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田
【摘 要】新媒體時代,我國媒體格局與輿論生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為防止假新聞的傳播,媒體工作者應加強職業操守,提高專業意識。在新聞業務流程中,規范稿件審核流程,謹慎選擇網絡傳播的內容,同時加強行業監管,對惡意傳播假新聞者加強打擊力度,共同維護良好的新聞傳播生態。
【關鍵詞】新媒體;真實性;把關人;新聞倫理
著名傳播學者麥克盧漢在20世紀60年代曾經提出一個在當時頗令人費解的論斷“媒介即信息”。沒想到幾十年后,他一語破的,媒介本身的價值被大大凸顯,技術賦權和資本驅動的新媒體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并極大地改變了媒體的發展格局。有數據顯示,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72億,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4.1個百分點。
一、新媒體時代下實現新聞真實性面臨的挑戰
(一)新媒體技術成為新聞失實的誘導因素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為社會帶來新的技術賦權,一方面傳統媒體借助新媒體,擴大了新聞來源;另一方面,一些假新聞也借助新媒體進入公眾視野并帶動公眾情緒跑偏。隨著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新聞傳播的門檻越來越低,現在是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生活中遇到新聞、發現新聞、傳播新聞,對不加甄別的新聞隨意轉載,把每日的見聞隨時隨地公布到網上,所以大量不經核實的信息經過眾人轉發,直接造成了虛假信息的泛濫。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傳播主體規模的巨大性,使得對信源的審核困難,而網絡傳播的即時性也助推虛假信息泛濫傳播。
2016年的“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事件、2017年的“河南12歲女生被兩教師強奸,而警方竟然拒絕立案”事件、2018年的“重慶巫山8歲男童因制止偷車賊被潑汽油報復燒傷”事件等虛假新聞能夠大范圍傳播并引發熱烈討論,無疑跟當前新媒體傳播環境緊密相關。
為打擊和防范網絡虛假新聞,國家網信辦日前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管理制止虛假新聞的通知》,嚴禁未經核實將社交工具等網絡平臺上的內容直接作為新聞來傳播。
(二)新媒體使用主體——受眾的獵奇心理催生虛假信息
不實的、虛假的新聞的出現與受眾的獵奇心理以及部分新媒體為獲得經濟效益一味迎合受眾是分不開的。部分新媒體過分追求新聞的閱讀量和點擊量,新聞報道出現標題黨,以“星腥性”為標簽博取受眾眼球,完全放棄了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擔當。
最近發生的空姐搭乘滴滴順風車遇害事件中,公眾號“二更食堂”為了蹭熱點發表文章《托你們的福,那個殺害空姐的司機,正躺在家數錢》中出現極其不恰當的言論,這已經不光是違反新聞真實性原則的問題了,是徹底置新聞倫理于不顧,沒有一點底線。
(三)新聞工作者職業意識的缺失
1.新聞工作者缺乏所報道領域的相關專業知識。有些失實報道是由于新聞工作者對自己報道的行業不了解也不愿意去深入了解造成的。有些記者采訪前不做功課,采訪時浮皮潦草、寫稿時想當然應付了事,不愿花時間去和采訪對象多溝通多求證。
2.一些剛剛從高校畢業沒有經過傳統媒體嚴格訓練的新媒體從業人員為了“10萬+”的瀏覽量,不顧新聞倫理:標題盡量聳人聽聞、行文模仿各種段子,缺乏邏輯,抓住人性弱點把社會新聞低俗化、色情化,抓住“星腥性”不放。
3.部分新聞工作者為獲取經濟利益主動制造假新聞。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帶來了媒體格局的巨變,傳統媒體流失大量受眾,傳統媒體的頹勢造成了媒體從業者收入下降,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些新聞工作者罔顧事實,通過有償新聞非法獲取利益。
二、新媒體時代下實現新聞真實性的策略
(一)提高媒體從業人員職業素養
媒體從業者要有過硬的政治素養。新聞工作者要懂政治、講政治,具備政治家的素質,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要具備政治頭腦、把握正確導向、增強社會責任感。媒體從業者要有新媒體信息傳播能力,一方面要能夠靈活運用社交軟件獲取、傳遞新聞和信息,另外媒體從業者還應當提高自身媒介素養,下大力氣研究新媒體傳播特點、傳播規律,用好新媒體、用活新媒體。
(二)嚴格規范新聞稿件審核流程
新媒體的技術賦權使得“人人都有麥克風”,形成一股“公民新聞”熱。然而社交媒體上傳播的信息真假難辨、參差不齊,許多傳統媒體不經核實直接采用,等到事實反轉之后不僅成了假新聞傳播的幫手,也極大地損害了自身的公信力。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地震,我國的很多社交媒體紛紛傳播這樣的消息:中國人拿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可以免費乘坐中國的航空公司班機回國?!董h球時報》宣稱“:尼泊爾地震,中國人又先撤了”。最后事實證明這是一則假新聞。其實不管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作為“社會的瞭望者”,都應當把新聞真實性當做自身第一要務,認真核實網絡信源,不能隨隨便便轉發,人云亦云。
新聞是人們了解世界的窗口,新聞與現實并不是簡單的鏡像關系,記者采訪寫作的新聞是對外部客觀世界的一種再現,而所有這些再現都是選擇性的,特定的記者采訪寫作特定的新聞是由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決定的。因此,新聞把關人的作用在新媒體時代不應是被削弱而應是進一步加強。新聞把關人不但要看到每條新聞的能指還要看到它的所指,這樣才不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迷失自我、放棄職責。媒體的各級負責人也就是新聞把關人在使用社交媒體上的內容時應持謹慎態度,新聞核實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三)完善行業監管,加強懲罰力度
網絡平臺虛假新聞的傳播,很大程度上和網絡監管的缺失有關。我國有關部門正在完善互聯網的監管工作。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也為進一步加強網絡空間法治建設,促進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健康有序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我國互聯網管理工作的日益規范,虛假新聞、不良視頻的傳播將得到有效遏制。近日,“美拍”網絡直播短視頻平臺傳播涉未成年人低俗不良信息,破壞網絡生態,嚴重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國家網信辦于2018年6月1日會同廣電總局、文化和旅游部、屬地網信辦依法依規聯合約談“美拍”相關負責人,提出嚴肅批評,責令全面整改。國家網信辦還將繼續會同有關部門加大對網絡直播和短視頻的監督管理,凈化網絡環境,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正確新聞志向、堅持正確工作取向。這些原則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必須遵循的。新媒體時代下,媒介格局發生深刻變化,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應該把新聞真實性作為第一準則,規范稿件流程、認真核實信源,每一位新聞工作者也應該當好把關人,讓新聞成為受眾了解真實世界的窗口,讓新聞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郝全梅,常寶寶.在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如何突圍[J].編輯之友,2015(06).
[2]朱夏炎.“政治家辦報”的時代內涵與要求[J].新聞愛好者,2011(15).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