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一剛入學的學生化學科的學習,必須經歷初中課堂的“啟蒙”學習到高中課堂的能力要求,這期間的“臺階效應”學生普遍存在恐懼心理,部分學生在高一化學課堂上不知所措、很難適應。這對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精心設計,使高一化學課堂教學走上“高效”之路。在諸多課堂教學環節中,課堂導入環節一直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高一化學;教學;課堂導入;高效;策略
隨著“全國卷”的全面鋪開,高中師生壓力大增。研究近幾年化學科全國乙卷命題思路,筆者發現,試題難度、靈活度明顯增大,基礎不夠扎實的學生明顯較難適應。高一剛入學的學生化學科的學習,必須經歷初中課堂的“啟蒙”學習到高中課堂的能力要求,這期間的“臺階效應”學生普遍存在恐懼心理,部分學生在高一化學課堂上不知所措、很難適應。這對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精心設計,使高一化學課堂教學走上“高效”之路。在諸多課堂教學環節中,課堂導入環節一直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課堂導入環節是教師授課的最初環節,教師應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學生情況,在講授新課之前有意識、有目的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采用一定的教學方式成功引入新課。一些精彩的課堂導入會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極大的興趣,學習欲望被激起,學習主動性增強,為整節課的教學“起好頭、領好路”。
一、 高一化學課堂教學導入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 高一化學課堂教學導入必須要遵循目標性、針對性原則
目標性原則要求課堂導入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教學重、難點,努力做到先聲奪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求知欲望大增,使學生迅速調整到最佳的學習狀態。首先教師要正確認識課堂導入在整節課堂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才能確保課堂的導入與所授內容保持一致的教學目標,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
(二) 高一化學課堂教學導入必須要遵循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要求高中化學教師在設計課堂導入時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心理為基礎;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課型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設計出形式多樣的導入方式。使課堂導入因教學內容不同,方法不拘一格,從而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 高一化學課堂教學導入必須遵循簡潔性原則
簡潔性原則要求高一化學教學導入語要盡可能簡短,否則會影響重要的教學內容的落實,完成不了教學目標,影響課堂效率。一節課時間有限,教師的導入應簡約明快,一般占用3~5分鐘即可。在短時間內迅速引導學生進入新知探尋,讓學生調整最佳狀態迎接新課程學習的,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四) 高一化學課堂教學導入必須要遵循互動性原則
葉瀾指出:“教育活動過程因互動而創生,師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的發展,也只有在教育過程的積極互動中才能實現。”因此,在化學課堂導入中,教師也應該盡量和學生互動,帶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的主動性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能讓學生在一個民主自由、寬松和諧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其次,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有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構建一個“以學為本”的課堂。這樣,教師在短時間內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迅速集中精力,展開想象,主動融入課堂,從而實現有效的課堂導入。
二、 高一化學課堂教學導入設計類型
(一) 故事導入法
人的認識規律通常是由感性進入理性的,在講授新課之前教師可講述一段與新課有密切關系的故事、介紹化學領域中與新課內容有關的科學成果來導入新課,這樣有利于學生認識理性的教學內容。例如在魯科版必修二第一章第3節 《元素周期表的應用》 第一課時的課堂導入可講述如下故事,1875年法國化學家德布瓦紹德朗發現了新元素——鎵,門捷列夫利用元素間的內在聯系成功預測鎵密度在5.9~6.0 之間,而非德布瓦紹德朗所公布的4.7的真實故事。激發學生對元素周期律的認知欲望,成功引入新課。
(二) 問題鏈導入法
“問題鏈”是指為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依據學習者已有的認知結構,針對認知過程中即將產生或可能產生的心理困境,將教材知識轉換為層次鮮明、具有系統性的一連串的教學問題。為了在教學之始就成功地把學生的關注度集中到特定的教學任務上,避免因導入的盲目單一導致教學乏味無趣,化學課堂導入情境創設應該采用“問題鏈”策略。例如在魯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1節《碳的多樣性》第二課時講授時,通過課前兩個學導問題1:你所知道的含碳化合物有哪些?請收集相關圖片,并將其分類。2:蘇打與小蘇打是生活中常見的物質,你了解它們的性質嗎?請列表比較它們的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化學教師在設計課堂導入問題時,應當重視導入問題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銜接性,教學導入問題的設置應該,由淺入深,新穎有趣。
(三) 實驗導入法
實驗導入法包括教師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和課堂視頻實驗。眾所周知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忽略。富有啟發性、趣味性的化學實驗,不僅有利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注意力,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例如在魯科版必修二第二章第3節 《化學反應的利用》中介紹銅鋅原電池的原理可進行學生分組實驗:將鋅片、銅片用導線連接后插入稀硫酸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實驗現象。同時提問:思考銅片上產生的無色氣體是什么?產生的原理是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引入新課。本次安排的是學生實驗,使學生主動性增強,師生之間的充分互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拓寬了學生的思維。
(四) 生活現象導入法
化學是門與生活關系非常密切的學科,化學知識可以用來解決身邊的很多生活問題,教師可以使用學生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來進行導課,學生會倍感親切,不但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為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做好準備和鋪墊。例如在講授魯科版必修一第四章第2節《鋁金屬的材料》時,可以將學生比較熟悉的鋁制品,如;飛機外殼、鋁合金門窗、鋁鍋以及自行車鋼圈等作為例子導入,這些學生實際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事物,能激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得他們更自覺地去探索和實踐。
(五) 復習導入法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說:“任何一個新問題的解決都是利用主體經驗中已有的舊工具實現的。”化學教學中也有些內容和已學知識有較強的連貫性。教師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充分利用、通過復習,以舊知識導入新課。這種導入方法可以使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克服心理上的恐懼,自然地接受新知識,同時降低新知識的學習難度,提高課堂效率。例如物質的量濃度對于高一新生來說比較抽象,因此可采用復習學生初中所熟悉的概念溶質的質量分數導入,讓學生溫顧而知新,更快進入學習狀態。
三、 有效課堂導入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
(一) 化學教師應轉變觀念,做學習型教師
教師應主動鉆研教育教學理論,并將其運用于實踐。處在互聯網的時代,課堂不再是學生獲取新知識的唯一途徑,教師應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緊跟時代步伐。多渠道儲備知識,提高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整合能力。在某些新興的科技領域勇于以學生為師,不僅增強師生互動,也體現學習型教師應有的情懷。
(二) 化學教師應注重材料收集、做反思型教師
對于課堂導入的運用,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仔細觀察、用心領悟。及時進行課后反思,總結出有效課堂導入的設計過程和精彩導入方法,建立自己的課堂導入素材庫。根據導入內容需要,隨時取用,提高效率。
(三) 化學教師應大膽嘗試,做研究型的教師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與學生交流,注重研究和了解學生心理,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生活經歷等,設計出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的課堂導入。大膽運用新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進行導入,提高學生學習熱情,使課堂導入行之有效。
高一化學課堂教學導入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更是能體現教師創新意識和教學能力的一種技能。它要求教師必須擁有淵博的文化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教學功底,精彩且高效的課堂導入需要教師不斷摸索實踐及時整理反思,總結教學經驗,也需要教師不斷學習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劉春艷(導師:韓金根).高中化學課堂導入有效性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05-01.
[2]熊靜(導師:黃翠英).高中化學課堂導入的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03-01.
[3]劉春艷.高中化學課堂導入有效性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05-01.
[4]吳北梅,鄭柳萍.一課多導因生而異——例談“金屬鈉的性質與應用”導課設計[D].化學教與學,2014-12-10.
作者簡介:
鄭杏紅,福建省寧德市,寧德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