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琦
(湖南商學院財政金融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6)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和普及的今天,互聯網已經滲透到我們生產和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對不同行業的生產和經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保險業也理所當然被籠絡在內。互聯網保險作為互聯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顛覆了傳統的保險營銷模式,具體表現為,運用互聯網這一技術手段和載體,開發新的保險業務,尋求新的客戶群來搶占市場份額。下面我們分階段對我國互聯網保險的發展態勢進行分析。
互聯網保險的這一階段,保險單的銷售主要通過互聯網這一載體來進行,實質就是紙質保險單向電子保險單的轉化。目前,市場上的電子保單但主要有幾下幾種不同種類:
首先,業務操作類。保險購買人在相應的宣傳網站通過既定的步驟和流程,操作完成的險種選擇、條款審核、費用的支付和保單的生成。
其次,業務對接類。保險公司提供業務平臺,專門針對特定的客戶群體,進行相關業務的宣傳和設定,有意向的參保人可以直接登錄平臺進行操作,完成一系列的投保程序。
再次,保險卡類。保險公司根據不通的險種和不通客戶的需求制定多種保險卡,將其進行推銷。購買人持卡到指定網站進行卡激活業務的操作,進而完成投保的必要程序,生產電子保單。
互聯網發展初期,最主要的變化就是保險的銷售方式從線下轉到線上,產生了不同于紙質保單的電子保單,載體發生變化。但是具體的保險內容沒有實質性的變化。
這一階段的互聯網保險開發了互聯網市場和經濟這一領域,針對互聯網相關業務存在的風險專門提供個性化的保險產品和服務。這一階段的互聯網保險已經從起初的銷售方式和載體的轉變過渡到了業務開發拓展領域,實質上,擴大了業務范圍,產生了市場變化。
首先,開發了互聯網市場這一業務領域。信息化和虛擬化是互聯網市場的顯著特征,這種新的特征會改變市場運行機制,而互聯網保險也必須遵循市場發展規律,適時改變,對傳統保險產品和服務進行升級或重組,來適應這種新業務領域帶來的新挑戰。
其次,補充互聯網市場的保險空白。升級后的互聯網保險產品,專門針對互聯網市場活動中的個人和團體進行服務。無論你是買家還是賣家,都將被囊括進互聯網保險的的服務范圍。這就填補了傳統保險模式下,這些特定群體無保可投,無保可依的脫保狀態,真正意義實現了權益的保障。
再次,產生新的風險因素。互聯網保險業務均在網上進行,由于各種不穩定因素可能發生技術故障,增加信用風險、經營風險和支付風險。對消費行為產生不利影響。所以,互聯網保險應該針對這些新的的風險因素,制定相應的保險服務,將風險降到最小。
最后,服務模式的轉變。具體包括網上簽約取代線下簽約,網上賠付取代現場賠付。保險流程簡化,效率提高。
綜上所述,互聯網保險業務范圍的擴大和競爭力度的增強,要求保險制度做出新的調整和改變,為保險市場的正常運行保駕護航。
從互聯網保險發展的態勢可以看出,互聯網保險業務范圍的擴大和競爭力度的增強,勢必對保險合同制度的適用提出新的要求,相關部門要與時俱進,根據反饋做好調整、補充和完善。
由于互聯網保險的合同締約是在網上進行,甚至是投保人獨立操作完成。為了方便執行,保險公司會將相應的說明載入投保流程,并針對關注較多的問題進行解釋匯總。但是這種方式并不能保證說明義務的履行。
針對這一點,我們應該做出以下對策:第一,要求保險公司進行線上線下雙重說明義務。第二,要求保險公司的說明內同備案、審查。減少此類糾紛保障參保人合法權益。
鑒于互聯網保險不限于時間和空間的無紙化締約模式,傳統的合同法關于合同生效與否的界定已經不再適合。保險法應該結合互聯網保險的操作流程來對合同生效時間進行重新界定。
從互聯網保險的流程來看,保險公司在網上對產品和服務進行宣傳和銷售,實際是一種要約。而保險購買人根據流程進行操作生成電子保單的行為,是一種承諾。由此看出,投保的數據到達保險公司的系統時,合同即生效。
從互聯網保險的運行模式不難看出,這種網絡合同的訂立過程是通過一系列鼠標和鍵盤的點擊完成的,這就容易對投保人的身份產生質疑。是操作的人為投保人,還是繳費的人為投保人,還是意思表示的人為投保人?這無疑又對傳統模式下保險法對于投保人身份的界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從法理學的角度來看,互聯網保險的投保人應該是投保行為、意思表示和繳費義務三合一的行為人。鑒于此,相關部門應該將合同法和電子商務結合,嚴格執行其真實、法定、公示原則。
隨著互聯網保險的發展,市場上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保險產品和服務讓人眼花繚亂,這必然會對保險責任的內容、解釋、履行產生糾紛,這又對互聯網保險法律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法律部門要科學分析,明確保險合同有效期和保險責任有效期的關系。其次堅持合同條款優先、法律規定在后的原則。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促進了保險行業的繁榮,同時也對保險合同制度的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立法部門要用辯證的思維積極探索適應互聯網保險的法律制度,保障其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