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摘 要:班級合唱是指以班級為單位,以音樂教材上的歌曲為基本素材,利用音樂課的時間進行合唱感受與實踐訓練的教學形式。面對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學生在課堂上應該如何應對合唱訓練,老師又如何幫助學生更高效地感受與實踐,這是每個音樂老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音樂;班級合唱;差異性
一、合唱與班級合唱
1.合唱的含義
合唱屬聲樂藝術范疇,是一種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藝術門類。和諧、均衡、立體化的和聲美,促使它成為普及性最強、參與性最廣的藝術演出形式之一。
2.班級合唱的含義及意義
班級合唱是指以班級為單位,以音樂教材上的歌曲為基本素材,利用音樂課的時間進行合唱感受與實踐訓練的教學形式。
班級合唱更注重引導學生感受和聲的縱向美感,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基本的雙聲部合作,從而激發學生勇于傾聽、善于合作的合唱精神。
二、班級合唱的局限性
1.水平層次的差異性
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差異性不可避免。這里所說的差異性包括學生天賦的差異、性格的差異以及實踐經驗的差異性。
天賦的差異性:有的學生天生五音不全,相對音準感念不錯的學生來講,他們唱歌就非常容易跑調,對于雙聲部的合唱訓練也就進行得非常困難。
性格的差異性:相對外向的學生而言,內向的學生不敢展現自己。歌唱中的小小失誤都會導致他唱歌聲音很小,或者干脆不唱。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會導致40人的合唱只能展現30人或更差的合唱效果。學生的積極性減弱,合唱訓練的效果也會變差。
2.教學時間的短暫性
班級合唱是基于班級授課制的前提下展開的。一般情況下,每個班級一周兩節音樂課,每節音樂課40分鐘,班級合唱的時間總共加起來只有80分鐘。在常態教學的前提下,留給學生正在合唱訓練的時間真的是少之又少。
3.一對多的操作性
基于學生水平的差異性以及教學時間的短暫性,一對一的教學操作便很難實現,取而代之的是一對多的教學形式。在這種教學形式下進行合唱訓練,領悟能力相對比較薄弱的學生便無法得到有效的指導,以至于合唱訓練始終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效率也就降低。
面對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學生在課堂上應該如何應對合唱訓練,老師又如何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感受與實踐,這是每個音樂老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三、傾聽與合作促高效
合唱是在傾聽的基礎上進行的。這里指的傾聽包括傾聽老師的范唱、傾聽自己的聲音、傾聽同聲部伙伴的聲音、傾聽與你合作的另一個聲部的旋律以及傾聽兩聲部甚至多聲部的和聲立體效果。這是一個從易到難的過程,也是每個合唱隊都應該經歷的過程。
合唱是不斷磨合、不斷合作的過程。和諧、均衡、立體化的和聲美,是需要通過每一個合唱隊員來合作完成的。在合唱訓練中,常常會有學生一味突顯自己聲音的個性化,導致合唱的聲音參差不齊。當然,合作不僅僅是同聲部之間的合作,更多的是聲部與聲部之間的相互合作,這就要求合唱隊員盡量關注其他聲部的進行狀況。
四、適當“加減”促高效
1.合唱中的“加法”
音樂教材中大部分都采用單聲部的歌曲素材,尤其是低年級的歌曲,旋律都較為單一。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簡單加入二聲部來豐富歌曲內容,幫助學生感受縱向的和聲美。
《小雨沙沙》是一首四二拍的一段體兒童歌曲,天真而充滿童趣。創作老師以簡單的節奏(見圖例),形象地模仿了小雨“沙沙”的聲音,填充式地完成了二聲部創作。
■
圖例
中年級的單聲部歌曲也可以嘗試二聲部的合唱訓練。比如:三年級上冊《游子吟》。歌曲是根據唐代詩人孟郊的詩《游子吟》創作而來。歌曲為四四拍子,七聲徵調式,全曲使人備感親切、愛意綿綿,是一首親切真摯的人性美頌歌。在學生單聲部旋律熟練歌唱后,老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一小節的二聲部輪唱,讓學生思考:兩聲部的旋律一起開始的嗎?兩聲部的旋律完全相同嗎?如果要讓兩聲部同時結束,可以做怎樣的調整?輪唱是合唱中相對三年級的學生較為合適的合唱方式,可以循序漸進地完整合唱的初步合作。
2.合唱中的“減法”
當學生無法勝任復雜的聲部合作時,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適當刪減。多聲部的歌曲可以在不影響歌曲整體效果的情況下刪減聲部;二聲部的歌曲可以讓第二聲部的和聲織體相對簡單一些;如果是因為合唱部分的篇幅太長,老師也可以考慮將齊唱和合唱進行有效結合,減輕學生負擔。
五、促進班級合唱高效性的重要原則
1.教學評價的著重性原則
教師的教學評價通常與學生的教學反饋聯系在一起。常見的教學評價有“非常好”“聲音不好聽”或者“節奏不對”等,學生對這些概括性的評價通常會表現得很茫然。到底哪里唱得好?怎樣的聲音是好聽的?哪里的節奏不正確?這些都是老師應該具體說清楚的。表述或者示范得越具體,學生改正的針對性也會變高。長時間這樣高效評價,學生自己就會知道問題所在,也許一個眼神或者一個手勢就能將你想要的表現出來。由此可見,簡單的評價也需要每一個老師深層次琢磨。
2.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原則
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合唱形式的多樣性。合唱的種類包括男聲合唱、女聲合唱、混聲合唱、輪唱、獨唱與合唱、無伴奏合唱等。老師可以變換演唱形式,分組配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讓班級合唱訓練更有趣味性。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關于合唱的各類比賽也在全國各地展開,因此班級合唱進入常態化課程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期待更有趣味性的合唱教學走進普通音樂課堂,讓班級合唱變得不再難。
參考文獻:
陳善冰,宴敏.小學生班級合唱教學案例精選[M].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0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