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杰
摘 要: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給廣大教學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學校管理模式存在著諸多弊端,不能適應新時期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學校管理要實現與時俱進,以政策為導向,轉變學校管理模式,實施正確有效的管理,從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關鍵詞:新課程;學校管理;模式轉型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工作方式和學校的運行機制等都發生了變化,要求我們不斷改變舊的學校管理模式;另外,舊的學校管理體制和模式不能適應新課程背景下的學校發展,因此,在學校的管理活動中我們要積極轉變管理模式,實現轉型發展。
一、傳統學校管理模式的弊端
在傳統的學校管理中存在嚴重的異化現象,過度重視分數,學校對于教師的管理、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都基于分數,這種分數管理的傾向嚴重扭曲了教育的價值取向;管理中注重懲罰性,旨在通過制定各種規章制度來約束學生和老師的行為,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學校管理的問題,不利于學生和老師行為的改善;在管理中注重千篇一律、整齊劃一的統一管理,教師的教案統一格式,上課統一模式,教學統一進度,學生統一課程和作業,隨處可見千校一面的現象;為了加強對于學校的管理,學校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處處等級森嚴,師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在這種情況下,學校管理變成了冷冰冰的檢查、驗收,變成請示與報告,失去了管理的真正意義,管理缺乏對于人性的關懷,成為一種限制學生和老師成長的牢籠。因此,學校管理要不斷改革,實現管理模式的轉型發展,積極有力促進學生和老師的和諧發展。
二、新課程背景下學校管理模式轉型
(一)注重人本管理
傳統的管理理念,主要目的是讓被管理者老老實實服從、規規矩矩做事,將其作為一切管理行為的出發點,但是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其理念與新課程的要求相左,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的培養。新課改呼喚民主、科學和開放的管理方式,呼喚實施人性化的管理。以人為本,其核心理念就是給組織中的每一位成員提供充分的空間,使個體充分施展才能,在管理中要求以尊重人、激勵人和信任人為出發點,營造一種良好的學校人文環境,使廣大師生在學校生活中感受到民主、平等和自由。因此,在管理中要注重激發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關注廣大師生的利益需求,為師生營造民主自由的校園文化氛圍,讓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感到愉悅,提高工作的效率和信心,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發展,使學習和工作變成一種快活和愉悅的過程。這種以人為本的學校管理,體現了人的價值和對人的尊重,使得學生學習和教師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
(二)健全民主管理
在新課程背景下,為了加強學校管理,要不斷健全學校民主管理制度,規范辦學行為。首先,要發揮教代會的職能,做到群策群力,廣泛征集提案和教師意見,學校的相關職能部門對所有提案應做到件件有落實、有答復,讓教師知情、參政、議事和監督。學校的重大決策和重大事項,比如職稱評聘工作方案,績效考核,學校招生和評優評模等事關教師切身利益的工作都要征求意見并討論通過才實施,真正做到群策群力,共同商討學校大計。其次,推進校務公開,落實職責,增強領導和師生民主管理學校的意識,凝聚教師的人心,促進全校師生主人翁精神的培養,一起致力于關心學校,共同管理學校。針對各項涉及教師利益的事項,盡量做到工作步驟公開、結果公開,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管理環境。最后,強化學校的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推進學校的校務公開,發揮教職工的管理職能,堅持從教職工的利益出發,進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有利于提高學校管理的效率,使學校發展邁上一個新臺階。
(三)實現創新管理
創新學校管理需要創新管理思路,轉變單一的行政管理方式,將行政管理和科學管理方式相結合,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并且關注師生個體的成就需要;不斷創新管理形式,堅持正面灌輸和思想疏導相結合,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將學校發展與個體的發展結合起來,關注廣大師生的成長,給予必要幫助和引導;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滿足新課程背景下對于學校管理的要求,在管理手段上,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一方面,計算機網絡的使用方便了學校管理,給管理工作增添了很大的便利,惠及廣大的師生團體;另一方面,信息網絡的廣泛引入和使用,有利于開辟學校管理工作的新領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廣大師生進行教育工作,實現學校管理模式的一種創新應用,廣大學校應該在工作中不斷采納和創新利用,進一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果。
三、小結
學校管理對學校發展至關重要,是學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要構建新型的學校管理模式,在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下,實現民主管理和創新管理,不斷總結經驗,實現開拓創新,提升師生的發展水平,爭取辦學生滿意、家長放心的教育。
參考文獻:
[1]陳大超.論新課程背景下的學校管理模式轉型[J].教育科學,2003(2):46-48.
[2]陳世榮.試論新課程背景下的學校管理模式[J].小學教學參考,2004(9):6-9.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