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偉
摘 要: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成功的教學就是一種藝術的創造。如果教師掌握了這門藝術,并能在課堂上引用得恰如其分,使得物理課堂充滿活力,并能給學生帶來快樂和美的享受,那么教師就是成功的。但是往往在現實教學中,卻事與愿違。在初中教學中,物理是初中必修的一門課程,也是比較抽象的一門學科。很多學生對物理的印象就是難以理解、不愿意上物理課,根本沒有興趣。物理本身就是要探索科學的規律。在物理教學中中,教師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必須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素質和勇于創新的精神。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應該從實際教學經驗出發,積極探索課堂教學的規律,不斷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教學氛圍;物理教學;解題能力
一、教師要徹底改變傳統教育觀,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都把分數和試題作為教學的唯一標準,他們在課堂上大部分都是照本宣科,課下給學生留習題,為了讓學生考個好分數。很顯然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注重知識的傳輸,教師一人講解,學生只機械地聽講,學生只是課堂記錄員,并沒有真正地理解課堂知識。課下學習和消化起來也是毫無頭緒。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個學科都紛紛改革,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領者,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回歸課堂位置,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積極思考,把物理學習的內容跟生活聯系起來,才能讓學生學以致用。教師要善于從生活中收集資料,不斷創設物理的情境,讓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學會對教師所講解的知識提出懷疑,并養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師應注重言傳身教,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所謂教育,就是上效下訪。言傳身教影響最重要。作為教師一定要嚴于律己,首先從自我做起,才能影響學生。不僅要嚴格要求自己,還要端正自己的教學態度,更應該言傳身教,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初中階段的學生性格剛剛定型,對待事物還沒有良好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他們的學習習慣還沒有養成,對待學習缺乏一定的耐心和堅持不懈的努力。這就需要初中物理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為學生做一個好榜樣。在無形之中時時刻刻影響著學生,努力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去影響別人。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平常課下,教師都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學生,教師要有良好個人素質,說話不能粗俗不堪、惡語傷人;對待學生應該和藹可親,面帶微笑,教師不再是課堂上高高在上的講師,而是學生的朋友和生活導師。在課堂上教師不能動作粗狂,更不能對待學生有斥責和毆打的行為。對待學生應該有禮貌、學會尊重學生,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和愛戴。教師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豐富自己其他方面的知識,不斷開闊學生的視野,敢于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不斷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將物理教學效果提升到最好最優的狀態。
三、課堂內容盡量簡明直觀,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方式,使學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課堂知識
物理課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難學的,要想讓學生學好物理課,教師就要在課下下足夠的功夫做好充分的備課。在備課的時候應根據班級學生的不同學習程度來設計課程內容。內容應該由易變難、由簡單變抽象,這樣在講課的時候才能照顧到那些物理不好的同學,也給了他們重新學習的機會。同時應盡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采用一題多解和多種思維方式剖析例題,這樣才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教師在使用課堂語言的時候盡量做到簡單明了、通俗易懂。物理教師還應注重實驗教學,因為物理大部分的理論知識都來自實驗得出的結論。因為實驗可以給學生一種直觀性,有些知識可能通過教師的課堂講解,學生不能完全理解,但是通過實驗就會截然不同。實驗更能讓學生明白其中的物理現象和一些元素的由來,更能快速地理解和掌握知識,也比較容易接受教學內容。
總而言之,物理是一門比較重要的學科,學好初中物理也是為將來學好高中物理乃至大學物理打下良好的基礎。做好初中物理教學也是教師的職責所在,還望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總結課堂經驗和進行教學反思,不斷改進和探究新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真正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也為我國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為祖國培養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俊濤.淺談初中物理的教學策略[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9(5).
[2]陳欣欣.淺談新時期的初中物理教學[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2(8).
[3]李小倩.新課程改革中的物理教學方法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10).
[4]廖明理,張強.物理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6).
[5]朱志軍.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9).
[6]王真真.物理教育學[M].陜西旅游出版社,2003(8).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