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最基礎的一門學科,它以典范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通過學習語文來啟迪并發展學生智力,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語文在小學教育課程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提高學生高品德高素質的關鍵門科。而且學好語文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前提,因為如果語文學不好,那么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文字,會影響學生對其他課程的學習。最近幾年,我國不斷改革新課程,并且在小學語文教學方面中暴露出很多問題,老師沒有很好地達到教學目標,學生對語文也漸漸失去興趣,小學語文教學面臨著較嚴峻的問題。在此,我分析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出現的問題,并提供一些基于核心素養培養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希望可以對小學語文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質培養;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更重要的是語文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人們交流、學習、生活等等,方方面面都需要運用語文,因此,語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小學語文教學要改變傳統語文教學的不足,而是要基于核心素質,以學生為主體對象,從學生的自身實際出發,激發學生的興趣,帶動學生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語文與實際生活結合,將語文融入學生的平常生活,讓學生在課堂上,在實踐中,在生活中去學習語文。
一、 老師應提高自身核心素質與語文修養
要想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首先,老師自身要提高核心素質與語文修養。核心素質實質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間環節。只有老師擁有高的核心素質,才能更好地通過核心素質這一媒介將教育教學轉化為實踐,讓學生明確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
每個語文老師都有或多或少的語文修養。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或多或少的語文修養對與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還是遠遠不夠,因為老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楷模,語文老師的語文修養會影響著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假若是老師語文修養不夠高的原因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那就太不值得了。因此,每個語文老師都要重視自身的語文修養,豐富自己的語文知識,拓展閱讀,提升自身,讓學生更好地學習。
二、 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 激發學生的興趣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非常認同這句話。興趣是鼓舞學生、推動學生學習的有效途徑,是調動學生積極思考、探討知識的主要動力,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習語文對學生來說就成了一種美好享受。一旦激發出學生的對語文的興趣,學好語文就事半功倍了,小學語文教學就很容易達到要求。
如何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這對很多老師來說是個難題。其實激發學生的興趣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復雜,要想激發學生的興趣,主要從課堂上下手,在語文課堂上營造活躍,有趣的課堂氣氛,用有趣的語文知識去吸引學生,將學生的好奇心調動起來,使得學生不由自主地學習語文,對語文產生興趣。如教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書中《奇怪的大石頭》這篇課文時,老師可以課前準備一個小石頭,上課的時候把小石頭帶到課堂,當學生看到老師帶了小石頭時,他們會非常好奇,心想“怎么今天老師帶石頭過來了?”,這個時候老師就可以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了,結合課文里李四光的想法,問學生“你們知道這個石頭是怎么來了嗎?”,學生一聽就來了興趣,七嘴八舌的回答問題,課堂氣氛就活躍起來了,等學生回答問題后,老師就可以恰當地引入課本《奇怪的大石頭》,將課本里說的大石頭與現實中的小石頭結合起來給同學們講解知識,學生就通過興趣漸漸進入學習狀態了。
三、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
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是學習的良好習慣。但是很多學生不愿意動腦去思考問題,只是一味地從老師那里獲得答案,腦子里只有老師灌輸的思想,學生一旦離開了老師就無法學生;而且學生也不愿意去主動完成學習任務,完成作業很被動,需要老師無時無刻地監督著學生完成作業。因此,在小學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生的良好習慣。
要培養學生的好習慣還得從課堂著手,第一,老師教學不能只是給學生單純的答案,要注重學習方法;第二,老師要訓練學生思考問題,盡量讓學生從思考中解答問題。舉個例子,在學習小學語文五年級的課文《竊讀記》時,老師可以適當給一些時間,將課本要學習的內容轉化成一些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比如給“劃出你印象最深刻的寫‘我‘竊讀的句子或段落”或者“設身處地地體會其所反映的當時人物的心情”的問題,前者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本自主學習找出答案,不依賴老師的幫助,可以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后者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讓學生獨立思考“當時人物的心情”。老師長時間堅持這種培養學生習慣的方法,學生就能慢慢的養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
四、 將語文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
語文知識與生活實際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跟生活聯系起來,語文課堂才能綻放光彩。語文源于社會生活,如果離開了生活實際,它就喪失了生命力,所以老師要注重將語文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老師應該以課堂以起點,加強語文與實際的聯系,應當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尋找語文與生活的銜接點,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使他們在課堂和生活中更好的學習語文。
譬如,學習人教版課標本第八冊課文《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老師講課時直接進入課程,讓學生瀏覽文章后就對文章內容進行講解,這樣教學的話學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課文,有些同學甚至還沒搞懂“為什么中國的孩子要呼喊?”,無法理解“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這句話,更體會不了課文中中國孩子失去父親的痛苦。這樣教學效果就不好了,學生不能很好地學習語文。假如老師在講課前,將課本有關“戰爭”里面的內容聯系實際,給學生播放一些“戰爭”的視頻,讓學生感受一下戰爭的殘酷,體會到課文中主人公的情感,知道主人公寫封信的原因,從這個切入點進入進行課文講解,學生就能更好的理解課本。
所以,老師教學最好將語文課堂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把語文融入生活,內容貼近生活,就降低了理解課文的難度。
參考文獻:
[1]仇存玉.語文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分析[J].現代閱讀,2017,G623.23.
作者簡介:于曉艷,安徽省阜陽市,臨泉醫藥希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