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動駕駛技術是人工智能領域較為成熟的部分,國內外已不同程度的投入實踐與商用。本文希望結合實際中出現的問題來研究自動駕駛汽車致人損害問題,分析自動駕駛汽車致人損害后的責任分配問題。同時希望能對我國今后關于自動駕駛汽車及人工智能等方面提出立法建議。
關鍵詞 自動駕駛汽車 致人損害 侵權責任
作者簡介:考沙爾·麥爾阿木,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029
一、引言
2017年是人工智能崛起的一年,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產品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自動駕駛汽車作為人工智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正被許多大型公司的作為重要產品進行研究和商用。從國外來看,美國特斯拉公司已有包括Model X等多個系列的自動駕駛汽車投入商用,谷歌公司的無人駕駛汽車正日趨成熟。從國內來看,今年7月,百度公司的無人駕駛汽車已經上北京五環路上進行測試,大規模商用也在未來即將實現。然而國內外已經出現自動駕駛汽車致車主或行人損害的案件,然而我國侵權責任法等相關法律尚未對自動駕駛汽車致人損害案件進行相關規定,如何解決自動駕駛汽車侵權責任分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二、自動駕駛汽車現狀
美國是自動駕駛汽車較為發達的國家,根據美國國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分類,自動駕駛汽車被分為了以下幾個級別:0 級:駕駛員完全掌控車輛;1 級:車載自動系統有時能夠輔助駕駛員完成某些駕駛任務;2 級:車載自動系統能夠完成某些駕駛任務,與此同時駕駛員需要監控駕駛環境,完成其余駕駛任務;3 級:自動系統既能完成某些駕駛任務也能在某些情況下監控駕駛環境,但是駕駛員必須準備好當自動系統發出請求時重新取得駕駛控制權;4 級:自動系統能夠完成駕駛任務并監控駕駛環境,駕駛員不需要重新取得控制權,但自動系統只能在某些環境和特定條件下運行;5 級:自動系統能夠完成駕駛員在所有條件下能完成的所有駕駛任務。
而我國在2017年12月,由北京市交通委等部門發布了我國第一份關于自動駕駛汽車的文件,即《北京市關于加快推進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有關工作的指導意見(試行)》。在該指導意見中對于自動駕駛汽車是這樣定義的:自動駕駛車輛是指在符合《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7258)的機動車上裝配自動駕駛系統的車輛。自動駕駛系統是指能在某一時段執行自動駕駛功能的系統。
根據國內外的立法可以發現,并非所有的自動駕駛汽車都可以完全獨立于駕駛員自主進行駕駛。在不同級別的自動駕駛車輛中,需要駕駛員進行不同程度的參與控制過程。這也是自動駕駛汽車產業中佼佼者特斯拉公司要在系統中加入駕駛員雙手脫離警告系統的原因。因而在這種技術背景下,對不同類型的自動駕駛汽車所造成的致人損害事故應當運用不同的歸責原則或者是賠償之規制,但現如今由于自動駕駛汽車產業尚未完全發展,實踐中并沒有許多案例可供參考,只能在現有案例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并探討責任分配問題。
三、自動駕駛汽車致人損害歸責問題
自動駕駛汽車屬于人工智能的一部分,其產品運用了許多的最新科技,一般而言其出錯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一旦自動駕駛汽車出現事故致人損害,在筆者看來依據現有法律很難詳細進行規制,我們需要進一步討論無人駕駛汽車致人損害的問題。
首先,無人駕駛汽車致人損害問題不同于傳統侵權責任法上的問題,其有一定的特殊之處。人工智能具有高度的自主學習性,自動駕駛汽車等智能機器人區別于傳統機器的最大特征在于具有高度的甚至完全的自主性。無論采用何種機器學習方法,當前主流的深度學習算法都不是一步一步地對計算機編程,而是允許計算機從數據(往往是大量數據)中學習,不需要程序員作出新的分步指令。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針對人工智能產品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
其次,要解決無人駕駛汽車致人損害的問題首先要確定其侵權主體,確定侵權主體之后才可以依據現有法律或者說是將來的立法來確定相應的歸責原則,人工智能不同于一般意義的產品,除了生產者、銷售者等傳統意義上的責任主體外還有程序設計者等特殊主體.以無人駕駛汽車為例。下面將對以上責任主體進行簡要分析。
(一) 生產者責任
首先,在無人駕駛汽車生產過程中,無論其智能程度有多高,其同現有機動車輛所采用的產品責任制都不會有太大不同。即在無人駕駛汽車產品生產過程中,生產者責任主要在于監督責任,保證無人駕駛汽車產品沒有質量問題或者瑕疵,而此處的產品僅限于包括汽車輪胎、剎車、動力系統等硬件,不包括車載的人工智能軟件及聯網操作的相關部分。關于自動駕駛汽車的人工智能部分及聯網操作的相關部分將在程序設計者責任中討論。
在《產品質量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生產者應當對其生產的產品質量負責。”《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即在現有法律體系下,生產過程中導致的產品質量責任由生產者承擔。因而如果出現無人駕駛汽車致人損害案件中,如果是因為無人駕駛汽車產品質量問題,則理應由無人駕駛汽車的生產廠商承擔侵權責任。
但從長遠來看,隨著無人駕駛汽車的智能程度越來越高,其生產技術也越來越復雜。在不遠的將來,可能會出現生產過程中的缺陷越來越難以證明的情形,亦或者說是由于其技術的復雜性或者生產過程的智能性導致難以認定,這對于我國現有的侵權責任法及產品質量法等相關法律都是一大挑戰,這對我們人工智能時代的立法也提出了更多更復雜的要求。
