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雯倩
摘 要: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課堂上在關注文本言語內容的同時,也要重視文本的言語形式。即教師帶領學生咬文嚼字,關注引導學生品味課文是怎么寫的、怎么說的,作者是運用怎樣的語言、方法和形式來表達情感的,開展扎實的語用訓練。教師需要全面解讀,充分挖掘,可以是精妙字詞,涵泳體味,典范句式,模仿說話,個性化語言,品評借鑒,精巧構思,以問促思,細節描寫,誦讀感悟,真正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鉆研;建構;語用;訓練
隨著新課程的推進,廣大語文教師確實摒棄了許多陳舊的觀念,如春風雨沐般接受了一些教學新思想、新觀念。例如,對話教學、個性化教學就是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之一。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多次強調,如“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再如“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發展學生的個性”等等。
也正是在這種新形勢、新理念下,語文對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甚至有些極端。細觀目前的語文閱讀教學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老師引領學生到文本中“來”,卻沒有帶領學生從文本中“回”。即在關注文本言語內容的同時,淡化或忽視了文本的言語形式。或者說教師帶領學生咬文嚼字,引導學生關注課文寫了什么,說了什么,而不關注引導學生品味課文是怎么寫的、怎么說的,作者是運用怎樣的語言、方法和形式來表達情感的。這種現象尤其在低年級尤為明顯。老師總會不厭其煩地“刨根問底”,拋出“十萬個為什么”。文章學完了,留在學生記憶中的只有“××是個怎樣的人”,“××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殊不知,低年級學生年紀尚小,學習習慣還沒有養成,任何急功近利、心態浮躁的做法都不利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我們當教師的應該遵循課程標準,更應該細細推敲每一篇課文。在多年的教學中,尤其是在低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如何來關注不同的文本語言形式,充分挖掘訓練點,真正地吸引孩子們學好語文呢?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一、全面解讀,充分挖掘
課文由語言文字組合而成,語言文字依據不同的內容與思想,選擇了不同的組合形式,組成了最能表現思想內容的文章。閱讀一篇篇文章,讀懂內容只是第一步,還要讀懂其是如何表現這一內容的,即語言形式是如何為表現中心服務的。學生語文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判斷依據是語言表達。表達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借鑒他人的表達形式、表達方法,有賴于實踐中的感悟。關注語言形式正是將語文教學的重點由內容理解引向對形式的研讀、品析、借鑒、運用,從而促進學生選用正確的、恰當的,乃至最富表達能力的語言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由此可見,關注語言形式是語文教學之必然歸宿。
拿到一篇文本,首先要思考這篇文章在言語形式方面可以教給學生什么。運用自身已有的語言文學知識和閱讀經驗,從篇章結構、行文線索、命題立意、遣詞造句等諸方面對文本的言語形式進行一個全面細致的解讀。這其中應尤為重視以下兩點:
1.關注文體,把握文體特點。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特點。敘事,我們要關注情節、結構、人物;寫景,我們要關注畫面、情感、順序;詩歌,我們要關注意象、情感、韻律,等等。我們要有一雙會洞察的眼睛,善于發現一些與眾不同的字詞、句式、語段,也包括謀篇布局、寫作方法。
2.知人論世。一是要了解文中的主要人物。作者刻畫這個人物用了哪些手法,究竟要學生學些什么,懂得些什么道理,這種價值觀絕對是要正確的、科學的,來不得偏差。二要了解一些文章所處的時代背景,包括當時的服裝、造型、人文地理等,還有作者的喜好、寫作風格等,這對于后面的教學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
二、精妙字詞,涵泳體味
老一輩教育家葉圣陶指出:“語文教學最緊要的還在多比較、多歸納、多體會,一字一句也不輕易放過,務必發現它的特性。唯有這樣,才能發掘文章的蘊涵,沒有一點含糊,也唯有這樣的閱讀,才能夠養成用字造句的好習慣。”
例1.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識字5》中“蠟梅”的“蠟”,可以這樣教學:
生病了面黃肌瘦,臉蠟黃蠟黃,蠟就是顏色;蟲字旁:動物身體里的油脂是黃色的——蜜蜂。
例2.二年級《學棋》第二小節的一個詞:“拜秋為師”。一般老師的教法是一帶而過,簡單的問拜誰為師?
我的做法:
(1)看圖,老爺爺和兩個小朋友有什么關系?
