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俊
【摘 要】典型人物報道作為新聞媒體的報道方式之一,發揮著重要的輿論宣傳作用。特別是在突發性事件發生后,典型人物報道的作用更加凸顯。本文試通過傳統主流媒體以及新媒體對“中國好人”尹建平的連續報道進行比較分析,探究典型報道存在的問題以及創作出讓受眾喜聞樂見的典型報道的方法。
【關鍵詞】突發性事件;典型報道;新媒體;尹建平
所謂突發性事件,就是指某一事件毫無征兆的突然發生,并且會對公共設施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破壞的社會事件。這類事件被劃分成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和安全事件。 [1]由于突發性事件的突然性和不可預知性,其新聞價值也不言而喻,所以新聞媒體在進行這類事件報道時,需要發揮自身的能動性,為讀者提供及時、詳盡的信息。就目前來看,每當有突發性事件發生時,各大新聞媒體都對該類事件進行跟蹤報道。公眾對災害的現狀以及政府決策都非常關注。突發性事件報道中有一種重要的新聞報道形式就是“典型報道”。典型報道是什么?經驗消息往往就被稱為典型報道,主要就是比較全面系統地報道某一具體部門的成功做法或典型經驗,是起到用典型來指導一般的作用。教育人民和引導工作的作用通過典型報道來顯現。[2]
2016年6月底持續強降水,造成南方各地汛情緊急,引起社會高度重視,公眾也對此類災害新聞報道極為關注。“中國好人”尹建平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個背景之下。現以“中國好人”尹建平的典型報道為例,分析在突發性事件發生后,傳統主流媒體和新興媒體是如何對尹建平的事跡進行報道的,這一系列報道都具有哪些特點,以及報道中存在著哪些問題,對存在的問題應該如何改進。
一、對尹建平典型報道的分析
(一)傳統主流媒體報道中的尹建平
2016年7月9日下午5點,持續工作了五天五夜后,54歲的馬鞍山市含山縣三龍村黨總支書記尹建平最終因為勞累過度突發腦溢血確認為腦死亡,不幸離開了我們。
7月12日《人民日報》要聞版發表文章《抗洪書記的五天五夜》,整篇文章情感細膩、豐富。從敘事手法上來看,運用時間推進式的寫作手法向我們講述了尹建平同志在這五天五夜里為三龍村的群眾做了哪些實事。從7月1日凌晨4點,尹建平發現雨情告急,急匆匆的趕到村委會,召集了村兩委干部會議,緊急部署搶險工作。早上5時,尹書記發現小荒圩段出現了險情,于是向堤壩調運物資,抓緊對小荒圩的搶險。7月1日上午10時,三龍圩出現滲漏和管涌,洪水侵襲大堤,汛情十分緊急,尹建平在第一時間召集黨員干群上埂保護圩堤。 10時30分左右,洪水將小莊、裴保等5個自然村淹沒,尹建平安排專人緊急轉移受災村民。上午11時,暴雨依然不見小。為防止險情范圍擴大,尹建平調來了兩臺挖土機,挖泥來增高圩堤,同時也進行清除淤泥工作,處理了多處險情。尹建平即使被雨淋透了,仍然在堤上不停地打電話安排專人看守圩堤。多日的強降雨導致降水量早已達到歷史極值,三龍電站和唐劉電站的幾臺排灌機器不停地運轉著,但是圩里的水仍然沒有任何減退的跡象。三龍圩在經過暴雨的襲擊后,曾經的農田已變成一片江河。尹建平眼睜睜地看著5000多畝農作物被水淹沒,他心急如焚,擔心農作物被毀,面臨著絕收的危險。為了解決困境,他決定自己建立排水站。7月5日上午,尹建平來到了縣鎮主管部門請求增添排水機,派人購買機器的相關配件。由于時間過于緊迫,根本找不到專人來安裝,他找來了村里做電工的村民現學現裝。沒有泵管,又請來木工,用木板自制水槽,一個臨時的排水站在尹書記的統籌下在幾小時內就建了起來,開始對農田進行抽水,5000多畝農田最終保住了。7月5日晚,雨勢漸漸變小,險情也暫時得到了緩解,尹書記最終在同事的勸說下回到了家。哪想到尹建平剛回到家,就暈倒了。當天晚上尹建平被緊急轉院到安徽醫科大學巢湖附屬醫院,醫生診斷為因勞累過度誘發的腦溢血,尹建平很快被轉入了重癥監護室,最后還是因為病情嚴重,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3]整篇報道的敘事結構非常清晰,讓讀者能夠很清楚地了解到尹建平這五天五夜都做了些什么。
《人民日報》發表的《抗洪書記的五天五夜》迅速被鳳凰資訊、網易新聞、新浪新聞等門戶網站轉載。尹建平的感人事跡受到了媒體的關注和追蹤。
(二)主流媒體典型人物報道的特點
1、內容彰顯時代性
“中青網”發表了一篇有關尹建平書記的評論《抗洪書記尹建平:用生命演繹忠誠絕唱》,文章讀完讓人激情澎湃,“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其艱難,方顯勇毅”、 “為其篤行,才彌足珍貴”。這些都彰顯了時代性。
2、具有教育意義
