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及擴展,現階段的經濟、工業、政府及教育方面均受到互聯網的影響。在中職數學教學過程中利用“互聯網+”環境下的便利之處開展翻轉課堂的教學活動,不僅能顯著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轉變傳統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枯燥的教學氛圍,還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及數學素養。為了分析“互聯網+”時代下翻轉課堂在中職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方式,筆者針對在中職數學教學過程中實施“互聯網+”時代下翻轉課堂的意義及必要性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翻轉課堂;中職數學教學
在中職數學教學過程中實施“互聯網+”時代下的教學屬于一個教學上的突破口,對于教師來說運用互聯網思維對中職學院學生進行培養及實踐方面的教學改變,實現知識、學生與教師三位一體的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還能培養學生的互聯網意識、創新思維及計算機思維,促進中職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因此,“互聯網+”時代下實施翻轉課堂對于中職數學教學來說尤為重要。
一、 在中職數學教學過程中實施“互聯網+”時代下翻轉課堂的意義及必要性
中職學生個性的發展對于社會要求的創新人才具有一定的契合,但中職數學教學還處于一種培養批量同質量人才的階段,未對學生的個性及突出點進行發展及培養,這種現象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及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針對知識點進行教學,未能很好地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無法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平臺,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且大多數中職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對于枯燥的數學知識缺乏興趣,教學無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積極性。因此,有效的教學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在中職數學教學過程中實施“互聯網+”時代下翻轉課堂教學能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現階段的中職學生對于互聯網均存在一定的向往及喜愛,實施“互聯網+”翻轉課堂教學還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轉變以往枯燥、傳統的教學形式,提高中職數學教學質量。
二、 “互聯網+”時代下翻轉課堂在中職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方式
(一) 在“互聯網+”時代下翻轉課堂在種植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實施方式
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之前應利用互聯網整合及制作相應的電子書、微課視頻,要求學生們進行課前預習,教師通過電子書中的檢測功能及統計功能能詳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之后再實施相應的鞏固教學及檢測,幫助學生們梳理自主學習過程中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存在密切聯系的重點及教學過程中的難點等,提高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方便學生們進行網上學習。
(二) 利用互聯網合理設計翻轉課堂的實踐內容
教師在利用互聯網進行翻轉課堂教學實踐的設計過程中教師應以問題為教學引導環節,促進學生們自主學習,幫助學生們在基礎上進行重點知識內容的把握。如在進行“含絕對值的不等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利用互聯網平臺在班級微信群中將知識點預習要求、學習內容及學習目標等進行發布,針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進行微課視頻的制作,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繼而針對相應的教學內容將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反饋的問題及難點進行收集后,確定好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重點講解的知識點及教學方式,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能更針對性地實施教學,使得中職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此外,針對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或存在爭議的知識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在網上收集相關知識點的信息,通過小組討論、自主探究的方式,教師適當加以引導,讓學生通過翻轉課堂的教學特色實現通過自身努力及探究解決問題的效果,由學生自主完成知識內化,而不是單純的灌輸式教學。
(三) 在“互聯網+”時代下利用翻轉課堂實施綜合教學評價及課后拓展
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環節時可以采用利用互聯網的形式進行考核,利用小組合作共同探究一個數學問題的方式進行考核,最后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及教師評價的綜合方式對教學實效性進行檢測;課后復習環節對于中職數學學習來說顯得尤為重要,課后教師應根據知識點內容為學生們提供開放性、具有延伸性及拓展性的題目,要求學生們通過互聯網的形式與教師進行互動,教師在互聯網系統中能清楚地看到學生課后題目完成的情況,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完成情況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最后通過教學成效不斷完善、改進,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思維及數學素養。
三、 結語
中職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施“互聯網+”時代下的翻轉課堂不僅能轉變傳統枯燥、以教師為主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及積極性,方便學生們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還能提高學生們的數學素養、發散思維、計算機思維及綜合素質,促進中職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及教學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鵬彥.“互聯網+”時代下翻轉課堂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科教文匯,2016,10(26):94-95.
[2]閆春玉.淺談翻轉課堂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7,21(4):52-53.
[3]陳冰.翻轉課堂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圓的標準方程》的教學實踐有感[J].職業,2017,33(35):12-13.
作者簡介:鄭承強,廣東省佛山市,佛山市順德區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