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先 董章龍
摘 要 我國濕地類型多樣,濱海濕地作為眾多濕地類型的一種,現今其管理現狀不容樂觀,實際管理的過程中存在一定問題,問題主要集中于法律機制構建以及調整兩方面,基于此,務必構建綜合性法律調整機制,這不僅能為濱海濕地提供全面的法律保護,而且還能促進山東經濟持續發展,法律機制不斷完善。本文首先進行必要性分析,然后大體介紹濱海濕地現狀以及法律機制構建常見問題、問題發生原因,最后重點提出濱海濕地保護的綜合性法律調整機制構建措施。
關鍵詞 濱海濕地 法律調整機制 構建
作者簡介:王躍先,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自然資源法學;董章龍,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081
近年來,我國環境資源破壞現象較普遍,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濱海濕地保護難度,并且綜合性法律調整機制構建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這對環境資源保護、社會穩定發展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見,本文探究該論題具有一定現實意義,希望本文能為相關法律人員以及濕地保護人員提供借鑒,具體探究如下。
一、濱海濕地綜合性法律調整機制必要性
(一)原因
我國濕地面積范圍近年來逐漸縮小,濱海濕地污染問題十分嚴重,生物種類數量不斷減少,如果濱海濕地保護工作不到位,那么生態環境整體性均會受到影響,不利于促進提高山東沿海經濟發展水平。再加上,濱海濕地保護作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本表現,通過制定綜合性法律調整機制來豐富生態環境功能,減少濱海濕地破壞范圍。從中能夠看出,濱海濕地保護工作有序推進現已成為當務之急。
(二)意義
濱海濕地保護工作逐步推進,這不僅能夠處理經濟發展與濕地保護間的矛盾,而且還能為法律調整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充分彰顯法律公開性、公平性特點。在了解濱海濕地現狀、掌握社會發展需求的基礎上,針對社會方面、行政方面、市場方面的綜合法律調整機制有序構建,這對濱海濕地資源合理利用有促進作用。下文具體介紹了濱海濕地現狀以及常見問題,以便為法律調整機制構建提供思路。
二、基本現狀
我國濕地面積在亞洲區域內來講相對較大,并且濕地資源較豐富,但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濱海濕地保護工作未能具體落實,沿海相關產業為實現個人利益,往往以獲取濕地資源為代價,導致濱海濕地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一) 面積大幅度縮小
據相關資料調查可知,山東地區濱海濕地面積逐年縮小,具體表現為:珊瑚礁面積大幅度縮小、海岸侵蝕嚴重、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等。海洋局監控數據顯示,2016年山東省濱海濕地生態環境非健康狀態大75%。
(二) 物種多樣性減少
濱海濕地作為生物繁衍、生長的主要場所,一旦濱海濕地完整性受到破壞,或者保護工作不當,那么生物多樣性會相應減少,生物繁衍、生長等能力逐漸下降。此外,特殊物種頻臨滅絕,這對生物鏈破壞會產生不利影響。
(三)保護管理工作不到位
現如今,我國尚未將山東濱海濕地列入重點保護對象,僅通過制度執行、政策實施予以保護,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弱化保護效果,不利于高效制止濱海濕地破壞行為。此外,保護管理制度執行力度較弱,導致個人利益維護者以獲取生態資源為主要目標,最終導致濱海濕地保護效果不如人意 。
三、常見問題及原因
(一)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山東省濱海濕地保護工作主要在行政管理制度的引導下開展,這一制度制定期間尚未考慮市場經濟情況,導致制度適用范圍較小,不利于大范圍推廣適度保護制度。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即經濟管理制度較片面,進而濱海濕地資源會被大量破壞。
(二)適度保護與開發失衡
山東省部分濱海濕地管理者尚未真正意識到濕地保護的重要性,并在資源保護、資源開發兩方面工作中有失平衡,最終出現過度開發、片面保護現象。主要是因為當地政府對開發工作提供優惠政策支持,然而保護政策頒布、實施速度遠遠落后于開發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激發生態環境開發者的積極性,最后濱海濕地成為經濟目標追求的犧牲品。
(三)管理機制過于單一
現如今,濱海濕地管理工作主要實施結合式管理機制,即上級命令結合控制這一管理機制,并且保護管理方式未能根據制度或者程序應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大利益保障和資源保護間的沖突,再加上,當地濕地保護工作未能及時同政府部門溝通,導致濕地保護與管理工作缺少行政力量保障,不利于調動保護人員和管理人員的能動性,最終弱化濕地保護合力。總結可知,傳統的濕地管理機制是這一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傳統管理機制不能及時滿足濕地保護需要。
(四)管理行為不夠規范
濱海濕地具有綜合性特點,它涉及較多行業,并且內含豐富資源。我國濱海濕地管理主要以中央統管、地方分管為主,其中,統管主要負責工作內容分配、監督指導等,分管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具體管理。然而實際管理的過程中,因區域差異顯著,管理目標不相一致,極易出現權力缺失、權力重疊等現象,這會為濕地保護工作增加阻力。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我國在這一方面的立法不及時,并且法律內容不夠全面,導致濱海濕地管理工作執行期間缺乏統一性,最終濕地數量和質量相應降低 。
四、綜合性法律調整機制構建措施
