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柱強
摘 要:活動教學是數學教學的目標與實質,也可以說是一個過程,主要是針對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往以及互動。教師在實際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促使數學課堂形成共識的氛圍,這不僅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還對教學有效性進行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教師必須提高重視程度,在原有的基礎上促使數學動態生成教學的有效性得到顯著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態生成教學;有效性
一、指導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1.指導直觀操作,培養抽象概括的能力
具體形象思維是小學生思維的主要方式,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實現向抽象思維的過渡。為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對小學生思維特點的滿足,在實際進行數學知識教學時必須促使學生在感知具體材料的基礎上實現對表象的建立,從抽象數學知識角度來說,滿足上述條件后可對數學知識的學習進行支撐。圓柱的側面積教學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實際針對上述內容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時可監督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促使學生在展開圓柱體后得到一個完整的長方形,在此基礎上對圓柱體與長方形之間的聯系進行仔細分析,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得出,只要利用底面積周長與高相乘就可得到準確的圓柱側面積。
2.精心設計問題,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
學會對問題的思考可以說是學問的實質與目標。小學生受到年齡與社會閱歷的限制知識水平呈現出較低的狀態,這也是其不善于對問題進行思考的主要原因。因此學生在實際對新知識進行學習時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有效的啟迪,主要方式就是在設計出豐富有價值的問題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提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問學生:“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的?”學生說出推導過程后,教師可以引導:“今天學習圓的面積公式是否也可以采用以上的推導方法呢?”這樣,學生思維敏捷,躍躍欲試。教師指導學生動手將圓分成16等份,進行拼湊,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再經分析半徑、周長與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寬的關系,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學會了探求知識的方法,從而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抓住時機,鼓勵學生主動質疑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尤其是在數學課堂上,問題是數學的核心,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就是從解決問題到發現問題,再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思維活動過程。可見,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主動質疑的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機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特別是引導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地進行問題的思考和探索,尋求 “一題多解”,這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
老師出示一塊花布,用去。師:你們能找出其中單位“1”的量和數量關系嗎?生1:單位“1”的量是這塊花布的長度,一塊花布的長度×=用去的長度。生2:一塊花布的長度×(1-)=剩下的長度。生3:一塊花布的長度-這塊花布的長度×=剩下的長度。師:同學們真是愛動腦筋的孩子,從一個看似簡單的條件中發現了這么多的數學知識。
對于稍微復雜的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教學,教師通常會采用分散式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然而這樣的方式很容易導致學生出現混淆而產生錯誤。所以,針對傳統教學的弊端,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合理的改革和創新,采用集中式的教學方法替代分散式的,從過去的將問題打散,企圖降低難度的方式轉變成為通過合適條件,將問題串聯,為學生構建應用題的知識結構,提升學生對于應用題的全面認識,為之后的解題奠定基礎,有效完善教學質量和效果。
為促使學生對上述內容進行客觀的比較,教師可對所涉及題目進行分類。學生可在這一過程中對其中的聯系與區別進行清楚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出完善的知識結構,這樣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同時,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與發揮,為學生將來能力的提升、思維的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
三、體驗成功,增強學生學習動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社會經歷少,經驗優先,對于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小心保護學生的這種好奇心,而且還要盡量滿足學生的強烈好奇心,并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種成功的情感,會讓學生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和探究,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與源泉。
如,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教師不應對計算方法進行教學,而是應該先引入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去自主解決,或者通過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索出計算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真正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嘗到了成功的樂趣,培養了他們主動探索的精神。
參考文獻:
[1]張生華.如何增強小學數學動態生成教學有效性[J].吉林教育,2015.
[2]任林.增強小學數學動態生成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新課程研究,2012.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