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曉燕
【摘 要】目的:研究胃病患者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干預的有效性,提高本院胃病的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方法:選取本院2014年1月到2015年4月消化內科收治的胃病患者150例,采取隨機分組方法分成觀察組、對照組各7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聯合心理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心理焦慮指數及治療效果情況。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心理焦慮指數沒有顯著性差異,治療后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治療后心理焦慮指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并且有顯著性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顯效率為93.33%,對照組顯效率為80%,觀察組顯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給予胃病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減輕患者的心理焦慮指數,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對于促進患者的的整體康復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胃病患者;心理護理;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5-139-01
胃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有資料顯示臨床發病率可達20%以上[1],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長期反復發作,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極大的心理、經濟負擔。相關臨床研究發現,胃病的發生、發展很大程度和心理壓力有關[2],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也開始重視心理疏導對于胃病患者的治療影響。本文旨在研究胃病患者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干預的有效性,進一步提升護理干預整體水平,為提高本院胃病治療效果提供相應臨床依據,詳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月到2015年4月消化內科收治的胃病患者150例,采取隨機分組方法分成觀察組、對照組各75例。其中觀察組男性患者50例,女性25例,男女占比2:1,年齡最小的25歲,最大的64歲,平均年齡為(46.02±2.32)歲,急性胃炎30例,慢性胃炎20例,胃潰瘍11例,胃息肉6例,胃結石8例;對照組男性患者48例,女性27例,男女占比1.78:1,年齡最小的24歲,最大的63歲,平均年齡為(45.89±2.29)歲,急性胃炎31例,慢性胃炎21例,胃潰瘍10例,胃息肉6例,胃結石7例。兩組患者在病例數、性別占比、平均年齡、病情種類等一般資料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僅進行常規的護理干預。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聯合心理護理干預。在針對胃病患者的心理護理方面,首先在患者入院時就要進行一對一的細致了解,根據每個患者不同的性格特點以及患者在患病期間的特殊心理特點[3],制定出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方案。
1.2.2.1 為患者營造安靜的環境,對患者的病房進行個性化的改造,讓患者感覺到如家的溫馨、舒適,讓患者在整個治療期間保持穩定的心態。
1.2.2.2 每天對相應患者進行定時、不定時的隨訪,及時了解患者的治療情況以及心理波動,對于有可能造成患者心理壓力的事件進行及時疏導,對患者的相關信息要熟悉,有針對性的根據患者的文化水平、職業特點、家庭狀態進行治療上的安排,讓患者感覺到醫護人員對自己病情的關注,并根據患者自身情況的變化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以及提前干預可能導致患者心理波動的情況,做好心理問題事前防控。
1.2.2.3 提高患者的自身心理素質,增強對于病情變化的心理防控能力,提高患者對于正常、健康生活的渴望,在日常護理中對待患者時語言要堅定,操作要專業,要讓患者感覺到心理上的信賴[4],在心理護理上要重點側重增強患者對于胃病治愈的信心,例如:組織定期的病友聯誼,讓一些康復效果好的患者現身說法,排除患者不良心理,在患者病情有所好轉后積極恢復正常工作、生活。
1.2.2.4 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在進行心理疏導的同時也要加強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指導,讓患者了解自己病情的具體狀況、發生原因、治療方案、著重加強日常生活中飲食和用藥指導等,在患者存在疑問時要盡快給予準確、易于理解的解釋,提高患者自身診療水平,提高養生意識,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注意患者病情變化時的實時指導,保持患者心理的穩定。
1.3 觀察項目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心理焦慮指數及臨床療效情況。心理焦慮指數參照焦慮自評量表進行評價[5],共計正向評分15題,反向評分5題,按4級評分,總計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焦慮程度越高。臨床療效評價參照患者治療一個月后的癥狀恢復情況,痊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經胃鏡復查粘膜下充血、糜爛、水腫等臨床癥狀全部恢復正常;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經胃鏡復查粘膜下充血、糜爛、水腫等臨床癥狀顯著改善;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經胃鏡復查粘膜下充血、糜爛、水腫等臨床癥狀有所減輕;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改善或者惡化,經胃鏡復查粘膜下充血、糜爛、水腫等臨床癥狀沒有改善或者惡化。治療顯效率=(痊愈+顯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將所得數據錄入SPSS 13.0統計學處理軟件進行處理,以(x±s)表示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資料,采取t、X2檢驗,當P<0.05時表示組間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心理焦慮指數 兩組患者治療前心理焦慮指數沒有顯著性差異,治療后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治療后心理焦慮指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并且有顯著性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2.2 臨床療效 觀察組顯效率為93.33%,對照組顯效率為80%,觀察組顯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3 討論
胃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與患者的日常飲食和生活習慣、心理狀態等有密切關系,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長期反復發作。通過本文研究后發現,兩組患者治療前心理焦慮指數沒有顯著性差異,治療后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治療后心理焦慮指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并且有顯著性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但是在臨床實踐中,我們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護理人員的心理護理水平層次不齊,多數護理人員僅僅經過簡單的心理教育指導,并沒有參加系統的心理學課程培訓,今后我們將選聘心理學專業人員對本院的護理團隊進行更加系統的指導,并且定期針對護理人員的心理護理能力進行評價,提升護理人員心理護理整體水平。
綜上所述,給予胃病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胃病患者的治療效果,對于促進患者的整體康復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朱愛琴,高燕,羅盈,等.舒適護理干預在功能性胃腸病患者中應用的效果評價 [J].環球中醫藥,2013,(z2):562-564.
[2] 蘭冬梅.抗焦慮藥聯合常規用藥治療及護理干預功能性胃腸病的療效觀察[J].醫學信息,2014,(5):785-787.
[3] 劉世文.功能性胃腸病藥物聯合心理療法效果分析[J].中外醫療,2011,(0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