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思佳
摘 要:十一月份,我們一、二年級備課組在市級課題《低段學生繪本閱讀與寫作的實踐和研究》的工作統籌下,分別試上了一兩節的繪本研討課,我在二(1)班上的是《11只貓做苦工》。結合課題組骨干老師的評議指導,就《11只貓做苦工》這節課外閱讀指導課,嘗試進行一次教學案例反思和分析。
關鍵詞:小學;繪本故事;閱讀;創編
《11只貓做苦工》這個繪本故事,講述了11只小貓愉快地去旅游,但是因為這些貓兒在旅途中連續多次違反禁令,被怪獸抓去做苦工。牢獄生活重新喚起了它們的規則意識,用智慧打敗怪獸之后,它們變得乖巧而且懂得了遵守秩序。這個新奇故事妙趣橫生,而且對低段孩子具有教育意義。
我經過反復研讀繪本素材,精心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1)根據畫面進行大膽的想象和預測,能用恰當的語言進行描述,并理解故事內容。(2)懂得故事蘊含的道理,感受生活中規則的重要性,學會遵守各項規章,并堅守規則。
在線性教學環節的牽引下,我開始了自己教學生涯的第一次繪本閱讀指導。
第一部分:激發興趣,導入活動
我用愉悅的語調請孩子們觀察封面、理解書名。我好奇地提問:
小朋友們,你們看到封面上都有誰?它們要去做什么?再看看書名叫什么?為什么看起來去旅行的11只貓卻是去做苦工?重點強調大樹后面躲著一只大怪物。
居然有位小朋友發現作者的名字是日文,于是我隨機告訴大家:他是日本漫畫家、繪本作家馬場登,他在封面上用金文寫了個馬字做標記。
第二部分:觀看課件,理解故事
我把繪本故事掃描進電腦,逐幅指導孩子觀察并理解書的前段(小貓一路不守規則——鉆入怪獸的圈套)。孩子們一邊帶著好奇心觀察,一遍大膽自信地進行表達交流。
當我引導學生觀察小貓們到花圃,出現了“禁止采花”的牌子時,我提問:小貓們會不會采花?把學生當作小貓提問:你會采花嗎?最后提問班級的班長,把他當作貓隊長:請問貓隊長,你會采花嗎?
在我們翻看到下一幅畫面時,我細心地提示學生觀察哪一只是與眾不同的,它的動作和神態好像在說什么?孩子們說道:那只貓仿佛全身都在用力地阻止采花,花兒好看不能采,原來是貓隊長。有孩子說:可是人人都采了,包括貓隊長,因為花兒太美了,太迷人了。
繪本故事講到小貓們來到危橋邊,我再次把學生當作旅行的小貓們,提問他們會不會過橋,最后提問班長,把他當作貓隊長:帶不帶領大家過橋?學生都堅決回答“不過”,規則意識還挺強的。可仔細的孩子卻在圖畫中發現貓隊長帶頭過河了,于是我隨機提問學生:覺得這橋怎么樣?怎么看出來是危橋?小貓們不聽提醒,它們僥幸地過了河。
繪本的精彩片段呈現在孩子們眼前,于是我啟發孩子靜心思考:小貓們來到草地吃面包,它們會不會爬樹?貓隊長怎么樣?也愉快地爬上樹吃起點心來。小貓們低頭看到了什么?紙條上寫著什么?小貓們這次會進去嗎?為什么這么肯定?如果進去了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這時我要求表達的孩子試著用一連串的話來描述畫面,孩子們的小手舉得更高了。這個交流空間是想讓孩子樹立表達的自信。
我用一連串的問句啟發孩子們:小貓們被抓到哪里去了?怪獸要把11只小貓抓住干什么?小貓們的苦日子開始了,它們在干什么?它們是怎么想的?小貓們會一直甘心就這樣做苦工嗎?小朋友們,你們能幫小貓們想想辦法嗎?
