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了全人教育理念的含義,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資源、教學策略以及教學評價五個方面設計了符合全人教育理念的教學過程,構建了全人教育理念應用于《財務分析》教學的基本模型,以期提高《財務分析》課程的教學效果,推動全人教育理念應用的實踐步伐。
【關鍵詞】全人教育理念;教學設計;應用
一、全人教育理念內涵
全人教育理念是由R on Miller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他認為教育應更側重于人的內心,在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提升其技能的同時,還應注重他們內在情感的培養和人格的健全。日本教育學者小原國芳(1980)認為,全人教育理念來源于對人的終極關懷,其教育的內容包括學問、道德、藝術、身心及生活,最終目標是培養一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全人”,甚至是儒家所謂的“賢人”、“圣人”。(胡夢鯨,1991)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也重申了全人教育這一理念,該報告認為:“應使每個人都具備一種獨立的判斷能力、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從而使得他們能在不同的環境下明確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站在不同的視角,學者對全人教育理念的定義存在一定差異,但至少我們可以提煉出全人教育理念的共同內核:全人教育以人的內心為基礎,強調認知能力的培養,在開放式教育資源、在線交流、社交媒體的大教育環境下,通過獲取、理解、反思提升學生自身能力,最終實現學生智力、個性、人格、精神的全面發展。
二、全人教育理念教學設計
財務活動的多元屬性也決定了其背后必然夾雜著更深層次的隱性經濟社會背景。正因如此,在培養學生認知財務活動的教學環節中,我們設置了經濟法、管理學、法學、社會學、人文學等多學科課程。然而,在財務專業教學活動中,各門課程之間并沒有很好地融合,大多呈現出一種相互孤立的狀態,究其原因,很可能在于我們過于重視“教”、忽視了“育”。(奕甫貴,2013)所以,在學會專業技能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批判思維,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顯得尤為必要。周齊武等(1997) 認為,中國教育需要在教授的品質、課程性質、課程內容、以及資源的增添等方面作出改善。這也正好切合了全人教育的理念,追求理性認知與感性情意的契合,給予平衡的學習經驗,提供給受教者發展自我。(張淑美、蔡淑敏,2007)本文嘗試著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資源、教學策略以及教學評價五個方面來設計符合全人教育理念的教學過程。
(一)教學內容全方位化
全人教育的目標實現依賴于從學生人性的角度出發,不僅要滿足學生顯性的知識和技能習得,更在于滿足他們情感、價值觀的形塑。在教學內容上,在共性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還要設計個性的教學內容。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差異,在引導學生學的過程中,也要制定差異化的方法,因為他們已知的知識儲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習的效果。卡西爾(2015) 認為:“人類文化世界處于神話力量與優秀力量的角逐中,它們表現為‘多樣性中的統一性,直觀的、思想的、情感的統一性分別需要藝術、科學、文化給予提供。因此,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全人教育強調多學科知識的融合。”
(二)教學目標多元化
傳統上我們將教學目標定位于顯性的、可量化的標準上,但是考慮到學生個性化的差異,全人教育的目標還強調非預期性。學習過程的動態性,決定了學生習得知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隨著教學過程的展開,不同特質的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會產生個性的表現,對其而言,預定的教育目標可能也會產生“漂移”。預期目標的實現依靠教育的共同基礎,非預期目標的實現取決于學生個性化的差異。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教學目標應該具有多維屬性,至少應包括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和價值等。
(三)教學資源立體化
傳統教學在考慮教學資源時,往往側重于教材的選用,教學平臺的選擇等,忽視了教學環節中教師和學生本身也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教材固然是教學的重要素材,但是教材本身的內涵(如知識的廣度、思想的深度、價值觀等)是依靠教師來甄別的。對教師資源的利用一方面要依靠教師的自我反思,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能力和水平,并借助其他的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要聘請社會導師,將具有實務經驗的高管請進來,請他們介紹實務動向,讓學生體會實戰情景。王冬梅(2016)在其團隊式教學實踐法中,針對《財務分析》課程的特征,強調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企業高管分享企業的具體財務案例,對提高學生有效理解財務知識起到了不錯的效果。學生資源的利用則強調教師要將學生視為教學資源的一部分,通過師生對話,了解學生學習意愿和思維導向,通過教學合作實現共同進步。
(四)教學策略差異化
