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美鳳
摘 要:小學階段語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文學科教學的基礎性內容,也是為學生未來的進一步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在當前小學語文語言文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小學階段學生特點,緊扣其基礎性意義,全面推動教學的發(fā)展,為學生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文字運用;語文知識
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指學生能夠對所學的語言文字知識進行綜合運用的能力,這不僅要求學生單純地記住詞匯,更要求學生知道詞匯如何運用,掌握語用能力,是一種較為綜合的形式。
一、樹立小學語言文字運用的基礎性地位
在當前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樹立小學語言文字運用的基礎性地位,才能在教學中有所主動關注。在我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01年版)》中已經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當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途徑是語文的實踐,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掌握語文規(guī)律”。在“新課標”中也明確地指出了“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尊重語文的基礎性意義,全面推動教學工作的發(fā)展。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能夠更進一步關注學生的成長,關注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既能為學生日后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基礎,也能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尋找明確的方向,引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科學習的關注及重視。在這種基礎的構建過程中,不能只關注閱讀忽視寫作,不能僅抓讀寫,忽略聽說,而是要全面關注教學的各個方面,綜合推動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二、在課堂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練習的機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練習的機會,融入一些語言文字運用的練習。例如,進行語用引導,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些簡單的句子環(huán)境,使學生自覺地插入一些文字進行學習,如“補白型”語用引導:在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之后,筆者曾嘗試抓住“太晚了,沒有希望了”這個句子,并且進行了補白,故意說“沒有了希望,而且兒子已經死了……”,但是也有學生很快提出了反對觀點“也許有希望,就從父親的一句話就能看出來了”,從這樣的對話,可以進一步提問學生“有些同學也認為還有希望,你們說呢?”在這樣的一拋一引的過程中,有些學生從文章中找出了“父親正冒著生命危險挖掘……”從這個句子中可以看出是還有希望的,要不然父親也不會再繼續(xù)挖掘了。盡管學生最終討論的結果并不一定有明確的答案,但是在這種討論中學生的思維,對句子的錙銖必較的情緒被充分調動出來,對語言的運用討論更為細致了。有時教師也會刻意地挖掘一些教材中的句子,如學習《種子》一課時,教師也會將“這時,上來一個小女孩兒,她顯得落落大方,又略帶____”要求學生根據句子的結構,在空格處添恰當的詞匯。這些刻意的語用練習,能夠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語用,吸引學生更多地關注語言本身。
三、學有所用地展開練習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每個人的語言特點都不同,不可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去完成學習,而是要搜集到知識的精華,要求學生邊學邊用,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內容。例如,在學習《語言的魅力》一課中“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見”這樣一句時,可以更進一步進行思維的訓練,如教師主動說出“天真熱,可是我們還在曬太陽”,之后學生就會有所明白,教師要求學生進行仿寫。僅就這個句子而言,學生能夠深刻體味到“但是”所表達的轉折意義,能夠了解到在仿寫句子的時候不能違背當前的語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隨時找尋到可以作為學生仿寫句子的例子所用,從教材中采擷練習內容,在潛移默化中,在每一節(jié)課的講解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1]。
書面表達能力更應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進而在實際教學中持續(xù)拓展語言能力培養(yǎng)思路,讓學生獲得持續(xù)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途徑很多,而最為有效、廣大一線教師最可操作的方法就是讀寫結合,這種方法受到了廣泛認可。譬如,學習小詩,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練寫。指導學生學習對聯,可以讓學生在對對子的語文實踐中品詞煉句。在講解朱自清《背影》的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觀察父親的衣著、神情和動作,練習細節(jié)描寫。通過開展一課一練的教學活動,選準讀寫結合點,學生學習一課,練習一課,讓學生一步一個臺階,走進書面表達的廳堂,真正了解并且習得表達的真諦。
四、在閱讀環(huán)境中尋找語言的情感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從閱讀環(huán)境中找尋靈感,能夠在環(huán)境的設定之下,在閱讀文章的講解過程中,使學生逐漸了解到語言運用的著力點。在面對一篇文章的時候,教師要幫助學生抓取亮點所在,引導學生去關注,并且在這種關注中了解如何實現語用。例如,在講解《將相和》一課時,需要學生抓住人物,使學生找到廉頗和藺相如相遇的一段描寫,并且發(fā)現這兩者用詞有何不同之處,之后尋找描寫人物的不同策略方法。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關注的重點在于環(huán)境,正是在這種對比、烘托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的認知[2]。
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尊重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性地位,全面關注學生的成長,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的途徑,這是推動教學工作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教學工作,在探索中尋找語用訓練的途徑,全面推動教學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谷鐵軍.淺談小學語文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創(chuàng)新學刊,2013,16(2):63-64.
[2]謝曉.以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的語言文字運用[J].小學教育,2012,18(4):29-30.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