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兆吉
摘 要:新課標指出:“學生應在課堂活動中,讓學生有經歷觀察、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以增強學生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四動·四能”課堂教學模式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活動形式開展小組活動,讓學生動筆嘗試、動口交流、動手操作、動情評價,進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四動·四能;新課標;探究;合作;再造
香洲區教育科研培訓中心提出了以課堂革命為重心的課堂教學改革,特別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頒布,使得新課程的理念更具操作性。
新課程標準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及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提出的,教師應該改變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機械傳授的學習狀況,倡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通過活動形式開展小組活動,進而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共同解決問題。“四動·四能”課堂教學模式在情境導入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探究新知環節,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看書質疑,經歷動手嘗試、動口交流、動手體驗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活動過程;在解決問題環節,通過開放性、趣味性、多樣性、層次性的活動,層層深入,在活動中讓知識得到鞏固和練習。我采用自主交互模式,以小組為核心,以組長為引領,在小組內開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組匯報、接受質疑等環節,為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從而真正去實現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學活動是師生相長的過程。高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有機統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帶著問題觀察,經過探索,提出問題;建立假設,尋求答案;形成抽象概念;將獲得的概念、原理應用到新的情境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把知識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而是讓學生自己通過一系列的行為去發現并獲得所需要的學習內容。學生必須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索,去尋找、去發現、去學習、去創新,從而獲得新知識。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小組合作的模式,以自主交互式課堂為活動主線,通過“動筆嘗試、動手交流、動手體驗、動情評講”等系列活動來促進“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況態度”課程目標的整體實現,也是學生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標志。
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參與和指導下,在情境導入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探索新知時,引導學生經歷動筆嘗試、動口交流、動手體驗、動情評價等系列教學活動,從而達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目標;在拓展運用時,以“四能”為主線,以“層次性、多樣性、趣味性、開放性”為特征進行練習設計。
從“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辯證關系而言,“四動·四能”課堂教學模式可概括為“學生做—教師導”,學生“做”學問,教師“導”方向。這種教學模式是對“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教學模式的逆向再造。這種逆向再造,不僅僅是順序上的變化,也是意義上的根本轉變。把“學生做”放在“教師導”的前面,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任何知識只有通過主體自身的活動才能獲得,同時強調學生自我探求知識、參與知識遷移的過程。將“教師導”放在后面,并不是抹殺或減弱教師的主導作用,事實上,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決定性的和不可替代的。“教師導”也包括了“教師教”的內容,但“導”比“教”更能反映教師高層次的導向與組織作用,就像小孩學走路一樣,嬰兒時扶著走,長大后引著走。傳統課堂下的“先教后學”,學生主體地位得不到顯現。新課標下的“四動·四能”課堂教學模式是對傳統課堂下“先教后學”與新課標下“先學后教”的一種整合和再造。
自評、互評、師評是目前課堂中實施的主要評價方式,但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培養學生自我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實現真正的自主學習。采用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的意義則在于促使學生在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形成民主、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發展交往合作的學習能力,開展主動、有效的互動學習,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要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精神和敢于負責、善于欣賞、樂于分享的態度,并教給學生互評的方法,應經常性地開展互評活動。“四動·四能”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學生主體,能夠充分參與到評價的全過程中,成為評價體系的主體之一。在“動情評價”中,既評價他人也評價自己,通過評價,不斷矯正自我行為,形成自我激勵機制,把學習壓力向含有適時愉悅、成就感的合力轉化,使學生感到學習不是額外的負擔。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實現積極主動的學習,根據自身情況調整學習進度、方法和狀態,改變盲目等待、反應滯后、主動性差、自信心不足等被動局面。
“四動·四能”課堂教學模式的操作方式十分廣泛,它不僅適用于高年級教學,對于低年級的教學也同樣可以突出它的優勢。“四動·四能”課堂教學模式操作簡單,可塑性強,集趣味性、探究性、創新性于一體。符合新課標理念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學生為主體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挖掘學生的創造才能,并且能有效塑造學生的創造品質。學習是無止境的,我們不能單純空套模式理論而脫離實際,而應在實際的課堂生成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為學生插上智慧的翅膀,在數學的天空中快樂地翱翔。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