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班主任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手段更加多樣化,既可以進行當面溝通交流,也可以借助現代化的通訊技術和手段開展線上交流,對班主任掌握班級情況和學生狀況起到了較為有效的補充作用。
關鍵詞:網絡談心;班主任;好幫手
一、以網絡為載體的師生交流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校園數字化、網絡化和信息化的大發展,特別是很多學校校園網的相繼建成,網絡已逐漸進入校園的每個角落,也正在改變著每一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
網絡時代所帶來的社會生活和學生的變化,是對傳統班主任工作方式的新挑戰。因此,以網絡為載體,構建一種師生“談心”的平臺,是新時期班主任了解學生學習行為、洞察班級學生心理動向、開展班級活動的一種很好的形式,也將是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網絡談心”的實現方式
“網絡談心”就是以互聯網為載體,通過微信、微博等自媒體,開展班主任與學生溝通交流的形式。也可以通過建立班級微信群或QQ群的形式,建立一種班主任與學生溝通交流的大環境。這兩種方式,都可以使學生通過網絡就班級紀律、班級活動向班主任建言獻策,或者向班主任進行心理傾訴和情感交流,也可就主題班會或熱點問題進行討論、交流,發表不同觀點。對一些涉及個人隱私或學生不愿暴露身份的情況,學生可采用匿名或發班主任信箱的方式進行。
這種“網絡談心”的方式是班主任把班級信息、學生學習參考資料或班級熱點問題,與班級所有同學進行公開討論,也可與單個學生進行單向交流。對學生的留言,班主任應該及時答復,并親自參與班級話題的討論。班主任是該班級群的管理員。
三、“網絡談心”的現實意義
1.“網絡談心”符合新課改理念
一個班級的班主任面對的往往是一個具有不同個性與心理特征的群體,這樣傳統的談心對那些“內向型”“多疑型”的學生就具有一定的難度,即使是“巧言型”“外向型”的學生也很難完全獲得他們真實的心理狀態。因此,網絡談心的誕生是對傳統面對面談話、溝通、疏導方式的有效拓展和補充。
在實踐中發現,應用此方法對一些不喜歡進行面對面談話或不善于語言表達的學生十分有利有效,網絡無形中為他們架起了另一座心靈互動的橋梁。大量礙于顏面、害羞的顧慮以及言不達意的語言表達,一系列被掩蓋的真實的思想,往往都能通過網絡談心“一覽無余”地得到表達。這對于班主任有效掌控班級學生的心理動向、學習行為和班級動態應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也符合新課標中“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關注不同個體”的新課改理念。
2.“網絡談心”拉近了班主任與學生的距離
班主任教育學生的實質是師生兩顆心愉快地碰撞,在師生雙方不斷碰撞中實現感情的交流、融洽、升華,由情知到理知。網絡為我們提供的虛擬空間就為師生實現情感交融提供了一種可能。比如遇到節假日時,班主任可以在班級網絡公告欄里向每一位學生問好。遇到天氣變化時,及時發布信息提醒學生注意保暖等。甚至某一位同學獲得一次小小的進步或生日來臨,這些信息往往又不便于在班級大張旗鼓地宣揚,班主任就可以通過發電子郵件的形式向學生問好、祝賀,使學生感受到班主任對自己的關愛,從而在無形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3.“網絡談心”為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提供了平臺
班主任工作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了解學生心理,以便進行正確疏導,讓學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寬松的環境下快樂地學習。
“網絡談心”這種方式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壓力釋放”的舞臺。由于“網絡談心”中班主任與學生地位的平等化,使學生打消了“面對面”交流模式中的種種顧慮,能夠輕松坦然地、真實地與班主任溝通。班主任與學生通過“網絡談心”,使班主任及時了解班級學生的心理動態,幫助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進行疏通、引導,有效地幫助他們克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享受成功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人際關系狀況,正確對待和異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對他人的積極情感反應和體驗,不斷提高學生承受挫折和應對挫折的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網絡時代社會生活和學生的變化,是對傳統班主任工作方式的新挑戰。正因為網絡所具有的開放性、交互性、能動性、超時空性和虛擬性等優勢,又具有為學生所接受的親和力,因此,“網絡談心”將一定會成為新時期班主任工作的一個新方向,也將是傳統班主任工作的延伸。
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這種談心方式所存在的不足,如過分依賴網絡交流,會影響學生聽說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也可能會使“內向型”的學生更內向。因此,我們要一分為二去看待這種談心方式,找出與傳統談心方式的最佳契合點,使之與傳統談心互為補充,成為新時期班主任與學生進行交流的好幫手。
參考文獻:
[1]顧利峰.博客是班主任工作的好幫手[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3(12).
[2]馬軍方.淺談班主任與學生談話的藝術[J].學周刊,2016(28):222-223.
[3]張倩.班主任與學生談心的藝術[J].河南教育旬刊,2011(7):32.
[4]魯慧敏.談新時期班主任素質[J].神州旬刊,2012(21):296.
作者簡介:束永存(1976—),女,漢族,現為安徽省舒城縣千人橋小學語文教師,小學高級職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