自己的一些獨特的想法,不少學生都比較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換言之,他們的表達沖動比較強烈,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幫助學生約束自己就顯得尤其的重要.在高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教師就必須要解決好這個問題.我認為,為了解決好這個問題,教師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給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通過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認識到紀律的存在,通過紀律的約束和規范學生的行為往往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效果。俗話說的好,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規矩的存在可以讓學生有一定的約束自己的意識,通過培養學生這樣的意識,就可以逐漸地引導學生進行傾聽,而傾聽其實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個方面的含義就是,學生必須要有耐心去聽別人說相關的內容,其次,學生必須要能夠從別人的表達中獲取相關的信息,這樣才能夠完成傾聽.所以,給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就很有必要.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上課的時候有比較好的學習狀態.
四、綜合運用多種方式,讓物理課堂更有效
隨著軟硬件設施的發展和改善,教學手段也變得更加多樣化。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也需要充分應用這些先進的教學方式,使實驗教學更有趣,提高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和熱情。
比如,高中物理必修二中“探究功和速度變化的關系”實驗教學中,需要以平板上的小車為研究對象,觀察不同大小力作用下小車運動的距離遠近。教師可以在實驗之前利用多媒體以動畫的形式為學生進行演示,讓他們在頭腦中形成主觀印象,以便于之后自己開展實驗。又如在選修3-5的“動量定理”課程講解中,就可以在海綿上放置四個雞蛋,再放上書本和石板,在石板最上方放置瓦片,使用鐵錘敲打瓦片,向學生提出“蛋碎瓦全還是瓦碎蛋全”的疑問,激發學生好奇心,將問題留給學生。只有將問題留給學生,才會讓他們具備探究物理知識的好奇心,就算是為了滿足好奇心也會認真開展實驗,使物理實驗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總之,學校要充分認識到高中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新課改對教師和學生帶來的影響,要切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指導作用.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高度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尊重學生的意見,從而提高物理教學效果,培養出具有科學研究精神、創新精神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立杰.實驗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淺談[J].生物技術世界.2016(02)
[2]王塔娜.微課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