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學校教學方式和課程也在不斷改進,這對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學階段,空間與圖形教學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大難點,要想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就要聯系實際生活,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小學數學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方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空間與圖形可以讓人們更好地認識生活,當然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共包括四部分內容:圖形的認識、測量、圖形與變換、圖形與位置。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利用實際生活中的物體讓學生認識圖形的位置、大小和形狀,讓學生利用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去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更好地認識空間與圖形。
一、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現狀
在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中,普遍存在局限性、公式性和客觀性等現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給學生灌輸理論知識,而忽略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只是自己動手操作給學生看,學生只能死記硬背理論知識,無法全面了解所學到的知識。課堂教學缺乏新意,沿用傳統的公式化,無法吸引學生注意。教師在教空間與圖形時一般會給學生展示靜態平面圖,但學生年齡較小,不能徹底了解空間概念,這會降低教學質量。
二、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方法
數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同于其他科目,尤其是空間與圖形教學具有很強的直觀性、操作性與實踐性,需要讓學生利用實際生活中的物品認識、理解空間與圖形的概念。小學數學教師應根據空間與圖形內容的特點和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研究“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方法。
(一)創設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隨處可見數學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體驗數學的存在,并學習數學知識,認識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存在價值。教師可以把生活中的事物引入到數學教學中去,模擬生活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周長”這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動畫——蟲子爬樹葉,再配上相應的音效:爬整個樹葉一圈的長度叫周長。在展示的同時讓學生仔細觀察蟲子爬行的過程,對周長這一概念有一個初步認識。然后利用課桌、紅領巾等實物向小學生講解周長這一數學知識。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周長的意義。
(二)利用生活中的實物進行教學
新課標要求小學生應對空間與圖形有一個初步認識,可以辨別生活中常見事物的形狀,如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圓形等等。教師在備課時可以搜集一些學生日常生活常見的物品,如文具盒、粉筆盒或茶葉罐等等,教師在講解這些圖形的概念時,可以利用它們展開教學,幫小學生更好地理解。例如,在講解“平行四邊形”這一節課時,可以由“體”引出“面”,讓小學生對平面圖形有一個初步認識,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見到的事物屬于什么形狀。教師問學生:國旗、粉筆盒和硬幣分別是什么形狀,學生回答,國旗是長方形,粉筆盒是正方形,硬幣是圓形。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課標指出:“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方法不能僅靠傳統的填鴨式教學,還應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同學交流。”在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在探索與交流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每一個學生的思維有所差異,都會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和分析事物,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并在此基礎上和同學們進行交流,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解“面積的認識”這一節時,可以組織學生分組“測量班級教室的大小”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測量、探究、交流,最后,組內計算教室的面積,同學之間觀察結果是否一致,體驗學習的樂趣,分享學習成果。
(四)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小學生對抽象的空間與圖形概念認識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在備課過程中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圖片羅列上去,并配上動聽的音樂,活躍課堂氛圍。同時,學生可以調動各種器官,利用這些直觀的圖形認識新鮮事物,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在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小學數學的教學難點一直是空間與圖形這部分內容,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模擬、實物展示和探究學習等多種方法進行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好地認識并掌握數學空間與圖形知識。數學領域的學者還應進一步探索與研究“空間與圖形”,讓數學教學走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劉曉玲.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創意與策略探析[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3:100-102.
[2]王立平.關于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的相關建議[J].中國校外教育,2015(31):111.
[3]羅代春.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的整合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218.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