教學是老師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一方面教師要注重教的策略,另一方面還要把握引導學生學習的策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能力等因素差用差異化的教學策略,如學習任務差異化、學習評價差異化。站在學的角度來看,老師要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輔導者,培養學生主導學習過程的意識,鼓勵學生個人化的元認知策略,通過分組案例討論、財務工作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不斷重構、完善、豐富學生的思維模式,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教學評價反思化
教學評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教學評價反思化是要求教師反思教學設計的不足,進而促進教學質量。評價主體包括教師、學生、教學督導;評價方式包括教師自我評價、學生評價、教學督導評價;評價內容包括學習效果的評價、還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通過這種評價,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效果,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不斷調整教學內容,以便更加符合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況和發展需要。
三、全人教學理念在《財務分析》教學中的應用
(一)全人教育理念應用于《財務分析》教學的基本模型
全人教育力求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具有文化積淀與文化教養的人;一個具有與其所在專業相應的知識與視野并獲得必要的技能和能力訓練的人;一個在生理與心理、智力與非智力、情感與意向諸方向協調發展、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人。(劉寶存,2004)因此,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學生首先要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德育教育應該貫穿財務分析整個教學環節。作為立足于社會的專業技能培養,則需要以掌握財務報告基本原理為基礎。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思考財務分析原理背后的經濟、社會等成因,在教學活動中應強化逆向思維,思考“為什么”。財務分析中會計數字的變化,不僅體現了企業經營業績,也是企業財務會計政策選擇的后果,財務數據的公布,必然導致一定的經濟后果、管理后果、以及社會后果。
(二)全人教育理念在《財務分析》教學中的應用舉例
1、強化財務分析中的道德教育。會計規則、財務制度等毫無疑問規范和引導者我們的財務行為,但歸根到底,制度的執行還需要具體的行為人,制度的有效性最終取決于規則執行者的道德自律。因此,在教學環節要加強道德教育,結合課本知識和相關案例,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良好引導。例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道德教育:固定資產折舊與人的生命價值、金融資產與金錢觀、債務形態與感恩社會、損益和社會公平、營業利潤與個人成就、稅后利潤與社會責任、現金流量與人的生命、財務報告的編制與團隊合作、財務舞弊與個人誠信等。(奕甫貴,2012)
2、強化財務分析基本原理教育。盡管會計準則系統性和科學性不斷提高,但由于經濟環境的變遷和經濟業務復雜性的增加,基于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報告仍存在可理解性的問題;而對于投資者而言,降低信息不對稱和防范道德風險的重要途徑便是解讀財務報告。作為財經專業學生,閱讀和分析財務報告已是一項必備的專業技能。在財務分析教學環節中要重視基本原理的闡釋,不僅掌握基本財務指標的計算,更要理解財務數據形成的因果關系,要構建起具體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具備系統思維的能力。例如,有效的財務分析不僅在于單個財務指標的分析,還在于從盈利質量、資產質量和現金流量三個方面進行整體思考,讓學生理解盈利質量、資產質量和現金流量三者之間的關聯關系。
3、強化財務分析中的解惑教育。解惑教育在于滿足學生專業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提升的需求,通過解答學生的疑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為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要求,財政部在2012年5月發布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征求意見稿)》,修訂的主要內容就是增加“綜合收益”。我國綜合收益報告的列報由最初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中列報改為當前在利潤表中列報,即采用一表式列報綜合收益的模式。利潤表中引入綜合收益使信息使用者能夠明確當期凈收益以及其他綜合收益構成,更符合決策有用的會計目標要求,進一步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謝獲寶等,2010)所以,在向學生介紹會計準則變更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思考規則變化的動因,及其對財報報表列報產生的影響。
(武漢學院,湖北 武漢 430212)
參考文獻:
[1]陳柏華.論全人發展教學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07(2).
[2]欒甫貴.論會計教育理念[J].會計研究,2013(4).
[3]劉麗萍,劉春麗.元素養:信息素養教育轉型新導向[J].情報資料工作,2017(1).
[4]溫青山,何濤,姚淑瑜,陳姍姍.基于財務分析視角的改進財務報表列報效果研究—來自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實例檢驗[J].會計研究,2009(10).
作者簡介:劉衡(1986—),男,湖北荊門人,武漢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公司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