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梅
摘 要:初中語文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因此相比較于其他一些學科,語文課程更適合傳統文化的滲透。從當前我國學生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來看,著實讓人擔憂。有不少學生甚至將傳統文化視作“雞肋”,俗話說“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面對這種現象,教師如若不趕緊采取措施,勢必會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產生極其消極的影響。主要就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進行闡述,希望能給各位讀者帶來一些啟示。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
一、教師需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保證傳統文化在課內的滲透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語文教師要想做好傳統文化的滲透工作,首先自己得對傳統文化有所掌握、有所見解,只有這樣,在開展教學的時候,才能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從而使傳統文化能充分融入日常的語文教學之中。對此,各位教師不妨參考歷史名師袁騰飛,對于這位教師,雖然人們對其褒貶不一,但就其講課風格來講,還是非常具有借鑒意義的。在筆者看來,袁騰飛的講課風格就像“遍地開花”,即他能依據所講的內容,即時引用歷史典故,并且能針對一個知識點進行充分拓展。因此,上他的課,學生不僅能有效地掌握課本上的知識,還能基于此,充分開闊視野,增長見聞。不過,要想達到袁騰飛的水準,絕非一朝一夕,所以廣大語文教師必須不斷努力,積極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我充電”,借此來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當然,考慮到教師的教學實際,廣大語文教師不妨利用充分備課來彌補自己在知識上的一些缺失,從而保證自己能在實際教學中充分拓
展,進而實現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例如,在學習《愚公移山》這一課的時候,教師除了要為學生講解教材上的內容之外,還應充分挖掘該課背后的一些資源,比如,《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所以,教師應當對《列子·湯問》這本書有所把握,之后,還要依據這本書繼續深挖,像是這本書所屬的年代,這本書的創作背景等等。此外,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不妨從《列子·湯問》中再抽出幾個故事,如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等等,然后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就這幾個故事進行對比學習,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去總結這幾個故事的共同點,這樣做,既能使課堂內容變得豐富,與此同時,還能激發學生對《列子·湯問》的興趣,繼而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二、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保證傳統文化能在課外得到弘揚
利用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絕對不能只依靠課內。因為不管教師在課上將傳統文化滲透得多么淋漓盡致,學生如果課下不對傳統文化進行學習,教師所滲透的那些內容遲早會由于時光的推移,而變得浮皮潦草。另外,就現今初中生的課程安排來看,每天要學的課程有很多,所以,很有可能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即剛上完語文,學生的心情原正沉浸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之中,可是那種氛圍很快就要被接下來的數學課給沖散了,而即便數學課沖不散,還有接下來的英語課、政治課、地理課……所以,要想使傳統文化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教師不僅要利用課內教學的滲透,還必須要重視課外閱讀對學生的影響。因為閱讀是思想的輸出,只要有一本古典名著能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欲,能夠獲得學生的認同,那么剩余的、海量的經典著作將很有可能像滔滔江水一般,連綿不絕地涌入學生的視野。
那么,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呢?筆者認為,首先語文教師應設立閱讀課,即每周抽出一兩節課的時間,專門供學生進行閱讀,這樣做,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有利于傳統文化滲透工作的切實落實。其次是選書,在筆者看來,引導初中生閱讀經典名著,絕對不能選純文字的書,眾所周知,經典名著好多都晦澀難懂,如果讓學生直接閱讀,不但不能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反而會打壓學生的積極性,對此,教師不妨為學生選擇一些能夠方便他們理解的書,比如我國職業畫家周春才先生的中華傳統文化圖典漫畫系列,教師可以向學校的有關部門進行申請,然后讓學校專門購買這樣的一批書回來,以供學生閱讀課之用,之后,語文教師再借課內閱讀之機,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課外閱讀。
其實,廣大語文教師要想利用課外閱讀進行文化滲透,必須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一本文言文的古書很難引起一般讀者的興趣,但是一本改編古書的漫畫就不同了,它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好奇,進而翻閱,進而詳讀,進而對該書原文產生興趣。傳統文化的滲透,應該是一個由簡入繁的過程,所以廣大教師必須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循序漸進地來展開滲透工作,切莫想著“一口就吃成個胖子”。
傳統文化是我中華之魂,因此,身為語文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努力保證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廣大語文教師務必要重視傳統文化的滲透,充分利用課內和課外兩個“陣地”,努力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從而使他們能夠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而幫助他們實現精神內核的升華。
參考文獻:
[1]襲祥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的滲透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
[2]史艷霞.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7.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