(2)哪個詞可以看出是師生關系?
(3)哪個生字說明恭恭敬敬地跟他結成師徒關系?“拜”;這個字和拜年的拜意思不一樣。
例3.一年級《看菊花》第二段第二句,“一朵朵、一叢叢、一片片”是難點。
一般過程:(1)看圖;(2)重點講一叢叢。
我的教法,應講清之間的關系,出示圖:
(1)整體看:這里有幾朵……一朵;變多了,哪個詞表示:—— 一朵朵,一朵朵變成一叢了,這一叢相當于一朵朵,這里一叢那里一叢,那變多數了用哪個詞表示?這里是一片,這里又是一片,你們看一片變多數書上用哪個詞語表示了?……一片片。(從視覺上感受)
(2)從聽覺上感受:如1、2組讀“一朵朵”,3、4、5、6組讀“一叢叢”,全班讀“一片片”,從聲音的變化來感受,也就是朗讀的指導。三個詞語,落實了雙基。
例4.《看菊花》:“它們正迎著深秋的寒風開放呢!”
(1)“它們”指什么?你怎么知道?
(2)菊花什么時候開放呢?(理解深秋)
(3)你感到秋天的風怎樣?(冷)哪個詞語表示冷?(寒風)
(4)怎樣開放的?——正開放,對著這個風開放的?哪個詞?(順便做動作)——迎著(它們正迎著“深秋的寒風”開放呢)。
(5)這個菊花在深秋的寒風中開放你覺得它怎么樣?——不怕冷,這就是一種“美”,內在的美,師范美讀。(從而降低難度,深化內在美)
品詞析句,就是要品出韻味。
三、典范句式,模仿說話
所謂典范句式,講得通俗一些,就是語言的運用不落俗套,給人新奇的感覺,如用詞的準確,形象化的表達,語言的節奏變化等。學習模仿言語形式,可以是詞語、句子、段落,也可以是篇章。
如課文中出現的詞語是以前未出現的構詞方式,如“干凈”“干干凈凈”“紅通通”“又白又嫩”“雪白”“雪白雪白”……可以讓學生模仿著說說寫寫。
課文中出現的句式,可以讓學生模仿說一說,寫一寫。
例5.二年級《問銀河》
一般的老師:你還有什么問題問銀河,回去寫。我個人認為這樣的難度太大。
我的做法:講片段結構
(1)看第一自然段,編書的叔叔是怎樣寫的?
(2)問了幾個問題?(2個)板書:有……嗎?
有……嗎?
(3)在哪里有?板書:在……里
在……呀
(4)讀,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給模式。接下去的小節教學方法同上。
例6.一年級《鮮花和星星》語言雖然淺顯,卻生動活潑,情景交融,意境極美,詩中人和自然是那么的貼近。學了小詩,孩子們也仿佛置身于滿地鮮花、滿天繁星之中。不僅熟讀成誦,還有意猶未盡之感。于是,我在課后設計了這樣一個想象說話的訓練:
我喜歡
( ),
這里( ),
那里( ),
真比( )。
在老師的導引下,小朋友想到了公園里的菊花,草原上的綿羊,校園里的櫻花。有人這樣說:
我喜歡
(秋天滿地的菊花),
這里(一朵),
那里(一朵),
真比(天上的星星還多)。
有人這樣說:
草原上,
(遍地都是綿羊),
這里(一群),
那里(一群),
真比(天上的白云還多)。
有人這樣說:
我喜歡
(校園滿樹的櫻花),
這里(一簇),
那里(一簇),
真比(天上的朝霞還多)。
遷移運用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理解語言,運用語言。關注語言形式的重要目的是為了習得這種語言形式,提高表達力。因此,遷移運用應成為關注語言形式之重點。通過各種方式的語言運用式訓練,促進學生將消極的語言轉變為積極的語言;將典型的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形式轉化成自己的語言表現方式,學生的語文能力在說寫中得到提升。
四、個性化語言,品評借鑒
個性化的語言,是指運用了某些修辭手法,或打比方,或排比,或擬人,或對仗,或連用優美詞語的一些極具個性的語言。
例7.二年級《木蘭從軍》:木蘭告別了家人,披戰袍,跨駿馬,渡黃河,過燕山,來到了前線。
例8.二年級《臺灣的蝴蝶谷》: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斕的蝴蝶飛過花叢,穿過樹林,越過小溪,趕到山谷里來聚會。
我的教法是這樣的:
1.現在正是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們趕快去這些山谷看看吧。輕聲讀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展開想象,來到這兒,你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
(1)多——你從哪里知道蝴蝶很多?(一群群)改為一群,比較多。
是一群嗎?讀好這個詞,體會蝴蝶的多。
(2)美——你都看到了什么顏色的蝴蝶呢?