從上述介紹中可以看出,綜合性法律調整機制構建工作存在一定阻力,進而會間接弱化濱海濕地保護效果,不利于發揮綜合性法律調整機制應用優勢。從構建綜合性法律調整機制入手,針對單一保護工作加強立法保障,引導濕地保護工作貼近實際需要,有利于完成濕地保護目標,促進濕地保護管理工作順利推進。
(一) 創新立法思想
濱海濕地保護人員強化立法思想、不斷改變立法觀念,將自身從事的工作納入國家資源整體保護工作中來,為了避免濕地生態效益遭受破壞,務必加強各管理部門的立法工作,并對部門管理者定期進行立法考核。立法思想以及理念對立法行為有直接影響,在此期間,應遵循生態系統變化規律,在保證生態功能的基礎上,完善濕地生態保護方面的法律體系,確保濱海濕地保護工作能夠有法律可依。
(二) 改善管理機制
在正確立法思想的引導下,實施改善法律管理機制,即針對管理機構、管理職權合理優化。一方面,創新管理模式,重組濕地管理職權,以免出現權責混亂現象,導致生態權力執行工作出現失衡現象,最終影響濕地統一性管理,根據濱海濕地各類資源劃分標準明確各部門管理人員職責,實現專人專職管理目標。另一方面,落實分級管理工作。在了解、評估濱海濕地生態性能、等級標準的基礎上,實施主導型濕地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山東省政府的保護力量。此外,利用行政委托機制完成濕地保護任務,即從保護者這一角度出發,一旦發現濱海濕地資源被破壞現象,應對其嚴厲處理。
(三) 確定法律適用范圍
我國有關濕地立法較多,但各項法律間的范圍劃分不夠明確,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弱化法律效力,并出現重復立法、立法缺失等現象,導致個別濱海濕地失去法律保障。因此,綜合性法律調整機制構建的過程中,應具體掌握待管理濕地的基本需要,根據濕地類型以及保護需要對其專門立法,并對法律內容全面完善,將多類型濱海濕地保護工作深入推進、具體落實。
(四) 加強濱海濕地技術動態監測
針對濕地對象進行全面監測,引用動態監測技術了解濱海濕地變化情況,同時,完善生態評估制度,具體分析其變化趨勢以及發展情況,這能為濱海濕地保護提供依據,為管理決策提供方向引導。這不僅能夠減輕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而且還能提高濕地保護效率,在預測濕地保護問題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對此,濱海濕地保護單位應組織員工學習先進技術,提高先進技術在濱海濕地中的應用熟練度,這對濱海濕地資源全面保護,濕地資源高效利用有重要意義。
(五) 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濱海濕地在環境政策以及市場需要的引導下發展環保產業,這不僅是形成多元力量的基本途徑,而且能為濕地資源保護提供力量支持。在適當位置建立污水集中處理區,以免污水肆意排放,導致濕地生態環境受到污染,同時,應用人工濕地技術,引導濕地服務產業有序發展,在此期間,頒布相關法律法規,為環保產業有序管理提供法律支持。除此之外,擴大環保產業推廣范圍,做好其宣傳工作,以此優化產業選擇質量,提供相應的人才支持和資金支持,進而環保產業發展能間接帶動濱海濕地保護工作順利推進 。
(六) 建立法律調整機制
山東省濱海濕地主要應用傳統管理模式進行保護,隨著時代的不斷改變,以及人類活動的日漸頻繁,這種管理模式的適用性較差,不能充分濕地保護、有序管理等積極作用,并且管理模式實際應用期間存在些許不足,基于此,建立綜合性法律調整機制符合時代發展需要,能為濱海濕地保護工作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首先,合理應用行政指導法律手段。它主要指的是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利用非強制行政手段完成濕地保護任務,這對濕地保護期間產生的矛盾順利解決有重要意義,同時,還能合理分配各利益主體的合法利益,在尊重管理意見以及管理需求的基礎上,適當調整行政指導法律手段,借此協調利益關系,減少利益糾紛,為濱海濕地保護工作營造良好環境。
其次,優化公眾參與制度。濱海濕地治理工作與山東省人們息息相關,適當為人們提供濕地保護機會,拓寬濕地保護路徑,這能為濕地保護工作提供可靠支持,同時,人們能夠認識到濕地保護的重要性,為濕地保護工作制定合理決策,提供合理化建議。除此之外,濱海濕地綜合性法律調整機制構建期間應提供公眾參與機會,這不僅能夠提高這一機制的公正性、透明度,而且還能為機制應用提供支持和保障。
最后,制定生態補償法律制度。我國經濟水平較高的城市現已踐行這一制度,并取得良好效果,山東省在經驗總結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情況實施這一制度,具體表現為:明確補償主(客)體,并且收益者應為損害者提供相應補償,同時,濱海濕地資源保護者能夠得到相應利益,在此期間,國家應為濕地保護工作提供政策知識和資金支持。從中總結可知,生態補償主體非指單一個體,它具有多元化特點;補償方式有多種,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生態補償、資金補償,或者可持續發展能力補償,其中,前者補償方式指的是,針對被破壞生態及時修復,并為其提供發展機遇 。
五、結論
綜上所述,濱海濕地保護工作推進的過程中,通過創新立法思想、改善管理機制、確定法律適用范圍、加強濱海濕地技術動態監測、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建立法律調整機制等措施來構建綜合性法律調整機制,這不僅能夠實現濱海濕地保護這一目標,而且還能提高山東省經濟發展水平。因此,其他省份濱海濕地保護工作推進過程中應以此為借鑒,結合實際發展情況探索濕地保護的有效措施,這對生態環境保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深化濕地管理改革,完善、健全我國法律法規。
注釋:
傅馨.我國濕地保護法制主要問題研究.中國海洋大學.2014.
高曉露.中國濱海濕地管理創新的法律保障.公民與法(法學版).2013(8).7-9.
王剛.沿海灘涂保護法律問題研究.中國海洋大學.2013.
王婉軼.論濱海濕地管理的法律對策.法制與經濟.2017(6).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