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是個決策者,而不再是執行者”,這就要求作為幼兒園班級的班主任的我們既不能做“包辦一族”,也不能當“甩手掌柜”,而應建立以幼兒為主體,全體參與進入班級管理中的一套“小鬼當家”式的班級管理模式。換而言之,只有學生自己商議制定規則,學生才會更為主動、樂意地接受,并在此過程中實現自主管理。
關鍵詞:班級管理;主人翁意識;自律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良好習慣的培養便要從娃娃抓起,但是有的觀點認為:成人應該為幼兒制定規則,幼兒只要遵守便可以。但是,我們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發現,一日活動開展的主體是孩子,如果不尊重孩子的意見,成人所制定的規則就會成為一種“強迫式命令”,甚至這種不符合孩子天性發展的規則約束了孩子合理要求,孩子在活動中得不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所以說,規則的制定應盡量來自孩子,只有孩子自己制定的規則,孩子才會快樂接受、主動遵守。而幼兒園班主任的工作瑣碎繁多,千頭萬緒。那么,在有限的精力與時間內,將班級工作搞好,一直是大家討論的話題。
而我作為一名學前教育的工作者并且是在一線工作的幼師,我覺得在班級管理中,應培養幼兒的主人翁意識,讓幼兒自己管好自己,自己會管理班級,放“權”給幼兒,讓他們“小鬼當家”。
一、 “小鬼當家”前奏樂
小李是班級中的皮大王,有一天,他問我:“老師,我想像小丁一樣當班級里的小老師,可以嗎?”他說這句話時表情特別認真,而我聽到這句話是特別詫異的,于是,我借此機會與他進行了一番交流,讓他了解做小老師需要完成的事情與責任,小李聽我說小老師的事情時一雙眼睛亮晶晶的,聽得特別認真,我知道其實他很在意班級中小朋友對他的看法,他想和班級中的同伴好好相處,他是特別在意小老師這一職務。聽完我說的話,小李立馬表示他想改掉自己的壞習慣,想要為同學和老師做點事,想要當同學的榜樣,老師的好助手。和小李談心之后,我在班級中進行了觀察,我發現班級中的職務對幼兒的吸引特別大,無論是小組長還是小老師,哪怕是照顧植物角植物的值日生都會有小朋友搶著做,同時,因為這些孩子也已經升入大班,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則意識,那么我為什么不將班級管理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們,讓這些孩子們當家做主,試試看,“小鬼當家”的方案可行嗎?
二、 “小鬼當家”進行曲
在那一天的下午,我與孩子們討論了一個問題“我們的班級誰做主?”,“我能當好班級的小主人嗎?”“作為班級的小主人,我要做哪些事情,我要給我的同伴制定哪些規則?”我們利用了一節課的時間進行討論與制定規則,孩子們對“小鬼當家”這個話題特別感興趣,同時依照他們制定的規則,我提議用“圖畫”的形式將規則畫在每個區角,孩子們也表示同意,比如在角色游戲開展過程中,選擇娃娃家的孩子特別多,于是我們在娃娃家入口處貼了幾雙童趣的腳印,鞋跟朝向娃娃家的地方。因為鞋印畫得十分可愛,因此,孩子們進入娃娃家時脫下鞋子,對著小鞋印。當鞋印滿了,娃娃家的人數就滿了。這樣一來,可愛的鞋印就成了娃娃家人數限定的標志,孩子們看見擺滿的鞋子就可以自主協商選擇其他游戲區角。
除此以外,我們還經常將圖示、圖標應用于室內區域游戲操作材料的使用和收拾,規則用圖示的方法展示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如在數學區給圖形寶寶喂食物時,我們將每個圖形寶寶身上貼了相應的幾何圖形,這樣幼兒操作起來一目了然,圓形寶寶吃圓圓的食物,方形寶寶吃方方的食物……在玩具材料收拾中,我們把益智區、美工區、科學區等不同區角的材料歸類擺放,每一類都有相應的標志。如筆筒的圖形代表這是放記號筆的柜子,貼著扭扭棒的筐子表示這個框子是放扭扭棒的,貼有毛線團的標志表示生活區繞毛線的材料要放到該位置。這些標記都由幼兒自己商量決定并設置的,因此他們收拾材料時很容易就能找到對應的位置,同時在收拾玩具材料時還可以滲透對應、分類學習。
就這樣,我們角色游戲以及室內區角的規則、標識都由孩子們制定商議,孩子們在游戲時也會下意識的遵守這些規則,游戲情況、游戲情節反而比教師在一旁督促、指導的效果更好!
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有效開展班級工作,把自主管理落到實處,我和孩子們經過討論與交流,根據班級日常活動增設崗位,如“園丁”(負責植物角)“值日生”(負責一小組的點心、牛奶等)、“組長”(負責分發操作材料等)、“生活大使”(負責查看午睡后孩子們疊的被子)……班級中的每項具體事宜都安排到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這樣孩子們有了主人翁意識,他們在集體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體驗自身的價值,體驗到當家做主的快樂。
在此基礎上,我們設定了新的獎懲制度,規矩大家定,每天發10個名次獎勵,這10個名次獎勵由幼兒決定,說說今天誰的表現特別出色,哪方面出色,或者說說今天誰進步了。這樣,發下去的獎孩子們特別珍惜,一是每天只發10個,比起以往人人都有獎的情況,名次獎顯得尤為珍貴,二是這一枚獎狀代表了同伴對自己的認可,孩子們得到了這個獎狀特別高興,而最最高興的一件事莫過于孩子們受評比欄的啟發,一致決定,在一個星期內,誰拿到的名次獎最最多,那么下一周,誰就能當小老師,管理一整個班級。這一提議很好地激發了幼兒拿獎的熱情,同時,也促進孩子的自主管理。
三、 “小鬼當家”尾聲
雖然孩子們已經進入大班,他們有了一定的自我管理意識,不過因為孩子年齡較小,能力有限,因此我經常組織孩子們進行談話,讓孩子們說說自己對班級管理的看法,為孩子們創設自主管理的氣氛。引導他們積極開動腦筋,奇思妙想想辦法,開動腦筋管好班級,做班級的小主人。同時,針對孩子們自主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困難,給予以及時的指導和幫助,讓他們能更好地進行自主管理。
通過“小鬼當家”的班級管理模式,我深刻地體會到一句話“給我一片天地,還你無盡精彩”的真諦,讓他們在學會“教學做”中學會解決問題。作為班主任,要管的事很細、很碎,讓小鬼們當家,換孩子一片自主的天地,培養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從而讓學生自己管好自己,自己會管理班級。期待這一曲“小鬼當家”能奏出自主最強音!
參考文獻:
[1]班主任班級管理理念的更新[J].陳藝小學時代.
[2]自然真實才是讓人心動的力量[J].龔燕幼兒教育.
[3]譚璐陵.淺談如何培養學生自主管理班級的能力[J].科教文匯(上旬刊).
作者簡介:
繆春紅,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千燈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