這里的蝴蝶很多,一群群的,而且蝴蝶的顏色也很多,很鮮艷,這就叫——色彩斑斕。
表示色彩多,還可以用哪些詞?(板貼:五顏六色 五彩繽紛 五光十色)
3.看到小蝴蝶們是怎么來到蝴蝶谷的?來找找描寫小蝴蝶動作的詞。飛過—穿過—越過
4.改飛:飛過花叢,穿過樹林,越過小溪,都是在飛,可以改為飛。但為什么書上不都用“飛過”呢?
5.結合圖片幫助理解。(看來,同學們已經知道這幾個動詞使用的是多么準確了。)都是“飛過”顯得重復了,用上“穿過,越過”就顯得生動多了。這就是我們祖國語言的精妙之處,既要注意語言的變化,避免重復,又要注意用詞的準確。
比較其實是對語言的一種反思,一種站在語言之外看語言的方式。通過比較,給予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認知矛盾,語言的現象和意味會隨之凸現而出。通過比較能幫助學生體味語言的韻律,感知語言形象的魅力,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等。
五、精巧構思,以問促思
中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應尤為關注篇章知識的教學,要注重給學生“類”的積累。那么,筆者認為,在低階段可以適當滲透些篇章知識的教學,也就是注重文體,從文體特點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和積累。
例9.一年級《詠華山》
如《詠華山》是一種新型的課型——“文包詩”。文本圍繞“高”來組織語句、古詩。全文的中心句就是“啊,華山真高哇!”教師可以抓住①華山怎么樣?②華山有多高?③能讀出華山的高嗎?這三個恰當的話題,一步一步地引領學生學習課文。以下是筆者對《詠華山》的設計: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過渡:讓我們隨著這個小孩兒和他的先生去游覽華山吧!
1.放華山風景錄像。
2.你覺得華山怎么樣?(讓學生說出高即可。)
(二)細讀課文,借文悟詩:
1.課文怎樣寫華山高的呢?請小朋友讀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找找描寫華山高的句子。
2.學生交流,相機理解句子。(句子不按順序出示)
(1)(隨機出示)啊,華山真高哇!
你是從哪幾個詞上感覺到高的呢?(點出“啊”“真高哇”)
你能把高讀好嗎?(指導讀好“啊”“真高哇”,讀出高來。)師及時評價:恩,高得驚人,(指圖)誰能讀得再高點,接連用了兩個!真高,高得驚人,我們一起來讀一下。(必要時師可以范讀。)
(2)還有嗎?交流。(隨學生回答出示)
除了藍天,遠遠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腳下。
①指名上臺,指圖:誰來說,遠遠近近的山是哪些山?這些山高不高?
②華山和這些山比呢?(還要高)從句子里哪個詞能看出來?(腳下)一比就更高了。
③師指圖:遠的、近的,那些山都到了腳下,頭頂就是藍天,華山這么高,最最高。誰能讀好這種感覺,讓大家都感覺到華山的高來。(讀好“都在自己的腳下”,讀好“高”,再齊讀這句話。)
(3)還有嗎?出示“太陽顯得那么近,山腰間飄著朵朵白云”。(或由上句拖帶出本句。)
①“山腰”在哪里呀?老師簡筆畫山,誰來畫一畫山腰間的云朵。
②平時我們在哪里才能看到云朵?只有在天上才能看到的白云現在才飄到了山腰間,這華山怎么樣?(高)
③高得超過了白云,到了天上,所以太陽也變近了。(指圖)好像就在頭頂(或身邊)。華山怎么樣?(還是高)師邊點紅或加點“那么近”“朵朵白云”。
④誰能讀好“高”,把大家帶到山頂。相機指導朗讀。
⑤除了高,你感到華山美嗎?指導讀出高、讀好美。
(4)這一節的第一句里你能感覺到山高嗎?(抓住:“艱難地爬”就是因為山高山陡)指名朗讀。
(5)指導把句1~句4連起來讀,欣賞華山的高。
在本堂課中,通過看、找、說、畫、讀等多種方法,讓學生理解華山的高。事實證明,學生學得有興趣,理解得扎實,讀得有感情,他們的心中早已把雄偉、美麗、挺拔的華山記在心中。
六、細節描寫,誦讀感悟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活動的主要形式,是師生生命對話的重要場所。課堂教學是由一個個細節構成的,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細節尤其是處于關節點的教學細節,能夠推動教學的發展和進程,成功的教學必定離不開精彩的細節。細節描寫可以是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等。圍繞這些細節描寫,教師可以通過想象說話、誦讀來感悟文章蘊含的豐富情感。
例10.二年級《母親的恩情》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品讀母親的動作、神態、語言、心理各方面的細節描寫,以點帶面,詩文結合,進行互文閱讀。學生通過品讀這些平淡卻又感人至深的細節描寫,明白了文字背后蘊藏著的母親的恩情。
在回憶課文主要內容之后,讓學生帶著問題:母親的恩情藏在哪里呢?這堂課讓我們一起去尋找母親的恩情,進入本節課的學習。先后出示:①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②孩兒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③郊兒,你可要早點兒回來呀!