故事的高潮部分我預設的問題是“小貓們是用什么方法打敗怪獸的”,讓孩子們猜測故事結尾的情節。學生自由發表脫離苦海的辦法后教師揭示真相,點出小貓學習了怪獸的方法,這是一種以牙還牙的智慧,小貓們居然用怪獸的辦法打敗了怪獸。
第三部分:欣賞故事,創編繪本
我帶領孩子們欣賞完故事后揭示了一個淺顯的道理,并進行繪本創編寫作指導。
情境寫作:第二天早上,11只貓去上學,學校門口有紅綠燈,紅燈很長很長,大概等了90秒鐘,馬路上并沒有汽車通過,11只小貓會不會闖紅燈呢?如果不遵守規則結果會怎么樣?請你寫一寫。
這堂課上,孩子們饒有興致地讀了一遍繪本故事,和老師同學交流表達了自己的觀察發現,并大膽地猜想故事。我也按照預設流程把繪本閱讀指導課給順利地上完了。課后我們備課組進行了評課議課活動。這一天的研究實踐真是讓我收獲良多、茅塞頓開。
下面我結合大家的評析建議對案例進行了反思分析:
不足之處:對教學中教師主導的角色定位有失誤。課堂上我像母親陪著孩子一樣讀一本書,沒有落實作為語文老師進行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方式單一;引導學生表達的過程中沒有找準思維發散點和情感興奮點;創編寫話是續寫原繪本故事,沒有給學生自由發表自己想法的機會,沒有拓展延伸到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沒有推薦同類繪本故事鞏固孩子的閱讀興趣;板書是提煉課堂重點、目標、難點的關鍵,我的板書過于單一,沒有精心設計。
結合同伴們對這節課的指導評議,我針對以上分析找出不足之處,進行了研討課的反思。我總結出了以下觀點以期得到同行的鼓勵。
今后無論在繪本閱讀教學中,還是在平常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語文老師都應該注重四個“還給”。
第一,把朗讀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朗讀中進入故事情境,在分角色朗讀中思考感悟,交流表達。比如說在《11只貓做苦工》中有許多小貓的對話,可以設計同桌互讀、小組互讀、男女生互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到小貓們內心的變化是從違反禁令到主動遵守規則,從而內化知識。
第二,把表達的空間還給學生。練習說話是打開思考和語言表達的關鍵,創造性地使用繪本,就應該為每個學生提供充分的觀察、想象、欣賞、表達、創造的時間,讓學生善于傾聽,敢于質疑,大膽表達。比如說,當11只小貓來到一片花圃的時候,提問學生,這么美的花,小貓們會想什么呢?可不可以摘花呢?小貓們會怎么做?繪本故事是激發學生想象力的豐富素材,通過挖掘故事中的文字、圖畫中的信息作為教學的發散點,會發現繪本教學具有很強的趣味性,也有較高的語用價值。
第三,把思考的空間還給學生。在繪本教學中,我們應該以繪本為范例,巧設情境,引發閱讀期待,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及語言表達能力。在故事的結尾,11只貓被重新喚起了規則意識,是一種心靈的自省和自律。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談談在家庭生活和學校學習中如何做到自省和自律。我們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從學生成長需求出發,把教學延伸到校園生活中,讓學生思考發現,面對“禁止浪費水資源,禁止摘花,禁止追逐打鬧”等禁令時,同學們以前是怎么做的,學習完這個故事之后又該怎樣做?
第四,把創編的機會還給學生。在學生經歷了聽、說、讀還有思考的練習之后,他們一定會有所收獲,于是我們要大方又大膽地把創編繪本寫作表達的機會還給學生,讓學生把內心的感受寫出來。寫作的主題可以讓學生有多種選擇,讓每個孩子都有話說,都有話寫。比如故事講完之后,我們可以設計多個主題供學生選擇來創作繪本故事。學生創作要模仿繪本故事,學習用文字加圖畫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完成創作后,我們要注重激勵性的評價,假如要求學生只選擇一個主題完成創作,而學生完成了兩個主題,那他們可以被評為“繪本小畫家”,并得到相應的獎勵;完成了四個主題,則可被評為“繪本大明星”等等。這樣的創編平臺有效地激發了孩子的各項潛能,讓想畫的畫出最美的線條,讓能寫的寫出最精彩的故事,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跳一跳摘到甜美的果實!
這節課后我想,班里的孩子們一定會在我的書香引領下愛上繪本閱讀,愛上故事創編,最終養成終身閱讀的好習慣!
通過課題組老師研發的系列繪本研討課程,學生在領悟方法、養成習慣、形成能力等方面,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得到發展、得到提升。而我們教師團隊在繪本教學過程中學會了合作、學會了借鑒、學會了創新。我想我們收獲的不僅僅局限于這一堂繪本課,也不單單局限于這次課題研究。我們應該收獲更多、更深、更廣的對新形勢下語文課程改革的思考。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