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年
隨著校園足球的普及開展,足球這一世界性的體育運動走進了教育的領域。讓更多的小學生參與到足球訓練之中,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校園足球是接地氣式的“草根足球”形式,學生通過參與感受樂趣,培養興趣,減輕壓力,快樂足球。隨著對足球的愛好與興趣被逐漸培養起來,科學系統的教學與訓練就成為中國足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前進方向。而小學校園足球必須要“內外兼修”開展訓練,既要抓好足球訓練,讓學生感知足球的獨特魅力,又要發揮教育的綜合功能,充分帶動校園體育活動,才能讓校園足球成為陽光運動的普及真正落到實處。
一、關注內在訴求,抓好外在訓練
不少教師對于兒童足球的開展,只從其生理角度進行訓練研究,對學生的足球教學訓練,以提高技戰術能力為首位,卻忽視了學生的心理訴求。事實上,這樣的單一走向,對學生的內在教育缺乏引導和滲透,很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抓好校園足球訓練的前提是關注學生的心理訴求,從教育功效上入手,抓好外在訓練。
1.尊重學生意愿,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面對受教對象,教師要根據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心理需求創設一個良好的訓練環境。作為小學生,對于足球的愛好和興趣正是初步培養階段,因此,教師的訓練不能過于正軌和嚴肅,而是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滿足學生意愿的訓練環境,才能讓訓練變得可持續發展,讓小學生主動學習訓練的意識更為強烈。從傳統教學模式來看,教師的執教理念是“我說你聽”的生硬灌輸式,很難讓學生產生濃厚興趣,因此,在現代教育理念的號召下,對于開展小學校園足球,教師一定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意愿,師生之間互動起來,教師尊重學生,學生親近教師,師生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實現教與學的融合和同步增長。
2.訓練形式趣味性,構建積極訓練環境
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趣味性的訓練方式更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和興趣。無論是帶球、投球、射門還是進攻、防守,教師都要專門輔導,通過趣味性的訓練設計,培養小學生踢球的耐力、速度以及靈活性,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技術和技巧。眾所周知,趣味性的運動,能夠刺激內心,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愉悅、快樂,從而形成興趣的動力和動機。例如,有的教師在設計訓練形式的時候,將枯燥的簡單訓練變個花樣和叫法,在進行射門訓練時,教師專門將此訓練變成競爭性的趣味訓練,以“誰是神射手”為訓練的主題和競賽的目標,鍛煉學生的基本足球技巧。這一訓練的形式策劃,等于是教師“略施小計”,既通過趣味性的訓練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又能夠激起學生的競爭意識,內心生出不服輸的體育勁頭,變枯燥為積極,效果顯而易見。教師的巧妙設計,讓枯燥訓練變成激發學生興趣和活力的趣味運動,學生不僅提高了專業的基本技巧,還鍛煉了身體素質和意志品質。
二、把握訓練時機,激勵學生進步
對小學生開展足球訓練,需要教師從語言鼓勵上多做文章,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積極向上、樂觀敢拼的教練,還要能夠及時捕捉學生在訓練中的出色表現,將其作為閃光點進行鼓勵和表揚,讓學生在教師言語的支持和鼓勁下,更為積極地參與到足球訓練之中。教師的語言介入要有藝術性,也要抓住時機,當學生訓練中出現懈怠現象,可以用足球運動史上的經典小故事講解,減輕學生的壓力,同時,也放松學生緊繃的神經,用故事中主人公的運動精神點燃學生向前的火花。抑或在球場上學生并沒有發揮出真正水平時,教師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學生進行激勵和催發,從而幫助學生喚起再生動力,勇于拼搏,努力向前。
三、參與趣味賽場,培養團隊精神
足球是一項實戰性很強的體育項目,在掌握了基本技巧后,上場實戰是至關重要的訓練內容。單一的機械性訓練容易造成與賽場的脫離,在通過技術動作動力定型之后,教師要多設計趣味性的實戰比賽,讓學生從實戰中增加觸球次數,不斷從具體的賽事上親身體會足球帶來的樂趣,并從中糾正自我錯誤的技術動作,不斷提高踢球技術。在參與標準的賽事后,一方面學生總結技術經驗、作戰經驗,一方面強化學生團隊作戰的能力,幫助學生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作為具有對抗性、健身性、娛樂性、集體性為一體的體育項目,足球最為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團隊精神的迸發。因此,教師在訓練學生投入其中時,引導學生將個人融入團體之中,并在學生的心里植下這樣的信念:個人的鍛煉和拼搏,是為了整個球隊的榮譽。通過創設團隊比賽,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充分認識到集體的利益高于一切,團隊的融合協同作戰,才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功。學生將個人表現和利益淡化和弱化,強化集體和團隊榮譽感。
總之,在小學開展校園足球,助力點就是普及為重。先通過趣味性的訓練,引發學生對足球的興趣,再享受足球運動帶給自己的快樂,學生參與的過程是提高作戰技能的同時,更是強身健體的一大利器。校園足球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動起來,通過足球運動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與此同時,為了提高校園足球開展的質量,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學校通過主動面向社會聘請專業人才,或者是從外面聘任專業足球教練,引進“外援”支教,以及加強學校體育教師的培訓,讓校園足球這項普及性的工作能夠可持續發展下去,讓校園足球真正深入人心、助推教育。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