1.在品讀母親的動作“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這句時,通過對比:夜深了,應該干什么?可母親還在干什么?讓學生看母親“燈下縫衣”的圖片,通過對比,學生明白了母親夜深縫衣服,縫得是那樣認真、那樣仔細,都是為了孟郊。此時,第一次品讀文句“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體會母親的辛苦。接下來讓學生找母親的恩情還藏在哪個詞語中?學生找到了“一針針一線線”這個詞,又通過比較句子的方式,說說哪一句好,為什么?第二次品讀文句“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體會母親縫補得那樣認真,那樣仔細。然后讓學生觀察又細又密的針腳圖,教師講述“把針腳縫得又細又密”的習俗,從習俗的認知中第三次品讀文句“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體會母親的恩情。接著又觀察母親蒼老的樣子,感受母愛之深切,第四次品讀文句“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體會母親的恩情。引導學生脫口吟出“臨行密密縫”,體會母親的恩情藏在她一針針一線線的縫補里。
2.再看深夜母親在油燈下縫補衣服的圖片,讀好“孩兒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這里有個省略號,抓住省略號,抓住文中的留白部分,讓學生想象母親還會想什么,感受省略號的深刻含義。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語言朗讀“孩子是母親的心頭肉呀,兒行千里母擔憂”,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母親的恩情還藏在這長長的省略號里。揣摩心理,想象細節,這是品讀描寫母親心理的句子。
3.品讀“村外送行”圖,讓學生看圖說說孟郊的母親會說些什么,學生在朗讀中情不自禁地吟誦:“意恐遲遲歸!”在這里重點理解了“意恐”的意思,聯系舊知,就是以前學過的“唯恐、生怕”的意思,在前后知識的連接中,在充滿感情的朗讀中感受母親的恩情還藏在這一聲短短的叮囑里。
通過圈畫、誦讀、看圖,在教師充滿情感的教學語言和教學評價中,在詩人的日常生活與情感世界里走幾個來回,把詩句的學習無痕地融于文本的學習中。通過品詞析句,既可理解語言內容,更可體悟作者在遣詞造句方面的獨到之處,加深對語言的感悟。品詞析句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增”“刪”“換”“移”“補”等等。通過這些手段,引導學生將改過之后的詞句與原句進行比較,感受作者的獨具匠心,提高對語言的敏感力,同時,也加深了對語言內容的理解,真正做到內容理解與形式感悟的和諧統一。
當然,每篇文本的語言形式各不相同,教師運用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可以相互穿插運用,即一種語言形式可以使用這種教學方法,在不同的語篇中還可以運用別的方法,只要是適合學生的、適合語文課堂的就行了。
著名語言學家朱光潛先生說過:“讀著文本時,只是關注文章的內容。如果它所寫的思想或情感本身引人入勝,我便覺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語言文字如何。反正語文是過河的橋,過了河,橋的好壞就不用管了。”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課堂上在關注文本言語內容的同時,也要重視文本的言語形式。在感悟語言形式之后,我們重點引導學生學習、模仿,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將別人的語言形式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形式,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必須更多地去關注文本語言形式,建構立足于文本言語形式的教學,堅守閱讀教學本位,為形成和發展學生語文素養而努力!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