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維導圖是利用記憶、思考等的思維“地圖”表示的有效思維模式,運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拓展、看圖寫話等教學環節中,改變了學生的認知方式,給學生想象空間,讓學生的思維擁有創造的特質和生命的張力,有利于學生語文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思維導圖;看圖寫話;語文教學
一、 思維導圖的內涵
思維導圖,又名心智圖,來源大腦神經在生理上的學習互動模式,是英國學者托尼·巴贊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所創,作為一種可視圖表,它將關鍵詞和圖畫、色彩等元素建立起記憶鏈接,運用大腦機能,協助人類在邏輯與想象之間均衡發展,從而開啟大腦潛能。現在逐漸擴展到了教育領域,成為一線教師的教學策略。相對于傳統的語文教學,思維導圖能把傳統的語言智能和創造智能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左右腦一起運行,幫助學生思考、探索和聯想能力的提升。
二、 思維導圖在小學低年級看圖寫話課上運用的價值和意義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發現低年級的學生是無意注意占優勢,并且極不穩定,持續時間短暫,很難把精力長時間集中在一個對象上;低年級學生的記憶是以機械記憶為主,不善于合理組織記憶過程。在看圖寫話訓練上,學生往往出現觀察不能有序,突出不了重點細節,想象偏離內容中心等問題,導致他們看到一幅圖畫毫無頭緒,不知從何處下手。教師如果沒有技能上的提升,練習做得再多也毫無收效。從而造成教學進展緩慢,學生容易產生焦慮和挫敗感。小學作文教學的根基在低年級,如果基礎沒打牢,會出現寫作流于形式,內容空洞等現象,因此尋找到有效的看圖寫話的指導方法就成為一線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使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更有利于學生主動思維的發展,突破學生思維定勢,大大提高課堂效率。例如我所帶的班級有一位男同學,他的爸爸是海員,他自幼喜歡收集國內外的船舶圖片,家里也有各種船只模型,在一次看圖寫話課上,我讓大家講一講身邊的交通工具,在我的引導下,他走上臺前,在黑板上畫了一艘大船,并把自己所了解的內容填進了思維導圖里,使在座的同學深受啟發,紛紛在紙上描繪自己的作品并配以文字說明,整節課氣氛活躍,學生們學有所得。
由此可見,語文教師以思維導圖作為教學手段,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時,可以利用導圖做調控和記錄思維過程,并不斷擴展角度,培養低年級學生觀察、注重細節的技能,引導學生掌握看圖寫話方法的策略;整理邏輯順序和層次時,可以用導圖理清結構,幫助學生建構作文結構和段落間的聯系,促進理解記憶,是輔助教師教學提高效率不可或缺的工具。
三、 思維導圖在看圖寫話教學中的運用
(一) 提高學生觀察能力
思維導圖運用到看圖寫話,能幫助低年級學生從圖中獲得直觀的感性材料,留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可以從圖中分析事物的變化感受,一改學生“無話可寫”的狀態。在一次公開課上,我帶領學生做“奶奶學外語”看圖寫話訓練。圖畫中,奶奶坐在樹蔭下,一名學生注意到幾個小細節:首先奶奶坐在木頭凳子上。他分析,凳子應該是奶奶從家里帶來的。其次奶奶戴著一副老花鏡、一副耳機。他分析,可能是方便聽,奶奶視力聽力不太好,或是怕影響他人。這些“細節”,是從學生的角度會注意到的東西,充實了內容,讓“奶奶學外語”從一個簡單概念,擴展成了“奶奶怎樣學外語”的具體描述。
(二) 提高學生結構能力
我所執教的一年級學生剛接觸看圖寫話這個環節,會出現表達不完整、思路混亂等現象。比如在一次看圖寫話課上,題目要求寫兩句話,一名學生用兩種句式各寫一遍,在我提醒下他才意識到:原來是要說兩句不一樣的話!調整后他明白從兩個角度可以講,表達才流暢。在起步階段,我建議從這兩點入手:首先按時間順序:就是一件事情,開始怎樣、然后會怎樣、最后結果,分三個階段就好。隨著年級升高而不斷細化。其次是分角度和層次。從簡單入手。比如假期作業介紹在外地游玩時遇到的交通工具:首先,它是什么樣子,其次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它,分兩個層次。做好以上兩點,基本上孩子在一至三年級的“看圖寫話”中就不會有太大困難,也能為將來打好基礎。
(三) 運用思維導圖的注意事項
在學生初次接觸思維導圖時,教師需要將圖形、數字、線條和結構等元素介紹給學生,告之用途;同時對學生作具體指導,讓學生進行結構練習、分支畫法、關鍵字創造等。例如:在開學第一節語文課上,老師往往會讓一年級的學生做一下自我介紹、介紹自己喜歡的事物等。首先可以讓他們在圖紙上自己的名字或簡筆畫出自己的肖像,然后寫出想介紹自己的一級分支詞語(個人信息、興趣愛好等),再到下級分支的關鍵詞(性別、年齡、愛好等),學生根據關鍵詞進行表達。當介紹自己喜歡的事物時,教師可先讓學生畫出圖像,然后寫出一級分支的詞語(水果、玩具、書籍等),再深入二級分支的關鍵詞(形狀、顏色等),最后讓學生看圖表達。教師根據學生所表達的內容進行梳理和完善,成品后讓大家分享,把全班分成6至8人小組,在小組互評環節要求人人參與。最后,由組長帶領把有用的信息通過一、二級分支的形式繪制思維導圖,其他成員可以補充。在過程中,小組成員互相解疑,無法解釋的問題畫在圖上,最后利用展示欄展示各組的思維導圖,選出好的向全班推薦,老師要全程跟蹤發現亮點并及時表揚。
四、 結語
“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發展是培養核心素養。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含“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理解與傳承”四大素養。小學語文的核心任務是語言積累。小學一年級學生看圖寫話是一項創造性、實踐性強的語言教學活動,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將思維導圖運用到看圖寫話中去,讓該年齡段的學生右腦空間感、節奏感、整體感和想象力不斷提升,把圖中各級主題的關系隸屬展現出來,學會層次的劃分、標點符號的應用、邏輯順序的調整等。通過思維導圖的運用,使學生對看圖寫話有興趣,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幫助學生掌握寫作規律,達到授人以漁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謝奇勇.中小學語言知識教學研究[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覃玉峰.語言積累是語文教學的核心[D].時代教育,2014(18).
作者簡介:
呂雅萍,遼寧省營口市,營口市站前區長征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