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婷婷
(山東外貿職業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
保險課程教學中,往往教師作為主要講授者,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性。同時,課程教學內容主要為理論性知識,而保險知識特別是保險合同部分內容繁雜,知識點瑣碎,對此,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學習效率較低。另外,課程考核方法較為單一,主要以最終的卷面成績評定分數,缺少過程性的考核。如此,學生無法真正模擬出保險工作的實際環境。提高自身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創造性也無從談起。
在課堂教學中每個項目學習結束后通常會跟有測試,但多以PPT形式出現,許多學生存有“不提問我”的僥幸心理,思考不積極。同理地,小組進行項目活動、案例分析時,部分同學“搭便車”,不參與討論。
近年,國家大力促進保險行業發展,促使保險人才的需求增多。保險作為金融的一個分支,在金融服務的背景下,是非常重要的金融服務崗位。其相關崗位包括客戶營銷、核保核賠等工作,需要從業人員具有較高且較綜合的保險服務能力,因此做好保險崗位的工作既需要有扎實的保險知識也需要具有較好的溝通能力。但過去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內容主要包括保險概念、保險合同及承保過程等理論性知識,實踐性不足。另外,學生對于保險影響普遍存在“不好意思”的心理,缺乏溝通及團隊合作能力,與保險崗位需求相差較遠,存在培養與需求脫節的問題。
高職金融相關專業畢業生主要在大中型保險公司和中小型金融機構就業,且通過畢業生調研發現,就業后保險公司工作的同學發展狀況較好。其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主要是保險企業及中小型金融機構對畢業生的能力要求。筆者通過調查和親身實踐發現,保險崗位能力主要表現為保險專業與非保險專業能力。專業能力是基礎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非保險專業能力是建立在專業能力基礎上服務于業務完成的一種綜合能力。而高職學生在工作初期,崗位適應能力不強,需要在校培養其崗位適應能力。根據《保險學原理》課程所涵蓋的內容可知,該課程需要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應該依據崗位導向,結合網絡教學平臺、校中企實訓平臺進行教學改革,使學生適應保險市場需求,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提高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的契合度。
《保險學原理》的課程改革應該結合崗位需求的提點,體現高職教育的要點,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實訓實踐,培養學生職業素養。隨時關注行業信息,依據行業特點、崗位需求,對教學內容進行重點章節的調整和內容刪減。
1.調整部分章節的教學重點。教學過程中,往往對于重點章節講解細致,因此課程的改革應秉持選取內容應具備實用性、職業性及技能性的原則,根據保險行業的發展需要和就業狀況確定教學目的和任務。另外,根據相關行業證書考試的內容適當調整教學重點,提高學生考證通過率,以提高學生就業率。關注行業信息,及時調整內容,提高學生職業素養。
2.適當增減部分教學內容。金融專業課程體系復雜,專業課程彼此間既主體相互獨立又內容相互交錯,在系統的教學中易出現部分知識點在不同課程中多次講解,而部分知識卻未在任一課程講解的問題。因此,在課程教學中,不過分強調課程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根據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增加、刪減,以適合系統性教學。另外,根據行業動態,職業崗位能力需求,增加前沿知識,刪減“過時”信息。課程內容統籌安排,提高教學質量。
伴隨網絡科技發展,網絡教學日益成熟,《保險學原理》教學模式的改革要結合網絡教學平臺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培養,實踐《保險學原理》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初步探索構建“三環五步”課程教學模式,形成定標自學、展示點撥、達標評價環環相扣,任務、資訊、重點講解、檢測、評價步步緊跟的教學模式。
推動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積極探索多渠道、全方位的教學改革。邀請校外專家走進課堂做講座、增加課堂實踐實訓環節、課堂延展至校中企實訓平臺形成老師帶學生、學生帶學生的常態化實踐方式,讓學生邊學邊實踐,在校內接觸一線業務,以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此外,為了保證充足的頂崗實習崗位,應增加校外實訓基地,盡可能的選取規模大、運營正規的企業合作。
保險行業日益壯大,崗位需求增多,《保險學原理》基于崗位能力導向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結合網絡教學平臺和校中企實踐平臺進行教學改革,以期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同時為教育行業的課程改革做出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