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初中物理教學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這既是一次機遇,更是一次挑戰,需要初中物理教師針對實際教學情況加強研究,探索科學的教學策略,全面構建科學高效的教學模式,真正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與綜合能力。本文主要從當前的實際教學情況出發,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從多方面論述新時期初中物理教學的新思路。
關鍵詞:初中物理;新時期;教學策略
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斷加快,唯有根據社會需求不斷改革變化,才能在發展潮流中立足。對于初中物理教學而言,教師必須要用新的觀點來看待教學,能夠從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教學設計等各個環節入手,探討科學的教學策略,讓初中物理教學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收獲理想的教學成果。那么我將針對初中物理教學,淺談新時期的新思路。
一、 設置有效的課堂導入
在過去,教師總是開門見山地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學生感覺學習物理十分枯燥。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教師應設置有效的課堂導入,讓學生逐步進入學習狀態。就以摩擦力的教學為例,這一章節主要引導學生了解摩擦力的性質及其運用。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加入學習中來,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實際情境作為課堂導入。比如,教師可以這樣問:“人行走在地面、汽車能夠在地面上行駛,這都是因為有一種神奇的力存在,那么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一個神奇的力是誰嗎?”學生聽到這樣的問題表現得十分感興趣,從而快速地進入到學習狀態。這時,教師則可以輕松地過渡到理論知識的教學中來,并且可以借助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讓這些枯燥的知識變得精彩生動,改觀學生對于物理學習的刻板印象。通過這樣的方式,設置有效的課堂導入,能夠顯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本應占據了課堂的主體地位,而一味地進行被動學習只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從以往的教學來看,需要教師改變教學格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學生在學習凸透鏡成像的時候,教師不再按照過去的教學節奏,直接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而讓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首先會瀏覽學習資料,將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勾畫出來。隨后,按照學習脈絡,將問題各個擊破,這一過程能夠鍛煉學生的分析和處理能力,為學生今后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并且,讓復雜的理論知識變得簡單,提升學生的理解效率。通過這樣的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鍛煉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能力,有利于學生今后的長遠發展。
三、 優化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
實驗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過去教學中問題存在較多的一個環節,教師需要優化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思維與實驗能力。比如,針對一些簡單易操作的實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實驗室,通過實際的動手實踐來完成實驗設計。在學習控制變量法時,教師不再一味要求學生學習教材,而能夠根據實驗主題,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進而加強學生對實驗器材操作規范的理解,也用實踐動手幫助學生理解好這樣的實驗方法。再比如,針對一些操作困難或者具有危險的實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平臺來完成網絡實驗。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需要直接操作,只需要點擊鼠標就可以看見直觀的實驗現象,避免了多種問題的發生,而又彌補了傳統實驗教學的短板,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實驗思維。通過這樣的方式,優化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真正促進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四、 注重多種教學思想的融合
新時期的初中物理教學需要教師融合多種教學思想,讓教學過程更加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比如,教師能夠運用分層教學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進行簡單分層,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組織不同的教學活動,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得到更好的鍛煉,從而從根本上消除兩極分化,讓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吃得飽”,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又能“吃得好”。再比如,教師也能夠運用合作學習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交叉分組,以合作學習小組的形式組織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最終克服難點問題。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讓學生更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通過這樣的方式,注重多種教學思想的融合運用,有助于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多種問題。
五、 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的教學時期探索新的教學思路,能夠幫助初中物理教學顯著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最終實現培養學生物理思維與綜合能力的教學目標。那么在今后的教學中,初中物理教師必須要用全新的觀點來看待物理教學,從當前實際存在的問題出發,探索有效的解決策略,并且適當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為學生呈現一堂內容豐富、形式精彩的物理課。
參考文獻:
[1]蘇玉鳳.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措施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1):154.
[2]吳建偉.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之我見[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2017(1):88-89.
作者簡介:劉晨江,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肅省舟曲縣第二中學。