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要求教師培養學生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運用字理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識字興趣,培養其文化素養;有利于培養學生形象認知漢字的能力,提高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效率,進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字理教學;必要性;教改;啟示
引言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代表了中國人的一種思想與智慧、文化和文明,漢字系統是一個極其豐富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載體。新課標要求教師培養學生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所謂字理,是指漢字的構字依據和組成規律。字理識字是依據漢字的構字規律運用漢字形音義的關系進行識字教學的方法,即通過對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運用直觀、聯想等手段識字記字形,達到提高識字效率的目的。漢字所具有的科學構字理據是其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字理教學將漢字知識和文化以漢字構字理據的具體形式融入進語文教學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它不但能幫助學生學習有關漢語言文字的知識還能夠幫助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
1 字理識字的教育功能與優勢
運用字理知識認字,教給學生在語文環境中嘗試理解字義,文章字與字,包括詞與詞彼此都有一定聯系,把漢字的意思放到具體語言環境中去理解,符合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及認識事物的規律。
1.1活躍學生思維
漢字的最小構件是筆畫,筆畫依照一定的規則構成偏旁或獨體字,偏旁再依照一定的規則組成合體字。筆畫、偏旁和它們之間的組合規則,加在一起遍構成了漢字的結構系統。漢字的結構方式主要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
如象形字是獨體字,它是通過描畫事物的特征或輪廓而造成的字。如“人”可跟學生講解為描畫的是叉足而立的人形的輪廓,“羊”描畫的是雙角聳立的羊頭的特征。在漢字發展史上,為濟象形之窮,又產生了指事造字法,指事即在象形字上加上指示性的符號,以表示字義之所在。例如在“木”的下部加上指示性的符號構成“本”,字義表示“木”的根部;在在“木”的上部加上指示性的符號構成“末”,字義表示“木”的梢部。又如把兩個或幾個象形字或指事字組合在一起,把這兩個或幾個字的意義融合為一個意義的會意字,如人言為“信”,目水為“淚”,合手為“拿”。二木成“林”,三木成“森”,疊火成“炎”,二人成“從”,三人成“眾”等。
把象形字等還原到圖畫,把會意字等變成了一個個故事……這種直觀形象的教學,不僅符合小學生的 思維特點,更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強烈的求知欲,使識字成為自身的需要。
1.2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難,難在識字;識字難,難在不識字理。如果不識字理,那么一個個方塊字是多么的乏味、枯燥。如果識了字理,一個個漢字就會變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畫、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令人過目不忘,學而不厭。
漢字最主要的特點是以形表義,因義而音,靠形狀來表示意義。其中蘊涵著許多造字的規律。教學時,在有意無意間滲透這些規律,不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生字,還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悟識字要領,拓寬視野,提高識字質量,培養識記漢字的興趣。
小學語文第一冊教材的大部分生字是象形字,看似簡單,但是對于剛入學的孩子來說,要將字形與表象統一并非易事。在教學中,用多媒體技術,從實物圖形到象形字,再到現代簡化漢字,采用富有動感的畫面,利用學生豐富的聯想,使枯燥無味的筆畫結構和生動鮮明的表象統一起來,誘發了學習的興趣。如,在教學“火”時,在屏幕上出示它的溯源圖,是一個火苗的形狀,然后逐漸演變成現代漢字“火”。學生在看到這一演變過程時,臉上就會洋溢著興奮,眼睛就會閃爍出智慧的火花。又如“休”這個字,運用字理知識教學,左邊的立人表示人,右邊的“木”表示“樹”,人倚樹而立,表示“休息“的意思。所以說,字理識字能激發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使識字成為自身的需要,迫不及待地要去探究漢字的奧秘,形成了學習的興趣。
1.3提高識字效果
我們的漢字被稱為“方塊字”,由筆畫組合而成。從教學實踐來看,對于初入學的兒童來說,要完成《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識字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低年級兒童的思維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和具體性。他們的特點就是記得快,忘得也快,識字成了入學兒童的一大難點,以致有些兒童產生厭學語文的心理。字理識字法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提高識字的效率,有助于增強記憶,使學生識字的質量大大提高。因為在字理識字的教學方法過程中,使兒童的感知由表及里地發展,這種直觀的教學,不僅符合小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而且使他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加深對漢字的理解,提高識字效果。
所以,教學中應注意漢字蘊涵的文化信息,注重考證漢字文化,重視運用字理教學。
2 字理識字下的教學模式探索
2.1字理主導與自主性學習為輔的教學模式
學生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學生的識字量有明確規定。然而為了完成識字目標,教師采用的識字教學方法更多局限在教法層面,研究如何讓學生多識字,快識字,很少從學法層面研究如何給學生創設足夠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識字。同時,在識字教學活動中,往往教師講解占用時間長,而學生親自觀察、分析、比較識字過程少,學生參與識字的意識、動手、實踐能力較差,很少進行自主記憶。
“字理識字”教學法依據漢字的結構原理,抓住漢字形與義的關系進行漢字形音義的教學。在上萬個漢字中,象形字只有二百多個,但它們是最基本的漢字,構字能力最強,是學習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轉注字、假借字的基在小學階段,象形字大多集中在低年級教材中,是小學低年級識字的重點。從6~8歲兒童的年齡特征出發,運用字理進行識字的教學,可以采用“字理主導,自主性學習為輔”的識字模式。
2.2字理識字與趣味識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2.2.1字理識字與游戲相結合。
游戲興趣是激發兒童從事學習的動力。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重復,喜歡表現。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游戲的樂趣,對識字就會興趣盎然。
2.2.2利用電腦動畫,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學習。
