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政
摘要:現階段,我國教育相關部門要求大學生進行課余體育訓練,課余體育訓練主要是要求學生利用假期進行參與體育活動,以此來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能有效的培養大學生的體育素質,從而加強大學生對于體育的認知,能夠形成體育精神,但目前我國大部分高等教育學校對于大學生的課余體育訓練并不重視,而大學生在課余時間也未曾進行體育訓練,對于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并不高,從而難以形成體育精神,不僅不利于我國高校對于大學生的體育教學,還會影響我國的體育事業發展。因此本文基于以上觀點進行分析,從中提出大學生在課余時間能積極參與體育訓練的策略,以此來提升大學生的身體素質。
關鍵詞:高校;課余體育;訓練
我國教育部門對于人才要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對于大學生的課余體育訓練尤為關注,但現階段大學生的課余體育訓練現狀難以滿足國家對于人才的要求,大學生不能夠積極參與課余體育訓練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高校對于體育活動的不重視、體育教師的職業素養較差以及家長對于體育訓練認知過于片面,因此本文能基于以上觀點,首先分析高校課余體育訓練現狀,最后提出高校課余體育訓練對策,以此來促進大學生在課余時間能夠積極參與體育訓練,從而達到國家對于人才的要求目標。
一、高校課余體育訓練現狀
(一)學生積極性下降
目前,我國家庭中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家長對于孩子過于溺愛,缺乏對于學生培養體育運動的精神,導致現階段的大學生在參與體育訓練時害怕受傷,所以對于體育活動難以產生興趣,長期處于此種思維模式下,大學生對于課余體育訓練逐漸失去積極性,從而難以形成體育精神。
(二)教師對于課余體育訓練認知片面
現階段的教師對于課余體育訓練認知過于片面,因此不能夠支持我國高校的體育訓練,在大學生的體育課上其他專業教師會占用體育課程,其認為體育活動會耽誤大學生的專業學習,忽略國家對于人才的培養要求,從而對于大學生的體育活動起到阻礙作用,使大學生不能夠有效的鍛煉自身的身體素質。
(三)家長對于課余體育訓練并不支持
家長對于體育運動理解錯誤,認為大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時安全難以保障,并且會影響大學生的專業學習,因此不支持大學生的課余體育訓練,導致大學生難以形成吃苦耐勞的精神,在未來的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挫折時會承受嚴重的心理壓力,所以不利于大學生的未來發展。
(四)體育教師不夠專業
目前,我國高校中的體育教師大部分都不是體育教育專業畢業,因此對于大學生的體育教學并不專業,使大學生無法理解體育精神的真正含義,同時,在進行體育訓練時體育教師未曾進行安全指導,導致大學生在體育活動時會產生安全隱患,從而使大學生在課余時間無法有效的進行體育訓練。
(五)學校領導并不重視
高校領導對于體育訓練并不重視,主要原因是受到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對于大學生的專業成績更加看重,對課余體育訓練僅是滿足國家的要求,并未真正進行體育課余訓練指導,對大學生要求在課余時間進行專業知識的鞏固和學習,因此使我國課余體育訓練無法對大學生產生教育意義。
二、高校課余體育訓練對策
(一)加強對于學生的體育思想教育
高校應該全面的了解課余體育訓練,從而能夠產生新的認識,然后對于大學生進行體育思想教育,使其能夠真正了解我國的體育精神,從而能夠進行自主參與體育訓練,在提高自身身體素質的同時還能夠培養其吃苦耐勞的精神,在未來生活中遇到挫折時能夠越挫越勇,以此來滿足國家對于人才的要求。
(二)對專業課和體育課正確看待
高校在建立課程體系時應該將體育課程與專業課程同等對待,專業課程能夠贈加大學生的知識積累,但體育課程能夠使大學生擁有健康的身體,使其能夠更加認真的進行學習專業知識,同時,大學生在參與體育訓練時還會產生體育精神,在未來能夠更加優秀的進行發展。
(三)健全體育考核機制
高校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對于大學生進行課余體育訓練指導,但未曾建立體育考核機制,因此使大學生訓練過后得不到應有的獎勵,從而逐漸失去興趣,因此高校應該在大學生進行課余體育訓練之后進行評價,對于參與體育訓練表現優秀的大學生進行表揚,以此來激發大學生的興趣,使其能夠在課余時間加強體育訓練,以此來滿足教育部門對于高校體育的教育要求。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體育訓練不僅能夠鍛煉身體素質,還能夠培養體育精神,從而達到國家對于人才的要求,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對于大學生未曾進行課余體育訓練指導,導致大學生在體育訓練過程中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從而使家長對于體育訓練產生懷疑,大學生也不能主動進行體育訓練,所以高校應對課余體育訓練進行全面的了解,以此來為我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林小明.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7,7(04):34-35.
[2]何智慧.高校體育訓練創新的意義、原則及策略研究[J].運動,2017(20):77-78.
[3]周平.高校課余體育訓練制約因素及解決途徑思考[J].青少年體育,2017(12):116-1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