典型報道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典型報道來起到教育民眾的作用,達到促進社會發展的效果。對尹建平的典型報道會改變部分受眾持有的“基層黨員不作為”的觀念,讓民眾相信大多數黨員干部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
3、具有社會現實性
新聞報道中的典型人物要客觀真實。在對尹建平同志的一系列新聞報道中,報道的內容都是記者通過采訪尹建平的家人、同事以及三龍村的村民得來的,都是一些和尹建平有著密切聯系,且對其生活和工作非常了解的一群人。
(三)主流媒體在典型報道中存在的問題
1、報道面較窄
在突發性事件中的典型報道中,媒體聚焦的對象多是犧牲了的典型,活著的典型有時容易被忽視,但對于普通大眾來說,活著的典型可能會比死去的典型更具有效仿的意義和價值,因為受眾可以在活著的典型身上看到更加真實的精神。
2、缺乏獨特角度
尹建平的事跡在《人民日報》要聞版刊登以后,各大媒體紛紛關注,進行連續式的報道。報道的內容有些缺乏獨特的角度,這樣的報道會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可能激不起受眾的熱情,起不到宣傳和引導受眾的效果。
3、作品缺乏深度
閱讀有關尹書記的多篇報道后,內容大多包括尹書記如何搶險、如何保住五千畝農田、如何組織村民自制排水機等等,總的來看,缺少有關于尹書記的深度報道。
(四)新媒體報道中的尹建平
微信公眾號上也大量發布、轉載有關尹建平的報道。但主要是地方公眾號的報道,有中共含山縣委宣傳部創辦的“美好含山”、含山縣司法局創辦的“含山普法”、馬鞍山市委員會組織部主辦的“小馬先鋒”、馬鞍山日報社主辦的“皖江在線”等新媒體在平臺上發布的文章。
從文章的傳播效果來看, 讀者通過公眾號推送有關尹建平的文章后,讓更多的社會個體廣泛參與到信息傳播中來,擴大信息交流和新聞傳播的效果,使得新聞的影響力更大,傳播范圍更廣。
二、如何做好突發性事件中的典型報道
(一)與新媒體有機結合,實現優勢互補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讀者數量呈現下降的趨勢,而微信、微博、論壇等新媒體的用戶數量因智能手機的普及而逐年上升。傳統媒體要與新媒體實現融合,建立網絡媒體渠道來適應迅速發展的媒體環境。尹建平的感人事跡之所以能夠起到很好的傳播效果,是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共同努力的結果。傳統媒體的深度好文加上新興媒體傳播優勢,擴大了典型報道的影響力。傳統媒體發布信息的速度已經跟不上受眾快速獲取信息的需求了,而時間是突發性事件報道的關鍵,新媒體能彌補傳統主流媒體在這方面存在的問題。
(二)塑造生活化、平民化的典型人物
成功的典型報道要將典型的生活進行還原,要具有真實性。從《好人尹建平:“摳門”書記的責任在肩》的報道中可以看出,敘述的內容主要是從尹建平的生活出發,家里的椅子都是尹書記撿來的,床板破爛不堪也舍不得丟掉,去縣城開會還要和其他行政村干部一起拼車,塑料管子當拐棍,女兒生病,放棄繳納社保,也不愿意向組織上張口。正是由于尹書記的勤儉節約,盡職盡責使得三龍村從一個后進村變成了一個先進村。這些生活中的細節才更讓尹建平的事跡感人,令人敬佩。
(三)重視深度采訪和細節的描寫
在《從小事做起,“摳”書記帶出富裕村》一文中,細節處理得非常好,比如寫到尹建平的“摳”時就寫到,“尹建平所謂的‘摳,舍不得浪費公家一分錢,把公家的每一分錢都用到刀刃上。三龍村開展兩學一做活動時,村支部會議室內掛一條橫幅,當時,有人提議去打字店打印。尹建平卻說沒有必要花費那些錢,于是他拿出紙筆洋洋灑灑地寫下了‘學黨章黨規 學系列講話 做合格黨員十五個大字。”尹建平這樣的“摳門”書記才是真正為人民做實事的好干部。正是這些細節的描寫才會讓受眾覺得報道具有真實感。
結語
典型報道就是塑造普通人為之尊敬的榜樣,在輿論和思想高度活躍的當下,長篇大論、“高大上”式的典型報道的引導作用逐漸弱化,特別是在突發性事件發生后,受眾的神經極為敏感,過分夸大的報道反而會引起受眾的疑惑。要避免受眾對典型報道產生負面印象,就要靈活運用媒體的傳播功能,加強受眾和媒體之間的互動交流,拉近受眾和媒體的距離。同時讓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實現融合,發揮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自的優勢,真正保證突發性事件中的典型報道能夠發揮出較好的社會效果。
注釋:
[1]董錫波,張野.試析突發性事件報道中的自言和借言 [J].新聞研究導刊,2016(04).
[2]童兵.典型報道:功能、不足和改革[J].新聞記者,2011(10).
[3]朱思雄,葉琦.抗洪書記的五天五夜[N].人民日報,2016-07-12(4).
(作者單位:含山縣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