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把枯燥的識字變得形象、有趣,加以聲音的畫面能深深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如學習“采”時,色彩鮮艷的畫面:一棵樹上有一些果子,一只手靈活的采摘著樹上的果子。輔以字理與解說:“采”樹上采果子。動感的畫面,形象的解說,艷麗的色彩吸引著學生把畫面與相關聯的漢字“采”聯系在一起。再如在教學“眾”字的時候,用課件演示一個人走在上面,下面兩個人一前一后地走出來,一邊演示一邊向學生解釋,人們用三個人表示人多,學生馬上就答出是“眾”。教學中巧妙運用多媒體課件,以揭示字理讓孩子們了解字的本源,加深對字的理解,既形象又生動,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2.2.3適度競爭,啟發學生識字的情趣。
適度競爭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努力,提高成就動機和抱負水平,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這里所指的競爭主要是引導學生分析字形、結構、部件、筆畫等方面進行分析,講明分析的方法,然后啟發,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漢字分析,并以小組進行比賽。在講明了一些漢字的意義后,要求學生每人拿出紙筆組詞或口頭造句,看誰在一定的時間內組的詞多而正確,或能用自己組的詞造句。同時老師要及時鼓勵和啟發引導,糾正學生易犯“同音代”錯誤。利用這樣經常性的創意思考開啟學生的潛能和智慧,達到了充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識字愿望和教學目的。
當然,還有很多與趣味識字相結合的方法,字理識字與趣味識字相結合的識字教學模式研究是一個嶄新的研究課題,可與游戲、競賽、猜字謎、生活應用等相結合,也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字理識字與趣味識字相結合的教學課件,運用多媒體活動的畫面,鮮艷的色彩,悅耳的聲音展示漢字構形理據,達到以情促理,以理增情的良好效果。
但是字理識字與趣味識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與目前的識字教學的現實還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一些沖突。
首先,漢字意義分類與結構分類之間的矛盾。在字理識字與趣味識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中,識字教學重視從漢字的構字理據出發,對漢字進行解析。這樣對漢字的結構分類必然是依據意義進行分類。如“束”字,從意義上來看,它是有“木”字和“口”字組成的合體字。可是小學教科書和小學生使用的字典中,側重與按照漢字的字形結構進行分類。這樣從字形來看,“束”字就是無可再分的獨體字。這兩種漢字字形分析方法,意義分類和字形分類存在著矛盾。如果教師引導不當,容易引起學生字形分析的混亂。
其次,此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要求較高。字理識字與趣味識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直接實施者是教師,教師是此模式實施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既要具有深厚的文字學知識又要具有豐富的心理學知識。還要結合教學的內容,學生的心理規律,合理的呈現字理,恰當的把握字理。反之,如果字理講解的過深,而容易把識字生成文字課;而如果字理講解的過簡,而如蜻蜓點水,在學生頭腦中留不下半點痕跡。
再次,字理與趣味相結合的識字教學模式還有待于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3 結束語
在教學中,借助漢字形、音、義的關系,通過溯源圖、抽象圖、古代漢字、正楷字等演變規律進行字理教學,可以使抽象的漢字變得形象、生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記憶和發展思維,使學生對漢字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載體也有初步的感知。
當然,漢字經過數千年的歷程,發展到今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部分漢字已變得字理不太明朗,還有一部分已經變化,失去了理據,不過這部分字是少數。我們抓住大部分漢字能夠解析字理的特點,將字理解析運用于識字教學當中,使學生在了解漢字負載的文化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漢字的熏陶,感受到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產生對祖國語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
識字教學有著悠久的歷史,當代識字教學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之上,借鑒了文字學、文化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繼續前進,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呈現出繁榮的局面,各種識字方法紛紛出臺。新課程實施以來,國家更加重視小學識字教學,不僅對每個階段的識字量都做了明確的要求,而且對識字過程、識字方法也做了精心的指導。可是30年來并沒有引起小學識字教學質的飛躍,小學識字教學仍面臨著重重困難。巨大的識字量仍然是壓在小學教師和學生頭頂的一塊巨石。寫錯字、用錯詞、用錯成語的想象在學生中及社會中非常普遍,因此新課程理念下識字教學依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而嘗試運用字理教學參與構建開放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體系也許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收獲!
參考文獻
[1] 黃亢美. 字理識字[A]. 中國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識字教育科學化方法選粹——第二屆識字教育國際研討會文獻之二[C].中國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2006:19.
[2] 王沛然. 新課程標準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字理教學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5.
[3] 崔瑋奕. 基于漢字造字理據的識字教學的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7.
[4] 駱媚娟.實施字理教學,彰顯文字魅力——淺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策略[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6,31(04):98-99+103.
[5] 冉麗萍.字理識字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及作用[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3(02):87-88.
[6] 劉國輝.我們的校本教材與字理識字[J].《內蒙古教育》2017年第17期.
[7] 張琳琳. 字理識字與趣味識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
農芳萍(1988.10-),女,壯族,廣西崇左人,研究生班學歷,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董事會辦公室秘書,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辦公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