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雪飛
摘 要:生活情境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自身生活聯系起來,不僅可以鞏固學生所學,還可以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另外,小學數學教師利用生活情境教學方式可以建立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對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以下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情境;教學研究
小學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小學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轉變教學觀念,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創新教學方式,開展更加有趣、生動的數學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開展生活情境教學這一教學方式,注重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融合,讓學生將數學理論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來,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還可以增強數學的價值和實用性,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使用生活情境教學的意義
1.讓學生直觀明了地了解數學
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數學,利用生活情境增加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讓其將所學知識運用起來,這樣才能夠啟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索更為豐富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2.使教材內容更加形象生動
利用生活情境可以將抽象的教材知識形象化,使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所學內容,減少對新知識的恐懼。又由于數學學科的體系性和邏輯性都比較強,所以生活情境可以讓學生輕而易舉地接近數學,減少對數學的抗拒心理。
3.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生活情境這一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數學的探究意識。教師單純地自顧自地講課而不關注學生對所講內容的理解和消化程度,將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而生活情境可以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二、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觀察生活現象,創設相關教學內容
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數學思維,小學數學教師要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生活的眼睛,從日常生活中捕捉數學知識點,然后在課堂上以生活現象為切入點開展教學,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日常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是這樣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的:在參加升旗儀式的時候,我讓學生觀察國旗上升的時候旗面與旗桿移動的角度和方向;引導學生在乘坐商場電梯時,觀察并總結電梯與地面所構成的角度以及所呈現的圖形,并且提問學生在生活中還有沒有類似的“平移”現象,并讓學生觀察這些圖形的形狀,與所學圖形之間有沒有差異。又如,在“千克、克、噸”一課時,我在上課前為學生準備了一個小型體重秤和一個電子天平,讓學生每人從家里帶一個小物件,可以是玩具、蘋果、杯子等,在課堂上一一稱量,讓學生認識“克”的概念;之后再稱每位學生的體重,讓學生直觀了解“千克”的概念;最后利用多媒體展示鋼筋、水泥等建筑材料,并告訴學生這些東西是按噸算的,讓學生了解“噸”的概念。這些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可以使學生養成生活中發現數學的習慣,并最大化地發揮數學的實用價值,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
2.根據教材內容還原生活畫面,創設問題情境
其實,小學數學的教材內容都來源于生活,將形象具體的生活內容轉換成具有抽象概念的理論知識。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將數學知識再置入生活中,還原生活場景,勾勒生活畫面,幫助學生直觀認識數學。例如,我在講“加與減”一節時,讓學生拿著20元人民幣去超市買東西,學生拿了5個棒棒糖,花了5塊,又買了5個橙子,花了7塊,我向學生提問:“你一共花了多少錢?還剩幾塊錢?”學生答:“5加7等于12,花了12塊;20減去12等于8,剩8塊!”我繼續問:“如果你放回去三個糖,那你一共花了幾塊?剩幾塊?”學生回答:“一共花了9塊,還剩11塊。”這樣一種將學生置身生活場景中的教學方式,避免了課堂教學的空洞性,使學生理解起新知識更加直觀、形象。
3.組織數學實踐活動,增強數學實用性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生活實踐,就是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數學的實用性。比如,在學習了三角形的穩定性之后,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小組合作把班里不穩定的桌椅重新修理一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便會打開思維,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原理,有的學生在桌腿之間加一條木頭來增強穩定性,有的學生在凳子底下釘一個三角形的模板,學生充分地掌握了原理的運用,提高了對數學的興趣,有利于其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總之,數學學科也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要設計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生活情境,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小學數學教師在這一方面要不斷探索、鉆研,完善小學數學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趙明.淺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110-112.
[2]柯惠紅.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2(1):144-145.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