(二)使用者責任
在自動駕駛汽車致人損害的案件中,存在較難認定之處就在于自動駕駛汽車處在不同的行駛狀態時發生交通事故,由誰來承擔侵權責任。出現該問題的原因就在于現有自動駕駛汽車在自動駕駛狀態也是有駕駛人進行監控。而根據美國國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分類,處于第三等級以上的自動駕駛汽車即屬于完全自動駕駛汽車,即自動系統既能完成某些駕駛任務也能在某些情況下監控駕駛環境,但是駕駛員必須準備好當自動系統發出請求時重新取得駕駛控制權。在此種情況下,如果要認定使用者承擔侵權責任,那么則使用者應當是自動駕駛汽車的完全使用者,那么問題就在于自動駕駛汽車使用者在何種情況下屬于汽車的完全使用者?是其坐在車中就屬于完全使用者還是其手握方向盤即可,還是其進行相關操作時才算使用者,這些認定較為困難,現在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因而在此種情況下致人損害則侵權責任較難認定。
(三) 程序設計者責任
自動駕駛汽車真正的技術核心在于其程序設計者,即自動駕駛汽車實現自動駕駛功能完全依賴于依靠人工智能、視覺計算、雷達、監控裝置和全球定位系統協同合作,讓電腦可以在沒有任何人類主動的操作下,自動安全地操作機動車輛。這就決定了如果在以上技術環節中出現問題,很容易導致自動駕駛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產生問題,出現事故致人損害。
同時自動駕駛汽車屬于人工智能產品,其不同于傳統的相關產品,有其自身獨特的技術特點,即擁有現有技術難以進行預測的自主學習性。自動駕駛汽車等智能機器人區別于傳統機器的最大特征在于具有高度的甚至完全的自主性。無論采用何種機器學習方法,當前主流的深度學習算法都不是一步一步地對計算機編程,而是允許計算機從數據(往往是大量數據)中學習,不需要程序員作出新的分步指令。這就意味著自動駕駛汽車在運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程序設計者所未能預見的相關技術動作,這將更進一步增加確定侵權損害責任的認定。
現有自動駕駛汽車致人損害案件中就曾發生過此種案例, 2016年1月20日,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鄲段發生一起追尾事故,一輛特斯拉轎車直接撞上一輛正在作業的道路清掃車,特斯拉轎車當場損壞,司機高亞寧不幸身亡。同時,自動駕駛系統也沒有成功識別出前方的車輛,并在最左側行車道發生了追尾事故,最終釀成了悲劇。在該案例中,許多專業人士在對特斯拉自動駕駛汽車的行車記錄儀拍攝的視頻進行分析之后,他們得到的結論都是當時這輛車應該處于定速的狀態,并且可能現有技術無法識別該路段的障礙物,導致車禍發生。在筆者看來,該案例中即可以使用程序設計者責任,即特斯拉公司應當對該車禍承擔侵權責任。
四、結語
對于人工智能產品致人損害的歸責問題,國內有學者有不同的見解。有的學者認為人工智能本質上是一種產品,使用產品質量的相關法律規則已經足以應對相關糾紛。劉家安教授認為:“以汽車等工具性機器為例,當發生事故、造成人身或者財產損害,要么可以以未盡到合理注意義務為由追究使用者的過錯侵權責任”, 張新寶教授認為:“可以產品具有缺陷為由追究生產者的產品缺陷責任”。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王利明教授則認為:“人工智能機器人與其他的產品不同,其所引發的糾紛要更為復雜和多樣化,需要法律專門予以應對。”本文贊同王利明教授的觀點,現如今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可以說正在一步步進入人工智能時代,而人工智能產品給我們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挑戰,現如今已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致人損害侵權的案件,如果不詳細加以規制,則將導致對技術發展產生阻礙,也不利于我們更好的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便捷。
但根據現有的情況我們可以知道,現存的主要難題是自動駕駛汽車致人損害時的歸責問題。由于其種種技術特征等情況,在這一方面難以將所有的因技術問題導致的侵權損害責任全部歸責于主要的程序設計者。同時綜合上文所述,現有人工智能技術早已經出現自主學習的特征,即使人工智能產品如自動駕駛汽車即使出現了問題,程序設計者可能也難以進行控制,亦或者說產生侵權損害事件時,自動駕駛汽車等產品可能已不處于程序設計者或者說是科技公司的控制之中。因而一味的要求程序設計者或者科技公司承擔侵權損害責任可能也會產生阻礙技術進步的后果。
本文認為可以借鑒機動車強制保險的制度,對自動駕駛汽車等人工智能產品設立強制保險制度,減少因其侵權而致人損害造成的賠償等一系列難題。同時也可以探索建立屬于人工智能產品專屬的賠償基金,建立此種賠償基金制度的意義在于在現有法律或者未來法律難以完全覆蓋侵權責任時,由賠償基金作為中間的緩沖帶,一方面有助于填平被侵權人所受之損失,另外一方面則有助于減少因為侵權責任承擔問題而導致的對人工智能公司技術發展的阻礙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利明.人工智能對民法的挑戰. 中國城市報.2017-09-11(22).
[2]司曉、曹建峰.論人工智能的民事責任:以自動駕駛汽車和智能機器人為切入點.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35(5).
[3]劉家安.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的歸責原則及責任歸屬.政治與法律.2010(5).
[4]張新寶、任鴻雁.我國產品責任制度:守成與創新.北方法學.2012,6(3).
[5]國外如何監管無人駕駛汽車.中國報道.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