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龍梅
摘 要:現階段,隨著教學要求的提高,教師逐漸把重點放在了誦讀以外內容的教學上,而逐漸忽視甚至是放棄了對朗誦訓練的強調,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語文教師沒有看到朗誦對于學生語文能力提升的積極作用。為了避免以上情況的出現,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朗誦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不斷探究其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誦訓練;語文能力
朗誦是語文學科學習過程中比較重要的一項,但是大多數小學生并沒有形成正確的朗誦習慣,這就使得小學生每次朗誦都僅僅是學會幾個生詞、幾個成語等,并不能夠將其作用發揮到極致。出現以上情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現階段的許多語文教師并不把朗誦當做自己的教學重點,也不會對小學生的朗誦給予科學的指導,往往都是讓學生們自由朗誦、自己體會。鑒于以上現實情況,為了讓學生從小就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以利于以后語文學科的學習,當下的小學語文教師就要從現在開始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使小學生在科學朗誦的基礎上逐漸掌握語文學習能力。
一、注重細節朗誦,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現階段,許多小學生在朗誦課文的時候都有一些不好的習慣,他們最關注的應該是其中不認識的生詞,其次就是文章大意和情感的體會,而對其他方面關注較少,缺乏細致的朗讀。但是,在課文中每一個句子中幾乎都蘊含著許多基礎的語言知識,對于學生在平時怎樣去說話、怎樣去表達自己的觀點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幫助小學生養成正確的朗誦習慣。
以《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為例,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這一課時的教學時,可以引導小學生將誦讀注意力轉移到文中的句子和語法表達等內容上,讓學生們據此進行朗誦練習,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時時向學生強調細節朗誦的重要性,從中獲取基礎語言知識。比如,當小學生們讀到“陽光下的杏樹,捧出了第一朵盛開的杏花。”這句話的時候,如果仔細朗誦就可以從中體會到擬人手法的具體運用形式。再比如,讀到“竺爺爺正是通過常年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這句話時,仔細體味會掌握“……才……”的表達句式。此外還有很多,需要小學生養成細節朗誦的習慣,從而發現并掌握其中蘊含的語言知識,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
二、強調理解朗誦,培養學生情感體悟能力
在語文學科中,任何一篇課文的朗誦,其目的都不僅僅是使學生能夠將這篇文章流利地讀下來,所有的朗誦都是為理解課文、提高語文能力服務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向學生們強調理解朗誦的重要性。但是,現實是許多小學生在朗誦課文的時候,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將某一篇課文讀下來,其實他們對文章的內容及情感并不是很理解,這就使得小學生的朗誦往往帶有一定的機械性,從而也就不能對文章所傳達的感情進行進一步的感悟。據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就需要先帶領學生充分把握文章,進而在理解的指引下進行有感情的朗誦。
舉例說明,當語文教師在進行到《二泉映月》這一課時的內容時,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對整篇課文的內容和情感進行把握。這篇文章的主人公阿炳一生坎坷,先后經歷了雙目失明、食不果腹等種種人生苦難,但是他心中對音樂的執著和熱情并沒有因此而泯滅,始終堅持著對音樂的熱愛,從而最后演奏出了著名曲目《二泉映月》。如果小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傳達的內容和情感,那么他在朗誦的時候就能讀出主人公的那種堅韌和執著,感染其他的同學,同時在朗誦的過程中還能進一步體悟出主人公敢于與命運抗爭的偉大精神。如果語文教師長期以此種形式指導小學生進行朗誦,不僅能夠提高小學生的朗誦水平,還能夠使其在閱讀過程中更加容易地體悟出其中蘊含的主旨感情。
三、加強朗誦積累,培養學生作文綜合能力
小學生在進行語文課文朗誦的時候不能把目光僅僅局限于當前這一篇文章,要注意其對自己綜合語文能力的作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誦的時候,要讓學生注意其中寫得較好的句子,并反復朗誦記憶,以為自己的寫作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
舉例說明,當語文教師在進行到《春光染綠我雙腳》這篇課文的誦讀訓練的時候,教師要向學生們強調一點,即在朗誦的過程中找到自己覺得寫得好的句子,反復朗誦并理解記憶。如“我們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綠袍/千年裸露的山巖/結束了烈日的煎熬”等等。同樣的,教師在進行其他文章的朗誦訓練的時候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式,使學生們慢慢積累起豐富的語言材料,以使小學生能夠在寫作的時候達到文思泉涌的境界,迅速提高其語文作文綜合能力。
總而言之,朗誦訓練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語文教師從小學階段開始就要注重從各個方面探尋有效朗誦的教學方法,使小學生逐漸具備更高的朗誦水平,進而促使其語文綜合能力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文娟.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有效性研究[J].新課程(中),2017(8):184.
[2]范明湖.小學語文課堂中推崇學生表演性朗讀的方法[J].中華少年,2016(33):120.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