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我國殘疾人的受教育普及率、受教育水平和就業率顯著提升,十九大報告中更是提出了要辦好特殊教育。一直以來,藝術設計專業(聽障生)存在著教學質量不高,就業率不高,就業穩定性差的問題。如何能夠更好地解決藝術設計專業(聽障生)教育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提出培養藝術設計專業(聽障學)具備工匠精神,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從而提高聽障生職業教育的整體質量。
關鍵詞:高職教育;聽障生;工匠精神
一、 藝術設計專業(聽障生)在高等職業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 溝通困難是聽障生在學習與就業中存在的最大問題
由于聽力語言的障礙,他們使用手語互相交流或與健全人交流。雖然有了溝通手段,但是還是存在著手語詞匯量少,語法特殊,普及率不高等問題,所以溝通困難是制約聽障生專業發展的極大障礙。以至于很多課程由于溝通不暢的問題,盡量簡化教學內容;很多用人單位因為溝通不暢的問題與聽障學生出現各種矛盾,最后有些企業即使不享受國家對殘疾人就業的優惠政策,也不招納聽障員工。
(二) 聽障生在語言和聽力上的缺陷造成的認知水平較低,心理發展不夠健全,很難像健全人一樣適應社會生活,聽障生普遍認為自己上了大學就不能從事普通的勞動,就不能到一般的崗位工作,特別是一些聽障生對自己的估計過高,對社會的期望過高。
(三) 聽障生的生理特點使他們很難獨立自主創業
目前,國家大力提倡和鼓勵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并提供了很多優惠政策和扶持手段,但是這些都不適合聽障生。聽障生高等職業教育還是以藝術設計專業為主,雖然他們有視覺能力、動手能力、模仿能力強的特點,但他們的設計思維確因文化基礎差而處于劣勢,又有交流的困難,無法和用戶交流設計意圖,因此靠專業實力發展難度很大。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很難掌握有效的管理和經營知識,很難獨立經營。
由此可見,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我們作為特殊教育職業教育工作者的任務。藝術設計(聽障生)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合格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主要從事的是首飾加工、陶藝、木雕、鹿角雕刻等各種傳統手工藝,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提出培養能夠“靜下心、坐得住”,在手工藝制作過程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態度與品質,更適合聽障學生的專業發展。所以提出培養藝術設計專業(聽障學)具備工匠精神,目的是提高該專業聽障生優秀的專業技能、高尚的專業品質,最終能夠高質量的就業。
二、 工匠精神的界定
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入選2016年十大流行詞。工匠精神屬于職業精神的范疇。其內涵包含的主要元素包括對產品質量的嚴格要求,對產品細節的極端注重,對產品工藝和價值的不斷優化,對產品服務對象需要的密切關注,對職業本身的高度認可等等。
工匠精神培育與藝術設計專業(聽障生)技能型人才培養在本質內涵、價值取向與實踐內容等方面存在著高度耦合關聯。所以在藝術設計專業(聽障生)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課程體系的構建,師資隊伍的建設,課程標準的制定,考核評價制度的多元化等方面引導“工匠精神”在該專業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全面滲透,并且校企合作,孵化基地建設在行為層打造多層次實踐平臺,營造良好“工匠精神”專業文化。
三、 培養藝術設計專業(聽障生)的現實意義
“工匠精神”是一種敬業態度及精益求精的理念,是未來手工藝人才的一種能力及價值取向。在藝術設計專業(聽障生)的教育教學中貫穿培養工匠精神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符合聽障生個體最優發展需要,具有重大意義。
(一) 豐富藝術設計專業(聽障生)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內涵,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工匠精神”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特有意識形態內容,是職業技術教育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手工業領域“工匠精神”內涵及影響因素意義突出,有助于豐富藝術設計專業(聽障生)特色的職業技術教育理論體系的完善,為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二) 提煉藝術設計專業(聽障生)“工匠精神”教育模式,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經過長期教育實踐,我國藝術設計專業(聽障生)繼承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傳統,各地依托地方經濟創立了有地方特色、行業特色的培養模式,其中也蘊含了對“工匠精神”的培養內容,從中總結優秀經驗和模式,從聽障生在生產實習、就業等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出發,將敬業愛崗、注重細節、一絲不茍、有耐心、能堅持等精神的培養融入學生在校生活的各個領域,推動“工匠精神”深度融入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過程。積極探索適合藝術設計專業(聽障生)校企合作模式,將“工匠精神”融入校企一體化教學的過程中,解決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抓住校企合作的利益平衡點,優化產學合作機制。
(三) 推動藝術設計專業(聽障生)具備一定“工匠精神”精神,助力聽障生高質量就業和終身發展
“工匠精神”是當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指向,也是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具有高尚的“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對于推動區域企業的技術更新、質量提升、品牌創建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高質量的傳統手工產品刻上藝術設計(聽障生)的標記,再加上高品質的工藝,使其更具發展潛力。有助于聽障生職業發展的需求。在高職學校藝術設計專業(聽障生)人才培養中注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是中國聽力障礙學生提升發展的需要,能使其具備終身發展的條件,是藝術設計專業(聽障生)人才社會生存的需要,也是提高藝術設計專業(聽障生)人才專業技術能力與品質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孟繁玲.聾人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及對策研究[N].中州大學學報,第22卷第3期:111-112.
[2]章文.基于傳統“工匠精神”的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藝術設計研究,2015(3):126-128.
作者簡介:
傅宏亮,講師,遼寧省沈陽市,遼寧特殊教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